1万
举报
807
无名指 发表于 2019-03-19 12:05 诗友这话留得可比任何人都难听啊!不过是一次分歧上的辩论,却上升到了道德制高点。谢诗友解读是很好的,我也赞同他的说法,给我上了一堂课。可是反方观点也不是完全没有说服力啊,诗友东东,嘴脸等字眼的使用带着歧视了。其实我们都是局外人,犯不着啊!
秋水禅心 发表于 2019-03-19 13:24 你就是风清扬的走兽!
3460
绒花之歌 发表于 2019-03-19 13:27 绒花之歌 (楼主) 尊敬的版主,做为一个新人我已经迷茫…… 我要感谢“ 静远, 黄昏惜雨, 快乐一生, 欹窗听雨, 诗草, 山东永清, 水里鱼多,一笑慰风尘, 凤雅颂, Lavender, 黔东问之, 吕语, 谢星文, 小鹿角角, 无名指(我还是好丑能分清楚的),磐石, 明熹, 快乐一生, 驴背诗思”这些曾经关心过我的人。 我等待版主来处理我,如果还有一线生机,我要留下来和正义的人一起战斗。
851
5万
山东永清 发表于 2019-03-18 18:49 资料来自网上,转发,下面这一段,写得很明白: 如果说史书、小说的抄袭,容易被看出来,那么诗歌的抄袭,就很难界定了。这一点,诗歌最兴盛的唐宋人民最有发言权。 诗人李贺写下古诗《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紧接着后世的各种山寨版就来了,其中不乏一些大诗人。 欧阳修《减字木兰花》“伤离怀抱,天若有情天亦老。” 孙洙亦《何满子》“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 贺铸《小梅花》“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万俟咏《忆秦娥》“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说便说不了”。 古人对于诗词的抄袭和洗稿界定,跟现代人不太一样。在诗词里,有“借句”一说,照搬或是稍加改造前人一二句诗词,用在自己的诗词中,叫做“借句”。而“借句”的原因则是作者十分推崇这个人和事,或是所抒发的情志与自己要写的部分内容相契合。 比如李白有一首五绝句《九日龙山饮》吟“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到道光年间,林则徐因抗英获罪被遣戍伊犁,作《塞外杂咏》八首,其中有一句“雄关楼堞倚云开,驻马边墙首重回。风雨满城人出塞,黄花直笑逐臣来。”其中的黄花的元素就是借用了李白的句子,抒发蒙冤之感和归家之愿。 还有王勃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在现在看来也有“洗稿”嫌疑,其中人尽皆知的大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其实也是借用了庾信《马射赋》其中的词句框架,“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因为“借句”的现象颇流行,很多时候作者们在“借句”创作的同时,更加追求平仄和押韵等,常常容易出现更精彩的作品。比如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再比如杜甫的《宿江边阁》“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实自来自原版何逊的《入西塞示南府同僚》“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但最终成为人们公认的后者胜于前者的佳构。 不过这样的“借句”,界定界限毕竟模糊,有操守的会利用其用心创作,遇上小人就说不准了,很容易成为古代文人们鄙视的“偷句”。 比如《事实类苑》里的一个故事说,宋代僧人惠崇曾著《访杨云卿淮上别墅》,其颈联为“河分冈势断,春入烧痕青”。为此惠崇颇为自得。九僧之一的“闽僧文兆”看到后则作诗讽刺:“河分冈势司空曙,春入烧痕刘长卿。不是师兄多犯古,古人诗句犯师兄。”暗指惠崇可能“偷句”于司空曙,或是刘长卿,尽管这个暗指其实并没有得到后来史学家们的证实。 僧人、诗人释皎然在《诗式》中提出诗有三偷。其上偷势,其次偷意,最下者偷语。“偷语最为钝贼”,“无可逃刑”;偷意“情不可原”,偷势可“从其漏网”。前二者罪无可逭,第三种因为“才巧意精”是可以原谅的。“偷语”和“偷意”都是从“偷句”的开始的。 划重点,就是偷作品的精气神是最low,最不值得原谅的。说白了这种“偷语”也就是现代的新媒体文章创作中最痛恨“洗稿”,一眼虽看不到相同字句,但抄袭者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在剽窃你的创意和意境。 只能说,公道自在人心,原创不易,各位码字朋友,且行且珍惜。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微信扫一扫关注本站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