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万
中山双鱼 发表于 2019-07-13 22:03 执其一端,漠之三味。三味为重,通俗为次,毋本末倒置。
举报
10万
摩天居士 发表于 2019-07-13 23:17 说的是诗国第一考量标准,强调它并不意味着其他指标不重要。别人连你写的什么都尚且看不懂呢,还指望他们关注你作品什么味?诗歌不是饭菜,用嘴巴吃之前还可以用鼻子闻一闻什么味,诗歌只能通过眼睛“摄入”,眼睛看过,脑子反馈信号不懂,大脑的指令多半是换下一首,再看不懂,大脑指令就该是换下一个人了,读者不是考古工作,看到个碎瓦片还要考究个三五天。是读者正常阅读的逻辑本末倒置了,还是作者创作理念本末倒置了?再者了,味怎么出?还是靠晦涩难懂,还是靠大量用典?没有通俗易懂的文字,也必然出不了所谓的味。通俗易懂与其他并不是对立关系,相反是其他诗歌“指标”能不能在读者心中呈现出来的关键,一味追求味道和一味追求晦涩和朦胧还是一个心理,唉,讲再多,你们也走不出来的,也还是要再重复一遍前人走过的弯路。袁枚提到的过度用典的这个人,流传下来什么作品吗?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要不是袁枚写他,估计连这点痕迹都无法留下,可惜是个“反面教材”的痕迹,那些跟他一样的人古代多半还很多,可一样是没流传下来,否则他们的作品和事迹应该在如今也广泛流传的,可是没有!时间无情地淘汰了他们,历史无声地掩埋了他们。
2
1万
2万
828
1921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微信扫一扫关注本站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