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作心得 | 风清扬:关于“通俗易懂”和“唯愿诗意满人间”的解释
  • 楼主: 摩天居士 |查看: 29016|回复: 42
发表于 2019-7-13 11:56:29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清扬老师这篇美文写得不错,也是你这个平台的纲领之作。值得学习与思考。

主题

好友

1632

积分
发表于 2019-7-13 12:33:24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我感觉把“唯愿诗意满人间”的唯愿两个字去掉,更好!个见。

主题

好友

8862

积分
发表于 2019-7-13 12:42:44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主题

好友

3329

积分
发表于 2019-7-13 13:13:00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您这么一说,我今后写诗更有目标了!
发表于 2019-7-13 13:21:09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风主风主的诗歌中国的思想可以说是灯塔之用,引导着他办刊的方向。祝诗歌中国永远是文艺花园里的一朵鲜花,芬芳馥郁,娇艳美丽,为人间增添一抹春色。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吉祥如意 +1

主题

好友

1194

积分
发表于 2019-7-13 16:24:53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觉得,通俗是要从生活出发,联系实际,联系人民,易懂是能把作品中的精神和意义传达给每一个读者,即使不能让每一个读者都受用,也一定要让他们了解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吉祥如意 +1
发表于 2019-7-13 16:36:02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通俗易懂永远是诗歌的方向,一首诗读不懂,何用?个见
发表于 2019-7-13 22:03:02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执其一端,漠之三味。三味为重,通俗为次,毋本末倒置。
发表于 2019-7-13 23:05:27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何为好诗?


当今中国俨然又是一个诗歌极盛时代,重回大唐。

君不见篇篇好诗天上来,直似飞花入人眼。

人或相问,在如此之多的诗篇之中,又有哪些诗可以称得上真正的好诗呢?

有友答之:让人民记住的诗才是好诗!

玩味之余,深以为然。但古人云,天生我材必有用,语不惊人死不休啊,遂做反方,试跟三贴辩究。

其一曰:人民记不住的,未必不是好诗。人民当中的绝大部分可能记不住屈原的《离骚》、《九歌》,但这不妨碍我们认定二者的不朽。

其二曰:让昏君、乱臣、贼子、反动派们闻之心惊并且记住的也是好诗,比如谭嗣同的《狱中题壁》、闻一多的《死水》、叶挺的《囚歌》、聂绀弩的《搓草绳》,以及诗三百中的怨刺之篇什。

其三曰:让人民记住的诗也未必就是好诗。许多政治强人借着他们的声明,也可以使其作品流传,比如天生一个仙人洞,人民是记住了,可我们能说这就是好诗吗?

那真正的好诗的标准是什么呢?说深奥玄乎点的,就象老黑的《美学》中,老黑关于艺术的论述,诗歌也是艺术的一个门类,要成为认识和表现------神圣性、人类最深刻的旨趣以及心灵的最深广的真理,话到此处,怎么忽然就想到了《国际歌》和我们的《国歌》。

那说通俗点呢,就是我们大家通常说的真、善、美,好诗必是三者的体现。

那能不能用诗歌的形式来给我们描述一下,究竟什么是好诗呢?

可以,给大家贴一首《好诗如病毒》吧,谁写的就别去管了,且看他说的对错与否。

好诗如病毒,可雅可通俗。匪止在辞采,温润美如玉。或曰抒离情,缱绻意同属。或曰指幽明,光焰照人烛。或曰若谈玄,一举可中鹄。或曰似谠言,慷慨斥时局。妍者甚多姿,纷繁不一足。要者以吾言,接他心之曲。

好诗为什么要如病毒呢?这得从病毒有什么特性解答,病毒可以感染人啊。

不仅要进入人们的眼睛,耳朵,触及人们的感官,而且要直抵人们的心灵,这大概才可以称得上好的作品。不仅诗歌,所有的文艺作品都是。

所以朋友的话无疑是正确的:让人民记住的诗才是好诗!

鄙人只不过是打趣而已。(摘抄)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折花阁主 +1
潇湘颂 +1
落雁 +1

主题

好友

13万

积分
发表于 2019-7-13 23:17:53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中山双鱼 发表于 2019-07-13 22:03
执其一端,漠之三味。三味为重,通俗为次,毋本末倒置。

说的是诗国第一考量标准,强调它并不意味着其他指标不重要。别人连你写的什么都尚且看不懂呢,还指望他们关注你作品什么味?诗歌不是饭菜,用嘴巴吃之前还可以用鼻子闻一闻什么味,诗歌只能通过眼睛“摄入”,眼睛看过,脑子反馈信号不懂,大脑的指令多半是换下一首,再看不懂,大脑指令就该是换下一个人了,读者不是考古工作,看到个碎瓦片还要考究个三五天。是读者正常阅读的逻辑本末倒置了,还是作者创作理念本末倒置了?再者了,味怎么出?还是靠晦涩难懂,还是靠大量用典?没有通俗易懂的文字,也必然出不了所谓的味。通俗易懂与其他并不是对立关系,相反是其他诗歌“指标”能不能在读者心中呈现出来的关键,一味追求味道和一味追求晦涩和朦胧还是一个心理,唉,讲再多,你们也走不出来的,也还是要再重复一遍前人走过的弯路。袁枚提到的过度用典的这个人,流传下来什么作品吗?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要不是袁枚写他,估计连这点痕迹都无法留下,可惜是个“反面教材”的痕迹,那些跟他一样的人古代多半还很多,可一样是没流传下来,否则他们的作品和事迹应该在如今也广泛流传的,可是没有!时间无情地淘汰了他们,历史无声地掩埋了他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