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BBS
导读
Guide
最新
精华
诗国学堂
诗国APP
AI问答
AI生图
AI音乐
统计
AI文库
AI聊天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登录:
清风文学
窗口
公告(必看)
活动
原创区
古典诗词
现代诗歌
楹联书画
遗珠阁
学习区
热门话题
诗书欣赏
诗人故事
诗歌讲义
站务区
管理圆桌
站务
最新回复
最新精华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诗书鉴赏
| 「学讲话·品典故」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
楼主:
摩天居士
|
查看: 470
|
回复: 0
清风文学
›
学习区
›
诗书鉴赏
›
「学讲话·品典故」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 ...
「学讲话·品典故」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
[复制链接]
摩天居士
当前离线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摩天居士
学习号
主题
好友
11万
积分
摩天居士
发表于 2020-3-19 22:28:20
显示全部楼层
|
查看:470
|
回复: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讲话原文】
中国古人说:“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金砖合作之所以得到快速发展,关键在于找准了合作之道。这就是互尊互助,携手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经济、政治、人文合作;倡导国际公平正义,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和衷共济,共同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大范围会议上的讲话(2017年9月4日)
【出处】
三国·谯周《谯子法训·齐交》
【原典】
夫交之道,譬之于物,犹素之白也,染之以蓝则青;游居交友,亦人之所染也。韩起与田苏处,而成好仁之名;甘茂事史举,用显齐、秦之功;曹参师盖公,致清净之治;窦长君兄弟出于贱隶,谨恭师友,皆为退让君子。语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此言虽小,可以喻大。必得其人。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穷达不阻其分,毁誉不疑其实。
【释义】
谯周是三国时期蜀汉学者、经学大家。“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语出《谯子法训·齐交》。在这篇文章里,谯周认为,如果把交往之道用物品来比喻,就像没有染色的丝绸一样,用蓼蓝一染就会变青;人在社会生活中和人交往,和这个是一个道理。他在文中举了四组例子:春秋时晋国卿大夫韩起与晋国贤人田苏相处,成就了好仁之名;战国时的甘茂就学于史举,学百家之说,在齐、秦两国建立了显达的功业;西汉初年的曹参拜道家大师盖公为师,终于成就了“休息无为”的清净之治;西汉窦皇后的两个兄弟窦长君、窦少君虽出身贱隶,但对有德行的师友恭谨有加,都成了谦让有礼的君子。随后,他又引用《荀子·劝学》中“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之句,论证了成长环境的重要性。最后得出结论:“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
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将谯周的“夫交之道”化用为“交得其道”,作为“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的前提,意思是说,坚持正确的交友之道,那么即使千里之远也可同心交好,也可友谊坚固如胶似漆,也可情谊坚定堪比金石。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国与国之间友好的期待,也折射出中国在国际交往中一以贯之的法则,那就是“交得其道”。
中华民族素来以热情好客、睦邻友好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我们既坚信“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广交天下朋友,更深知“交得其道”的重要性。“交得其道”,这句话的重点,其实更在于这一个“道”字上。
什么是“交得其道”?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诚心交友是看重道义,小人结交朋党是看重利益,所以《庄子》才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君子交友之道,是建立在正义之道基础上的彼此认同:正义的发心、正义的目标、正义的契合,“正义”才“得道”。在正义的友情交往中,“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在道义缺失的相交里,“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正义与否、得道与否,决定了友情的纯度和长度。因此,“志同道合”这个词才那么令人惺惺相惜、心向往之:“同道中人”,即为同志;同心同德的国家,即为友邦;而不同道不同心,就必然“道不同,不相为谋”。
