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兮风扬 发表于 2015-10-17 00:02:5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什么是打油诗?是不是只要有押韵、合辙、顺口就是打油诗?有没有什么讲究?其实押韵、合辙、顺口是对诗这种文体的最低要求,仅仅满足诗的最低要求还算不上打油诗,更称不上格律诗,充其量只能归入“顺口溜”之类。格律诗要求甚严,讲究甚多。本文不谈格律诗,只谈打油诗和吊脚诗两种文体的特点。

一、打油诗的由来

打油诗讲究幽默诙谐,俗不失雅,俗不伤雅,拙中见巧,平中见奇。

打油诗得名于张打油。张打油者,刘大白说他是宋人,《作词十法》中说他是元人,《村学究笔记·诗话》中说他是唐人。至于张打油究竟是哪个朝代的人,众说不一,已很难考证确实。对打油诗这一文体的特征来说,考证张打油究竟是哪个朝代的人意义不大。

张打油的一首《咏雪》诗非常著名,诗曰:

江山一笼统,井口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此诗开了打油诗之先河,张打油也随成打油诗派的鼻祖。

刘大白对张打油的这首《咏雪》诗推崇备至,他在《旧诗新话》中评论道:前两句大处起笔小处落笔,以井口之小衬托江山之大,既壮阔又精细,如同国画一般,韵味无穷。后两句极言两条狗满身是雪,最妙处是一个“胖”字用得巧,使白狗更显得形象生动、活脱。

有人说,打油诗俗不可耐。然而我认为,打油诗虽很难称雅,但能流传至今不绝其响,实缘其通俗易懂、明白如话,滑稽而又不乏幽默,诙谐风趣而能引人发笑之故也。岂可用“俗不可耐”四字简单论之!

二、打油诗常用于冷嘲热讽,戏谑调笑,逗趣取乐

清代才子李调元是位写打油诗的高手。据传,李调元在任两江主考期间,众士子不服,提出与李调元吟诗联对。对到最后以《咏雀》为题,各人吟一首诗。李调元不假思索,吟出二首打油诗:

(一)
一窝一窝又一窝,三四五六七八窝;
九窝十窝都是雀,凤凰何少尔何多!

(二)
个个毛浅嘴又尖,飞不高来乱叫唤;
莫笑大鹏稀做声,展翅一鸣上九天。

众士子先是哈哈大笑,继而面面相观,目瞪口呆,不知以何为对。李调元见状,含笑不语,拂袖扬长而去。

结句“凤凰何少尔何多”好似穷途末路回马反刺一枪,其锋甚锐,有大出意料之外、防不胜防的攻势。矛头所指尔何?是不言自明的。“莫笑大鹏稀做声,展翅一鸣上九天”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之意,言锋犀利,令对手难以接招。

皇帝也写打油诗嘲笑讽刺学识欠佳的臣下。传说,有一次明英宗朱祁镇外出游猎,随驾的姓刘祭酒虽然胸无点墨,却极尽阿谀奉承之态,佯充斯文地作了一篇赋,赞颂英宗朱祁镇的骑射之技。赋词中把“雕弓”错写成“弓雕”。英宗朱祁镇当即口占一首打油诗讥之:

雕弓难以作弓雕,似此诗才欠致标。
若使尔人为酒祭,算来端的负廷朝。

此诗将“雕弓”、“标致”、“祭酒”、“朝廷”四词倒置,寥寥数语写出了刘祭酒胸无点墨,只会阿谀逢迎的丑态,堪称打油诗中的妙品。

清代乾隆皇帝有一次到十三陵游览,见陵道两侧排列的石人(称“翁仲”),想考考随行官员的学识,便指而问之:“这叫什么?”有一位任“上书房行走”的翰林脱口而出:“这叫仲翁。”乾隆见他将“翁仲”说成“仲翁”,立即借题发挥写了一首打油诗:

翁仲缘何作仲翁?十年窗下欠夫功;
从今不许为林翰,贬到江南任判通。

乾隆“以错戏错”,故意将“翁仲”、“功夫”、“翰林”、“通判”打个颠倒,写成“仲翁”、“夫功”、“林翰”、“判通”,令这位任“上书房行走”的翰林满面羞愧,无地自容,只好灰溜溜地到江南充任“芝麻官”去了。

乾隆还有喜欢在闲暇的时候鼓动身边的近臣写打油诗逗趣取乐。据说,乾隆在宫苑赏雪,作诗数首,余兴未尽,命随行太监们作诗联句,以逗趣取乐。太监们搜肠刮肚难成一句,忽然想起了张打油的那首《咏雪》诗,灵机一动,脑子开了窍。

太监甲:黄狗身上白,
太监乙:白狗身上肿;
太监丙:抬起头来看,
太监丁:江山一笼统。

太监甲、乙的两句除了言雪还是言雪,平俗无雅;太监丙则话头一转,蓄势待发,为太监丁的“江山一笼统”做了铺垫,从咏雪过渡到抒情言志。本来,乾隆对太监甲、乙的两句很不以为然,待太监丙的“抬起头来看”一出口,顿时来了兴趣,专心听太监丁如何接下句。等太监丁说出“江山一笼统”之后,乾隆不禁拍手称“妙”!无疑,太监丁迎合了乾隆一统江山的愿望和心理。显然,如果没有太监丙的“抬起头来看”做了铺垫,太监丁的“江山一笼统”是很难接上去的;即使勉强接上去,也会显得生涩、很不自然。

