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69
刘玉巧 发表于 2025-01-06 16:20 师父,《庄子》我还没看多少呢,理解我也感觉还不到位,您帮我看看。“用无之用,”很多事物看似无用,但在特定情境下却能发挥巨大作用。就像科学研究,很多成果都源于漫长探索,起初那些看似无果的尝试,在持续研究中实现从无到有的转化,诠释了有无的相互作用,这正是过程的魅力所在。庄子坚守本心、拒绝出仕,追求精神逍遥,他与惠施虽观点不同却能求同存异,真的让人向往。“生于造化,死于物化”,生命从自然中来、回归自然的历程。世间万物都不可能永恒,所以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努力过后,顺应自然接受结果,如此方能内心平衡。伯夷、叔齐对自己心中的道德信念和精神追求的坚守,和庄子思想都体现了一种不随波逐流、坚守自我的高尚品质,也是对这种精神的肯定与赞扬。
举报
3582
观自在/可大 发表于 2025-01-06 16:36 用无之用,即无用之用,此处因平仄格律要求,故,我写成用无之用。庄子的“无用之用”包含以下多层含义: 超越功利的价值判断 庄子认为人们通常只看到事物对实现某种具体功利目标的有用之处,而忽略了其在其他方面的价值。如在《庄子·逍遥游》中,惠子抱怨大樗树树干臃肿、树枝卷曲,大而无用,庄子则说可将其种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人们可以在树下彷徨、逍遥地寝卧,因它的“无用”而能使人免受砍伐,得以自在生长,给人带来精神上的自由与愉悦,这就是一种超越功利的价值。 明哲保身的生存智慧 在战国乱世,仕途凶险,庄子主张不要过于追求在世俗眼中的“有用”,以免陷入危险。如《庄子·人间世》中的栎社树,因木质太差,做船会沉,做棺材会朽烂等,被木匠视为不材之木,却正因此无人砍伐,得以存活千年。庄子借此说明,人有时也应像这棵树一样,避免过于显露才能,以“无用”之姿保全自己。 自然无为的哲学理念 庄子主张顺应自然,反对人为地对事物进行过多的干预和利用。“无用之用”体现了对自然本性的尊重和对人为造作的摒弃。当人们不刻意去追求事物的功利价值,不强行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时,事物就能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从而展现出其本真的、更为深远的“用”。如庄子反对伯乐相马,认为伯乐对马的挑选和训练破坏了马的自然天性,看似让马有了“用”,实则违背了马的自然本性。 精神自由的追求 庄子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的逍遥和自由,而“无用之用”是达到这种境界的一种方式。当人们不被世俗的功利观念所束缚,不执着于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而是能从看似无用的事物中发现乐趣和价值时,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满足。如庄子所倡导的“游心于淡,合气于漠”,就是让人们超越世俗的有用无用之分,在精神的世界里自由遨游。 所以啊,我一首词实在是没有办法把庄子之超逸思想讲完整不过,你的这个理解总体上是符合庄子本意及我词意的。
观自在/可大 发表于 2025-01-06 16:42 把奥义、卮言讽导,这句话是指,庄子把天人奥妙大义天理,用讽辣而又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等形式告诉人们。我们读庄子之书,他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来阐明天地人事的根本道理,就象老子多用反话正说的方式那样。
刘玉巧 发表于 2025-01-06 17:35 师父,您讲解得太深刻啦!您一点拨,我的理解又更上一层楼。您所说的几个维度相互交织,构建出庄子思想的框架。我之前的解读,不过是捡了个表面贝壳。读《老子》时,我老是读后面忘前面,读完脑子乱糟糟,看到后文关联内容,怎么也想不起前文含义,茫茫然。《庄子》的文言文也颇具挑战。至于《东周列国志》,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故事跨度太大,知识像从漏斗 “哗啦啦” 漏走,边读边忘,哈哈!
观自在/可大 发表于 2025-01-06 18:18 不急,书得慢慢啃
2万
渔歌听海 发表于 2025-01-06 20:30 有蕴含有诗意颇有意境的诗歌
1万
潇潇湘雨 发表于 2025-01-07 06:30 欣赏点赞!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微信扫一扫关注本站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