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书鉴赏 | 不把《道德经》第一章的内容纠正过来,就别想领悟《老...
  • 楼主: 摩天居士 |查看: 904|回复: 0
摩天居士 发表于 2021-3-31 04:59:0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不把《道德经》第一章的内容纠正过来,就别想领悟《老子》的真相

被篡改的《老子》

人们常说“道可道”是《道德经》开宗明义的核心章节,因此领会了第一章,就基本把握了老子的思想主旨。

可是两千年来,《道德经》被删改。转移核心思想,断句发生错位,致使章节思想已经脱离《老子》的思想原旨,变成了“玄之又玄”不可言说的“玄学”,让人望而生畏。

不把《道德经》第一章的内容纠正过来,就别想领悟《老...-1.jpg

《道德经》


世传本《道德经》发源于西汉方仙道集大成者河上公,后来一度失传。魏晋时期,玄学家王弼基本保持了河上公版本的经文原貌,但重新做出了解读。他们俩,一个是方仙道家,一个是玄学家,他们在整理经文时,一定会带有他们自己的个人倾向。也许他们自己并不知道他们删改的《道德经》会成为孤本,给后人造成理解上的麻烦。

后世汗牛充栋的解老注老,依据的就是河上公本和王弼本,尤以王弼本为主流。

唐代推崇老子,唐玄宗李隆基自己也为《道德经》作注,并统一了当时全国流行的各本,诏令全国执行同一版本。有人建议取消河上本,唐玄宗认为,他是养生的,留着也无妨。于是,以王弼本玄学为主,河上本养生为辅,流传至上世纪70年代(准确地说,至今也是)。

不把《道德经》第一章的内容纠正过来,就别想领悟《老...-2.jpg

河上公道德经章句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轪侯墓帛书《老子》甲乙本出土,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战国道学家环渊墓(尚未最后确定)出土的楚简《老子》轰动世界,被国学大师称之为“中国自己的文艺复兴”时代。

帛书本《老子》不仅文本不避讳刘恒、刘弗陵,也不避讳刘邦,这说明帛书应该抄写于西汉与战国之间,誊抄的母本可能源于战国时期。因此确认帛书甲本是为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完整、最古远的善本。

然而,帛书和楚简中的《老子》,跟传世本《道德经》文本相差悬殊,分章也打乱了原先的编排顺序。因此专家认为,《道德经》是后人篡改而成。

不把《道德经》第一章的内容纠正过来,就别想领悟《老...-3.jpg

帛书老子甲乙本


以第一章为例,比较老子思想内涵的殊异

先看《道德经》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再看《老子》这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胃。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不把《道德经》第一章的内容纠正过来,就别想领悟《老...-4.jpg

帛书《老子》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

1、把经文中表示断句的“也”字删掉了,造成后世断句的五花八门,比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故恒无,欲以观其妙等等,使原本的整体概念被分离,含义发生改变。

2、本章中,为了说明道的属性,老子用“无”和“有”分别表示“道”的存在方式,并且给他们分明定义为: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为万物之母,把“无”和“有”的功能属性加以描述说明。即,“无”是用来阐述和定义万物之始那种状态和情景的;“有”是用来阐述万物生发那种状态和情景的。《道德经》的篡改,丧失了这种概念的功能属性。

3、无,名“万物”之始被改成“天地”之始,原先涵盖一切的“万物”被局限于“天地”这个对象,让人误以为“无”只是用来描述“天地”的,世间万物似乎就不是“无”所能表示的了。

不把《道德经》第一章的内容纠正过来,就别想领悟《老...-5.jpg

无,名万物之始


4、改“恒”为“常”,使“道”的恒定不改的属性变成了常态性的存在。“常”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常态,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这个“常态”就会消失,抹杀了“道”的永恒性。这样改动当然是为尊者讳,因避汉文帝刘恒名讳而改动的,但这也证明了《道德经》的篡改恰恰发生在汉文帝时期。自此,老子的“恒道”被永久确定为了“常道”。

5、“恒无欲”和“恒有欲”被错误断句成“恒无,欲以”,“恒有,欲以”,把无欲、有欲硬生生地割裂开来,造成章句的支离散乱,给后人断章取义埋下伏笔。

6、“所噭”改为“其徼”,“噭”是“声音”,是“动静”,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节律动静,与上文“无欲观妙”相呼应,概括起来就是事物生发变化的微妙和动静。《道德经》把表示节律动静的“噭”改为表示“边界”的“徼”,河上公解释:“徼,归也。常有欲之人,可以观世俗之所归趣也。”他把老子关于万物的概念予以压缩,独独指向了人文领域。为他展开养生学说做了铺垫。

