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书鉴赏 | 品读一首《在墓园里》有感
  • 楼主: 黄新 |查看: 2761|回复: 4
黄新 现代免审(中阶)

主题

好友

2万

积分
黄新 发表于 2025-4-9 14:10:09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在墓园里

文/流浪猫70

墓园里有爷爷 奶奶
他们的兄弟姊妹
我的叔伯
绿油油的青草

扫墓的都是亲戚
进一个宗祠
流淌着相似度极高的血
撇着天南地北腔

我们在绿油油的草地上
挨个跪拜
心无悲戚
像在讨压岁钱

阳光暖暖的
抚摸着每个面庞
满满的慈祥

选自《诗歌中国》

这首诗以简洁质朴的语言,构建出一个独特的扫墓场景,风格迥异于常见的沉重肃穆的悼亡诗作,主题围绕着家族、生死与时间展开,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诗中“进一个宗祠,流淌着相似度极高的血,撇着天南地北腔”,描绘出一个分散各地却因家族纽带相聚的场景。天南地北的口音,暗示着家族成员在不同地域的生活轨迹,却因共同的血缘和扫墓这一风俗紧密相连,体现出家族文化强大的凝聚力与传承性,这也是对传统家族关系在现代社会延续的一种独特呈现 。

扫墓祭祖悼亡,本来是一个沉痛的话题,但在诗人笔下一反常态的抒写,将一种肃穆写得轻松幽默诙谐,说"心无悲戚,像在讨压岁钱"以调侃的方式呈现参与扫墓活动的真实感受。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体验,就不得不提及光阴的力量。时间会淡化悲伤,也会抹平人在世间存在的一切痕迹。诗人所言"心无悲戚"应是客观事实,并非对于逝者不恭。

有人对死亡有过精辟的诠释,说一个人会死亡三次,第一次是物理死亡,也就是停止了心跳,永久地闭眼。第二次死亡,是最后一个记得逝者的人也死了,从此再也没有人知道这个人来过这个世界。第三次死亡,是关于这个人的所有记载,文字 照片 视频通通洇灭之后,整个世界再也找不到于逝者有关的任何痕迹。因此生命的终点不是肉体死亡,是遗忘。有了这个推导结论,再读这个作品,就有一种特别的感觉,作者的调侃是及于死亡的深刻认识,揭示了尘世里99%的人生结局。

《在墓园里》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独特的场景描绘,不仅展现了时间对悲伤的淡化、生命被遗忘的必然结局,还蕴含着深厚的家族文化内涵。诗人巧妙的诗写角度与匠心独运的呈现方式,使其成为一首引人深思的佳作,让我们对生命、家族和传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最后随便再提一句,这篇东西完全是个人的读后感想,未必完全契合作者的意旨,诚恳希望诗人看到后提出具体意见,以便改进提高。

2025—04—08读诗笔记之(四十八)





上一篇:品读一首《稻草人》领会单一意象之后的多重隐喻
下一篇:浅评王正武老师的《入戏》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东方.启明星 2025-4-16 18:45 +1
小草青青 2025-4-12 21:22 +1
张罗 2025-4-10 00:25 +1
宽龍 2025-4-9 18:58 +1
淮左凡客 2025-4-9 18:53 +1
+1
2765°C
4
  • 淮左凡客
  • 黄新
  • 眼睛
  • 黄新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发表于 2025-4-9 18:54:02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逢此节多思切!
发表于 2025-4-9 21:17:47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晚上好啊老师!
头像被屏蔽

主题

好友

1万

积分
发表于 2025-4-20 12:00:23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25-4-21 18:16:3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眼睛 发表于 2025-04-20 12:00
很庄重的仪式伦为形式主义,是对先人的大不敬


正如悲伤的眼泪拯救不了死亡,相对于流年你所谓的庄重也会变得很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