文人雅士相聚同样爱写打油诗彼此戏谑调笑、逗趣取乐。历代不少名人都偶有“打油”之作。宋代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文才出众,素有“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之称。苏洵之女苏小妹自幼习文墨,也很有才情。苏轼长了一副长脸,络腮胡须蓬乱连鬓,不修篇幅;苏小妹的额头宽阔前突,双目深凹。兄妹两人经常以对方的相貌特征为材料作打油诗彼此戏谑调笑。

苏轼戏谑调笑苏小妹:

未出闺房三五步,额头已到大堂前;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流到腮边。

苏小妹不甘示弱,反唇讥道:

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杏然;
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明初大才子解缙生性滑稽诙谐,机智善变。一次随从朱元璋同出到河边钓鱼,朱元璋钓了半天不见一条鱼上钩,大为光火。解缙忙在一旁恭维逗乐:

碧水长烟杨柳风,垂钩悬饵总放空;
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

说得朱元璋“龙颜大悦”。

明代的唐伯虎生性孤傲,不愿贪图荣华富贵,写了一首打油诗挂在自己书房里表明心志:

不炼金丹不坐禅,桃花庵里酒醉仙。
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清代的郑板桥也有一首类似的打油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清代的纪晓岚受一贪官之请,为其母亲写一首祝寿诗。纪晓岚心里虽然很不乐意,但却也不便推辞,所以想趁机写一首打油诗戏弄一下这个贪官。于是,略加思考,提笔写道:

太老夫人不是人,

该官脸上不觉青筋暴露,面色铁青;怒气正要发作,只见纪晓岚不慌不忙续写道:

九天圣母下凡尘;

该官转怒为喜,连叹精妙。不料纪晓岚大笔一挥,却又写道:

养儿偏能做贼盗,

该官当即满脸涨红,羞愤难当,不知如何是好;心中暗想,暂且忍耐,看他下一句如何写!纪晓岚略一停顿,洒脱地写出最后一句:

白猿偷桃孝娘亲。

再回头看那官员时,好像刚刚从胆战心惊、极度紧张中缓过劲来,长吁一口气,大汗淋漓,狼狈不堪,犹如进了一次鬼门关终于被放回来似的,很不自然地连声道谢,拜别而去。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一位穷书生应邀为本村一家陶姓财主写一首祝寿诗,尽管很不情愿,但如果不写又怕得罪不起。所以还是写了,是一首打油诗:

奈何奈何又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
滂沱大雨增陶寿,寿比滂沱雨更多。

诗的前三句把陶财主气得暴跳如雷,结句奇峰突起,神来之笔,使这首祝寿诗满篇生辉,足见书生运思之妙。

刘骥题为《弄瓦》的一首打油诗,刻意讽刺那些借生儿添女、婚丧嫁娶、生日祝寿之名,大肆发帖子宴请宾客收礼敛财的主儿,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去岁相邀因弄瓦,今年弄瓦又相邀;
弄去弄来还弄瓦,令正莫非一瓦窑?

古人称生儿为“弄璋之喜”,称生女为“弄瓦之喜”。“弄璋”、“弄瓦”之说,反映出古人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古人“一妻多妾”,“令正”指的是那主家的“正房”,即妻子。

古代的书生聚到一起,总爱夸耀、吹嘘自己的才学,也常用写打油诗的方式来决高下:

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故乡;
故乡文章数舍弟,舍弟向我学文章。

其口气之大,不同凡响;但绕来绕去,最后还是夸耀、吹嘘自己顶有才学。

一些行伍出身的军阀,为博得“儒将”之名,写打油诗附庸风雅者屡有所见。民国时期,韩复榘做山东省主席时曾作过一首题为《咏闪电》的打油诗:

天上刺啦一火镰,莫非玉皇要抽烟?
如果玉皇不抽烟,为何又是一火镰!

这首打油诗充分显示了他的“草包”本色,除了令人发笑之外,别无所长。

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浮夸”风盛行,写打油诗的人就更多了,就连农民中也不乏写打油诗的高手。下面四首打油诗就很具有代表性:

(一)
种个南瓜像地球,架在五岳山上头;
把它扔进太平洋,地球又多一个洲。

(二)
一束稻穗长又长,黄河两岸架桥梁;
十辆汽车并排走,火车开来不晃荡。

(三)
一头肥猪大又胖,四蹄横跨太平洋;
猪背可以降飞机,猪身成了飞机场。

(四)
稻谷堆得圆又尖,社员堆稻登上天;
扯片白云擦把汗,凑近太阳吸袋烟。

在打油诗中占相当数量的是模仿前人的诗。古代有个贪官,上任时惊天动地,判案时昏天暗地,平时生活花天酒地。一个书生用崔护《题都城南庄》韵写了一首打油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铁面糟糠两不同;
铁面不知何处去,糟糠天天醉春风。

在前后两任官员的截然对比中,把贪官的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

讽刺贪官最绝的大概要数梁羽生在《名联谈趣》中收编的仿用杜甫的两句诗:

白日放歌须纵酒,黑夜跳舞好揩油。

把贪官的龌龊心理暴露无遗。

古代,讽刺贪官、昏官、庸官的打油诗多得不胜其数。如杨遇春题为《佛》的一首打油诗:

你倒睡得好,一睡万事了;
我若陪你睡,江山谁人保!