不把《道德经》第一章的内容纠正过来,就别想领悟《老...-6.jpg

帛书老子誊抄件:当其无,有车之用


7、帛书《老子》中,是“两者同出”,指的是“可道与恒道”、“可名与恒名”“无与有”“有欲与无欲”等对立统一的几组哲学概念,而非“无与有”这两者。《道德经》在“两者”之前加了个“此”,专指他们认为的两者。《河上公道德经章句》这样解释“此两者”:“两者,谓有欲无欲也。”说“欲”,正好符合他的修炼思想。

而玄学家王弼的《老子注》解释“此两者”:“两者,始与母也。”与河上公一样,有意无意间把两两对出的概念给取消了。

8、帛书是“玄之有玄”,表示的是“玄妙之中还有玄妙”,而第二个玄正是破解第一个玄的密码。老子告诉世人,”道“并非不可知,了解它是有办法的(下文有说法,要不然写五千言何用?)。而《道德经》改成”玄之又玄“只强调”道“的玄妙的程度,却没有了老子揭示破解之法的说明。这正是王弼被称为”玄学”创始人之一的原因所在。

不把《道德经》第一章的内容纠正过来,就别想领悟《老...-7.jpg

玄之有玄,众妙之门


“道”并非不可言说的“玄之又玄”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读老子》中写到:“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诗句浅显易懂,他认为既然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为何又留下五千言《道德经》?

白居易所读的当然是王弼本《道德经》,他不可能见到帛本《老子》,因此存疑是理所当然的。不仅白居易,西汉以来的历代帝王、读书人所读、所注的,都是世传本《道德经》。因此两千多年来,《道德经》残存的老子思想,虽然不断被佛学、汉儒和宋明理学吸收,但也不断被质疑,比如程颐说老子思想前后矛盾,如同冰火等等,朱熹则说明里不做暗里做,是权谋家,“心最毒”等等。

那么,老子所言之“道”真的是“玄之又玄”不可知的吗?真的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吗?

不把《道德经》第一章的内容纠正过来,就别想领悟《老...-8.jpg

天籁


请看老子“玄之又玄”的原意。

老子通过对“无”“有”的定义,告诉人们:上述那些可道与恒道、可名与恒名、无与有、无欲与有欲的阐述,这些对立的概念其实都是一回事,是同出于“道”的,只是叫法不同而已。而这个叫法,都是人处于区别事物的一种称呼,只是短暂的、常识性的(可称为“常道”,区别于“恒道”)但不是“恒久”不变的。

“无”和“有”是分别表示万物初始和生发来源的。这些两两对出的概念,其实都是对事物的指称,都出于“道”。这些既对立又统一的概念,是“玄中有玄”的,玄就是微妙,但是有办法破解它,那就是“玄中之玄”。

不把《道德经》第一章的内容纠正过来,就别想领悟《老...-9.jpg

无,名万物之始


怎么破解呢?那就是“玄之有玄”,用“两欲”之法,即“恒无欲”和“恒有欲”。“恒无欲”并非没有欲望,而是静下心来,摒弃掉一切的主观意志,从“三”到“二”再到“一”反向运动(道生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的清零复位,回归到万物初始的状态,去探寻事物萌生的机理。老子在以后的章节里,把这种探寻事物根源的方法叫“无为”。“无为”是一种“反者道之动”的反向思维运动方式,听过这种运动,去追寻事物生发变化原委的科学实践活动,跟什么也不做,扯不上一点关系。

“恒有欲”就是总带着一种生命的欲望,在静谧的环境下,融入整个宇宙的大系统中,静静地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与天之道同频共振。庄子所言“天籁”“地籁”“人籁”即此。

不把《道德经》第一章的内容纠正过来,就别想领悟《老...-10.jpg

无,名万物之母


老子是在告诉人们:“道,沨呵,其可左右也”,他弥漫于宇宙与万物,只要静下心来,虽是“大音希声”,也能听到它静中之“动”即动静,这就是悟道的过程,这就是“玄之又玄”的妙道,就是解开万物奥妙的门径。这个“玄之有玄”并非说玄远啊又玄远的那种不可知论。若真不可知,岂不是枉费老子一片苦心?

而老子所言“知者不言”说的正是万物知“道”而不言,只有人才喋喋不休地言说,却是不知“道”的。

以上便是传世本《道德经》该有的含义。

说明:本人丝毫不反对用《道德经》修炼或把他当玄学,各有所需,因人而异。所谓篡改,指的是河上公、王弼他们各自立场不同,各有倾向,正如今天的我们,有的喜欢哲学,有人喜欢谈玄,有人喜欢修炼一样,本人只是以此说明《道德经》跟帛书《老子》主旨不同。请注意这个出发点。

来源头条号:问道华夏




上一篇:唐朝人的“浪”,美艳到骨子里!这才是属于中国人的文化
下一篇:个别领导干部借“密薪制”谋取私利:作为维系小圈子筹...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金月浩荡 2021-3-31 16:59 +1
谁来看过此贴
此贴被TA们浏览了904次
+1
904°C
沙发哦 ^ ^ 马上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