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学习 | 毛泽东读了17遍的《资治通鉴》,都浓缩在这10句里!
  • 楼主: 摩天居士 |查看: 5721|回复: 1
摩天居士 发表于 2020-11-18 05:27:25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毛泽东读了17遍的《资治通鉴》,都浓缩在这10句里!-1.jpeg
毛泽东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最权威、最重要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被视为君臣士人的必修教科书,即使在现当代,也有重大影响。

载史明鉴之同时,《资治通鉴》仍不乏文学色彩与哲思光芒,其中无数惊世醒人的历代往事与振聋发聩的名言警句,使人过目难忘,品味不尽。它可以怡情,可以增智,可以导正,可以借鉴,是人生不可多得之良言。

为使现代读者进一步了解这部鸿篇巨制,我们特摘选其中名言佳句,编辑成文,以求广大读者在较短时间内汲取精髓。

毛泽东读了17遍的《资治通鉴》,都浓缩在这10句里!-2.jpeg

1.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

——第2卷周显王十年

【译文】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

【注】司马光根据秦国商鞅实行变法,立木为信的史事,作信誉是治国之本的议论。信誉是为政的重要原则,是治国理政的法宝。只有取信于民,人民才会拥护你、支持你,国家才能和谐,政权才能稳固。得民心者得天下!

2.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

——第14卷汉文帝前十年

【译文】法律是天下共同遵守的准绳,只有善于运用法律的人,不分关系亲疏,严格执法,无所回避,这样才能使所有的人都不敢依仗权势而触犯法律。

【注】将军薄昭杀了汉朝廷的使者,文帝不忍以国法杀他。司马光对此事发表执法要严格,不分亲疏的意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严格执法不分亲疏,刑可以上大夫。在社会生活中,任何人不能超越法律之上,不管什么人,不管职位多高,都必须遵法守法,违法必究应该成为执政者的为政之道。

毛泽东读了17遍的《资治通鉴》,都浓缩在这10句里!-3.jpeg

3.“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亡战必危。”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第18卷汉武帝元朔元年

【译文】“国家虽大,喜好战争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必定危险。”愤怒是悖逆之德,兵器是不祥之物,争斗是细枝末节。那些致力于战伐争胜、穷兵黩武的人,到头来没有不悔恨的。

【注】临淄人主父偃上书汉武帝谈了九项事,这是其中有关治国的一件。既不能好战,穷兵黩武,又要居安思危,保卫太平。

4.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

——第3卷周赧王五年

【译文】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

【注】苏秦、张仪以合纵、连横的政治权术游说各国,爬到富贵的高位,魏国人公孙衍也以能说会道著称。有人问,他们算得上是大丈夫吗?孟轲说,富贵不能淫荡,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算得上是大丈夫。

5.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第4卷周赧王三十一年

【译文】即使做一件坏事,杀一个无辜的人便可以得到天下,仁爱的人也不会去干。

【注】这是荀况论述如何做到以礼义称王时讲的一句话。

毛泽东读了17遍的《资治通鉴》,都浓缩在这10句里!-4.jpeg

6.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无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第25卷汉宣帝元康三年

【译文】贤能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磨损他们的志气,愚蠢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增加他们的过错。况且富有的人,往往会成为众人怨恨的目标,我既然没有教化子孙的才能,也不愿增加他们的过错而落下怨恨。

【注】太傅疏广、少傅疏受请求辞职,汉宣帝同意并赏赐黄金。疏广、疏受回乡后变卖黄金,与亲朋故友饮酒取乐,有人劝他们用黄金为子孙购置产业,疏广谈此钱财太多的害处。

7. 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

——第229卷唐德宗建中四年

【译文】知道自己的过错并不难,改正过错才是难的;说好话并不难,做好事才是难的。

【注】唐德宗将中书省所撰写的免罪文给陆贽看,陆贽看后,向唐德宗谈了自己的这些看法。

8. 任人当才,为政大体,与之共理,无出此途。而之用才,非无知人之鉴,其所以失溺,在缘情之举。

——第210卷唐玄宗开元元年

【译文】重用有真才实学的人,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与有识之士齐心协力地处理政事,也并不例外。但以往在任用贤才的时候,掌权的并非不具备知人善任的见地,之所以存在很多弊病,是由于过多地考虑情面的缘故。

【注】这是左拾遗张九龄给大臣姚元之的信中讲的用人原则,要重用有真才实学的人,选人用人不应过多考虑情面。

毛泽东读了17遍的《资治通鉴》,都浓缩在这10句里!-5.jpeg

9. 无纾目前之虞,或兴意外之变。人者,邦之本也。财者,人之心也。其心伤则其本伤,其本伤则枝干颠瘁矣。

——第228卷唐德宗建中四年

【译文】如果不解除眼前的忧患,也许还会引起意外的变故。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财力是百姓的核心。核心受到伤害,根本也就会受到伤害;根本受到伤害,枝干也就会坠毁了。

【注】陆贽上奏唐德宗,认为理政就应该抓住根本,不能损害百姓。

10. 正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为女不正,虽复华色之美,织纴之巧,不足贤矣;为臣不忠,虽复材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何则?大节已亏故也。

——第291卷后周太祖显德元年

【译文】正派的女人不会跟从两个丈夫,忠诚的臣子不会事奉两位君主。做女人不正派即使再有如花似玉的美貌,纺纱织锦的巧手,也称不上贤惠了;做臣子不忠诚,即使再才气过人,足智多谋,政绩卓著,也不值得看重了。什么缘故呢?因为大节已经亏缺了。

【注】司马光论述一臣不事二主的见解。一女不嫁二夫,一臣不事二主,皆封建伦理道德!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东方出版社




上一篇:讽喻诗集合84首
下一篇:《遥远的救世主》:复盘扶贫神话,破译丁元英的“布局...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伍歌 2020-11-19 09:43 +1
嶺西老人 2020-11-18 16:12 +1
赵赵 2020-11-18 16:09 +1
林枫 2020-11-18 11:10 +1
梅花宝剑 2020-11-18 08:43 +1
谁来看过此贴
此贴被TA们浏览了5721次
+1
5722°C
1
  • 伍歌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发表于 2020-11-19 09:52:4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无纾目前之虞,或兴意外之变。人者,邦之本也。财者,人之心也。其心伤则其本伤,其本伤则枝干颠瘁矣。”
读之,受教深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