“千里同好”,千里象征着遥远的距离、道路的阻碍。而这样起起伏伏的阻碍、这样长长远远的距离,却可以因为志向相合、道义相投的感召,跨越成伸手即相握的有力相交,勾画为一笑即相知的友好相会。所以诗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知己者,天涯即咫尺;志合者,海外如比邻。这样的友谊,才能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般,虽跨越万水千山的距离,却心怀同一轮皎洁明月的志趣;才能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般,虽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因同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彼此认定;才能如“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险夷而益固”一般,历经四季寒暑而不衰败,走过艰难险途而更牢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世界足迹,跨越万里,行遍全球,勾勒出一条纵横寰宇的外交轨迹。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外交作出顶层设计,明确奋进目标,开启崭新篇章。今后,我们仍将继续沿着这样一条外交路线,与世界各国人民“交得其道,千里同好”,不断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与各方关系全面发展,为世界的和平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举一反三】
表达与“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类似意思的古语典故不少,习近平总书记在其他场合的讲话中也曾经多次引用过,这里我们为您列举一二,一起来学习。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弘扬传统友好 共谱合作新篇——在巴西国会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原典: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释义:四海之内有了知己,即使远在天边,也像邻居一样近。“海内”极言其广,“天涯”极言其远,而“比邻”又极言其近。这之中,诗人用“存知己”作为串联的纽带,让人看到,正是因为极广、极远,才愈发显得贴近。
2、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努力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在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上的主旨讲话》等文中引用
原典: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故有跋涉而游集,亦或密迩而不接。
——[东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博喻》
释义:志同道合的人,即使山海阻隔也不觉得遥远;志向不同的人,即使咫尺之间也不会觉得近。于是产生了这种现象:“故有跋涉而游集,亦或密迩而不接。”有些人,虽然相距遥远,却跋山涉水前去相见;也有些人,虽然一衣带水而居,却不相往来、形同陌路。
3、未之见而亲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
——《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在阿拉伯国家联邦总部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原典:
四方所归,心行者也。……未之见而亲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
——[春秋]管仲《管子·形势》
释义:管子这句话的原意是在讲君主与臣民关系。一位德善之行名扬四海的圣君,民众会在未见其人时就倍感亲切、愿投奔归附;一位令天下都久久不忘其德的国君,天下人便可归心于他。而习近平总书记在引用此语时,舍弃其历史语境下的含义,将原句中所指代的关系引申为当今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从而赋予其新的内涵。“未之见而亲焉”,没见面就产生了亲近感,超越了空间;“久而不忘焉”,时间再久也不会忘怀,超越了时间。这句话常被用来表达国家之间超越时空的友好之情、投契之意。
作者:郝思斯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来自苹果APP客户端
上一篇:
秾李含苞须结果,修篁有节自虚心
下一篇:
“‘水西杯’.走近贵州.走近毕节山水人物全国诗词大赛”...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
登录
/
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金月浩荡
2020-3-20 00:22
+1
东门飞雪
2020-3-19 23:35
+1
+1
470°C
沙发哦 ^ ^
马上
楼主热帖
下载论坛手机客户端,随时随地发表查看作品!
精华作品,尽在诗歌中国!
中小学英语教材吹起了中国风,文化自信悄然生长
[
学习天地
]
明明举报诗词大会决赛问题,得到的回复却是工程欠款问题
[
学习天地
]
AI生成假“神医” 手指穿帮的“非遗传承人”是如何为产品代言的?
[
学习天地
]
已入会的作家发声,严厉批评中国作协出台的入会新规太扯淡,太傲慢了!
[
学习天地
]
最高检知识产权检察厅正式挂牌成立
[
学习天地
]
他们没成为有钱人,却找到了生命里的“一颗糖”
[
学习天地
]
对话当事人 | “沂蒙二姐”:AI不了解我的生活,写不了“土味诗歌”
[
学习天地
]
在云南学扎染、在广西制香囊 清明不只踏青还可以解锁非遗新玩法
[
学习天地
]
文化中国行丨AI带你看古人过清明有多讲究
[
学习天地
]
疑似代笔,福建妇女书法篆刻作品展两位作者被取消获奖资格
[
学习天地
]
习近平:书香是一种氛围
[
学习天地
]
为什么近日西方一反常态,开始着急还文物?
[
学习天地
]
【强烈推荐】>>点击下载平台手机客户端——诗歌中国app<<
【强烈推荐】
举报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新诗/现代诗
古典诗词
AI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本站公众号
个人中心
个人中心
登录或注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
签到统计
|
申请友链
|
Archiver
|
手机版
|
诗歌中国app
|
RSS订阅
|
Powered by
清风文学
with Discuz! X3.4 |
TingYuXuan
™ FREE template Designed by vr4u, Do NOT for commercial use
Copyright © 2012
清风文学
(
粤ICP备13061499号
)
|
粤公网安备44011502000648号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