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天地 | 著名学者黄修己逝世,南下38年成就“学科灵魂”
  • 楼主: 摩天居士 |查看: 5328|回复: 1
摩天居士 发表于 8 小时前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记者获悉,5月11日,著名学者、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修己逝世,享年90岁。

黄修己1935年出生于福州,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6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调入中山大学。


著名学者黄修己逝世,南下38年成就“学科灵魂”-1.jpg
著名学者黄修己  中国现代文学的领军人物


黄修己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卓有建树,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史家、学术史家,曾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被评为“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主要编著有《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第三版)》《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百年中华文学史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法论集》《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第二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赵树理评传》《赵树理研究》《不平坦的路》《张爱玲作品赏析》等作品。


2023年10月,黄修己获颁“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贡献荣誉奖”。这一奖项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的最高荣誉,授予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勇表示,“黄修己先生长期以来在现代文学作出杰出贡献,他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旧有的文学格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领军人物,黄修己先生精准把握学术研究的关键性问题,体现了敏锐的洞察力。”


北京大学教授商金林表示,黄修己的治学特色可以归纳为四点,一是打通现当代研究,赵树理研究便是其中范例;二是由“专”到“博”,由研究赵树理起家,扩展到整部文学史;三是走史论相结合的道路,黄修己所著《中国现代文学简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都是论从史出的成功之作;四是从“史料”里找“文献”,从“文献”里找“史料”,《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被誉为“专精”与“博通”的交融。


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黄修己教授开创了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博士点,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中山大学副校长郑跃介绍,黄修己不仅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而且为中山大学中文系的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彭玉平看来,黄修己先生调入中山大学后,带领一批学有专攻的学者大力调整学科格局,逐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编纂史与学术史等方面树立起中山大学的学术品牌。“一个学科要有一个灵魂,既要有洞悉历史的深邃、关怀当下的热情,更要有前瞻未来的锐眼。黄修己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全局观、穿透力和辐射性的‘学科灵魂’。”他说。


记者了解到,黄修己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曾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这部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在1984年推出的著作,是新时期以来第一部由个人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率先吸收了新时期的一些思想解放的观点和开放的文学史视野。“不少有特色的作家作品,都是由黄先生这部著作第一次写进文学史的,这是得风气之先的学术创举,也折射出黄先生文学史视野的开放。”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解志熙说。


“第一课就是赵树理”


1935年,黄修己出生于福州。从少年时代起,他便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14岁初中毕业后,他选择参军,在军旅生活中依然坚持学习,订阅了《文艺学习》《语文学习》等杂志,甚至利用排队买饭的时间记笔记、学语法。他说:“我的优胜之处是绝不为了应考而学,而是自主地按兴趣来学习。”


1955年,他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王瑶教授。大学毕业后,他担任王瑶的助教,却因时代风云被推上了讲台。“那时搞‘教育革命’,王瑶先生不想讲课,就交给我接着讲。”黄修己回忆道,“第一课就是赵树理”。


这一偶然的任务,让他与农民作家赵树理结缘。为了研究赵树理的创作背景,他多次前往山西,深入田间地头,与当地村民对话,探寻社会生活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比如《孟祥英翻身》,讲的是劳动英雄教妇女刷牙洗脸。这听起来很小,但只有去了山西,才明白那里缺水成灾,现代化的起点就是教农民洗脸刷牙。”


黄修己的研究成果《赵树理研究》被视为赵树理研究领域的高峰之作。他由此也更加意识到,文学研究不仅要沉浸于书本,更要走进现实生活。


从史料中找出历史的脉络


1987年,他南下广州,任职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在岭南这片改革开放的前沿热土上,他迎来了学术生涯的新高峰。1989年,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简史》进行了全面修订,推出了更为系统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
黄修己始终认为,文学研究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他不仅关注文学本身,还引入史学、人性论等理论。他的学生、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吴敏回忆道:“黄老师特别注重史料的收集与分析,但他更强调从史料中找出历史的脉络。”


这种学术理念促使黄修己在20世纪90年代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与学科史研究的新领域。他的《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总结了70年来几代人的文学史编纂经验,成为学术史研究的重要成果。


进入新世纪,黄修己将目光投向文学研究的百年发展史。他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通史》系统梳理了学科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来源:羊城派
作者:孙磊






上一篇:中小学英语教材吹起了中国风,文化自信悄然生长
下一篇:从习主席引用的这首歌感悟历史的力量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腾飛 5 小时前 +1
谁来看过此贴
此贴被TA们浏览了5328次
+1
5329°C
1
  • 摩天居士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主题

好友

11万

积分
发表于 7 小时前 |显示全部楼层
黄修己教授的逝世是中国现代文学界的一大损失。他在文学研究领域的贡献以及对教育事业的影响,都将被铭记。他开创了中山大学中文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博士点,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同时,他的学术成果如《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等,都对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通过研究农民作家赵树理,强调文学研究需要深入现实生活,这种理念也贯穿于他的学术生涯。黄教授的跨学科视野和对历史脉络的重视,使得他的研究更加扎实而富有洞察力。

他的离去不仅是个人的遗憾,也是整个学界的一大损失。对于后辈学者来说,他的学术精神和研究方法将继续激励着他们前行。
——来自诗国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