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经典咏流传。
千百年来,人们口中不断传诵的唐诗佳句,无一不是作者匠心独运、独立思考的结果。
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无法写出传世的诗词。
遣词、造句、谋篇、立意、布局,处处都要体现诗人自我的特色,展现诗人独有的视角,越是如此,诗词越有艺术魅力。
越是独一无二,越是经典。
有时诗人会抛开常态化的视角,自己去开辟一条独有的路。
比如刘禹锡有一首诗。
《秋词二首·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长久以来,诗人们面对秋天的情绪多是悲凉冷清的,也多是从这个角度立意写诗。
刘禹锡摆脱了这种情绪,开辟了新的视角,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感知,无法写出这样的诗句。
正因为独立思考,诗人刘禹锡留下了具有自我色彩的佳作,这首诗千百年来也被人们不停地传诵。
这是刘禹锡关于秋天的独立思考,王勃对于离别有怎样的独立思考和独特感知呢?
自古多情伤离别,离别的时候,依依不舍,情绪不佳,忧伤惆怅,是人之常情。
但是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里就有不同的思考和感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在送别好友杜少府赴任蜀州的时候,一反常调,没有一丝离愁别绪。
虽然好友就要远赴他乡,但是王勃依然觉得好友没有远离,仿佛比邻而居的感觉,于是有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佳句。
在这种比邻而居的心态影响下,诗人内心没有忧伤惆怅之感,同时劝好友也不要忧伤,一反常态,不要像男女分别的场面,泪眼婆娑,活出了自我,也写下了带有鲜明自我色彩的诗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独特的生命体验,独立的思考,写下独有的作品也就水到渠成了。
写到这里,不禁让人想起关于每一首唐诗的创作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每一首唐诗,都是诗人独立思考能力的展现,也是独立思考的结果。
越是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思考,越能经得起时间大河的淘洗,最后不被淘汰而青史留名。
即便面对离别,都自忧伤立意,也要找到自己独有的视角和感知,方能创造艺术经典。
写到这里,不禁让人想起现在的教育,总鼓励学生给出标准(唯一)答案,异口同声,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会被限制吗?学生的创造力会被限制吗?
学生是青少年,意味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国家和民族的创造力,在这样的教育氛围的熏陶中,会得到怎样的培育呢?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却没有淘汰数以万计的唐诗,这个事实也许可以给我们关于“独立思考能力意义”的启迪。
来源头条号:在唐诗的星空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