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5-4 00:08:1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你列举的第一首古诗是现实主义,更注重表达客观事物,但你后一首例举的那首现代诗是却是浪漫主义,更注重的是主观上的抒情。用现实主义理性片面评价浪漫主义诗歌,论逻辑美是虚妄的。
浪漫主义也不是完全感性的,现实主义也非完全理性的,用唯物辩证法说,这是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就像一个人不可能只有感性,或只有理性。
用王国维的话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为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出塞》你为什么说出初看似不符合逻辑呢?因为这是你主观上的认识,主观上是不合逻辑的。而后面是你的进行客观理性认识,自然就合理了。这也证明了我说的,矛盾即对立统一,
道上那些很绿的树干,
不会动容,
它好像藏着心事,
默默看着过往的容颜,
在微微的风里藏着虚空。
这首现代诗你只粗略的进行了客观理性认识,却没有进行主观上的认识,是不全面的,论证狭义。
①道上那些很绿的树干,不会动容。
客观上:树干有大有小,大的树干必须狂风暴雨才能吹动,结合全诗,并没有发生狂风暴雨。若是微风,树干并不会动,树干不是树枝!若无风呢?连小树枝都不会动。
无风说明什么呢,从主观上说是一种对未来没少方向感,对未来的迷茫,因为是“道上的树干”点明在道路上,道路未知。若是微风呢?有一种温柔的感觉,是对一种美好的遗失,微风是看不见的拥抱,这是感性认识。这里诗人为什么没有直接点明有风还是无风呢?意在引起读者思考。
没有说明有风还是无风,你却空穴来风。动容的意思是:脸上出现受感动的表情。试问树干会有表情吗?会感动吗?主观上这也是在写自己,表达的是,没有感动的生活已经麻木,“不会动容”,符合逻辑。
“很绿”客观上说明树叶生长得很好,处于安逸的环境。主观上:这里也许反衬自己的穷困,向往美好的生活。或是美好的事物已经逝去,空有其表。
②它好像藏着心事,默默看着过往的人。
“好像”说明是感觉,就是从主观上,这是诗人自己的主观上的认识,别人也许有,也许没有这方面的主观认识。如果有,别人自然很容易理解。
这是诗人和树干情感共鸣。王国维语“有我之境,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与其说写物,还不如说写些的是自己,自己有心事,自己看着过往的人。因此符合逻辑。
③在微微的风里藏着虚空。
微微的风,证明了前面的是微微风。主观上是写自己美好的遗失,自己的空虚寂寞。所以实际上这里也并非说树干是空心的,是写自己。你说树干是实心的,这是对自然却少认识。空心的也有,因为树由于树干逐渐增粗,这使得树干中间的木质越来越不容易得到氧气和养料,树的心材就有可能渐渐死去.这时如果缺乏防腐物质,树心一旦被细菌侵入,或从树干的伤口处渗入雨水,就会逐渐腐烂.久而久之便会造成树干空心。
言归正传
虚空,有天空的意思,风也不是在空中吹吗?天空有梦想,自由,寂寞等意境,为什么说树“藏着”?我想你也明白,这也是说为什么它有“心事”的原因。那么这也是符合逻辑。
这首现代诗在主观上是符合客观的,即感性符合理性,情感上也是符合逻辑的,没有乱堆意象。
而你的对他评论是:此段粗读似乎很美,但细读就能挑出很多毛病。
如果没有逻辑,你是如何感觉美?
另外,题目是论逻辑美,而后面你却讲推理。对于论文是无意义的。说法也有些唯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仅在局部范围而言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