民国时期,讽刺社会经济崩溃、货币贬值的打油诗也不乏其例。如袁水题为《咏国民党纸币》的一首打油诗:

跑到茅屋去拉屎,忽然忘记带草纸;
袋里掏出百万钞,擦擦屁股满合适。

现如今,“反腐倡廉”之风日盛,讽刺贪腐官员的写打油诗日见其多。例如:

(一)
白 天 泡 酒 场,晚 上 进 包 厢;
一 生 肠 和 胃,交 付 共 产 党。

(二)
生命在于多运动,升官在于多活动;
感情在于能挑动,亲吻在于能感动。
拥抱在于会激动,抚摸在于会颤动;
上下在于要抽动,左右在于要扭动。
配合在于讲主动,关键在于讲互动;
能力在于常调动,不倒在于常迁动。

把贪腐官员的嘴脸刻画得形神毕肖,呼之欲出。不过,现今不比从前。从前写打油诗讽刺贪官污吏的“诗人”没听说有谁入监坐牢的,现今写打油诗讽刺贪官污吏的“诗人”入监坐牢的却常有耳闻目睹。

另外,还有一些中学生模仿古诗写讽刺学校教育弊端的“打油诗”。例如:

(一)
窗外太阳光,照得心发慌;
举头望老师,低头入梦乡。

(二)
头顶电灯光,脚下踩蟑螂;
喷洒敌敌畏,蟑螂难躲藏。

(三)
迎着太阳光,匆忙进课堂;
上课听废话,下课入考场。

(四)
老师武艺练得高,个个都会扔飞镖;
看见谁在打瞌睡,不偏不倚正打着。
教学更是有法宝,不是作业就是考;
考完以后把钱要,内裤背心全当掉。

(五)
课堂纪律真正妙,上厕所要先报告;
要是谁敢大声喊,罚你爸妈做检讨。

严格说来,中学生模仿古诗写讽刺学校教育弊端的上述“打油诗”只能算是“顺口溜”,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打油诗的水平,还需要下一番大功夫。

三、打油诗与格律诗的区别,其实打油诗也有些讲究

打油诗用语俚俗,直白浅显。格律诗用语雅雅致,委婉曲折,隐晦玄妙,深含不露。但这不是主要区别。主要区别是:打油诗除了讲究押韵合辙之外,不太讲究其他格律;而讲究严谨的格律正是格律诗的最基本特征。

什么是格律?格律就是:押韵合辙、对仗工稳、字句有格、平仄循律等。另外,对启、承、转、合在声、韵、意等方面也有一定要求和技巧。

打油诗,泛指那些押韵、对仗、平仄不合格律,比较口语化的诗,虽然也有其相对固定的格式,但要求不太严格。从诗的发展史来看,诗的格律并非一开始就有,而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应当说是先有“诗”后有格律。有了格律之后,诗才逐渐“规范化”,才有了严格意义上的格律诗。从这一点来看,打油诗的历史应当比格律诗要悠久得多。例如《诗经》里面的许多诗就没有严守格律。因此,也许历史上的第一首可以称为“诗”的文学作品就是“打油诗”。而张打油,无非是这类“诗人”中最著名的一位代表罢了。

用语俚俗(即口语化),直白浅显,押韵合辙,幽默诙谐,虽有其相对固定的格式,但不太严格遵守格律的规范,是打油诗的基本特征。

诗的语言有其比较特殊之处,有时是名词或现象堆集,有时是语序拆分或颠倒;典型的诗句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尽朝晖”;“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等。之所以如此,有的是为了平仄压韵,有的则是为了增强诗的感染力、震撼力。所以,有些不合格律规范的诗并不能简单地把它们归为打油诗,而应该归为古风一类。杜甫的诗格律规范守得最严,但有时也会下意识地作些古风一类体裁的诗,例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就是。同样,有些看上去非常口语化的诗,因其合乎格律规范,所以也不能归为打油诗。可见,要判断一首诗是不是打油诗,应当同时从它是不是合乎格律规范和是不是口语化这两个方面来区别。

一首好的打油诗应当俗不失雅,俗不伤雅,拙中见巧,平中见奇。特别是结句,常常是平中见奇的关键。结句平中见奇,恰如猛虎摆尾,一击制胜;仿若画龙点睛,破壁腾空;有时挑明主旨,拨云见日;有时一扫平俗,点石成金。例如刘镛题为《咏雪》的一首打油诗:

一片一片又一片,四片五片六七片;
八片九片十来片,飞入梅花全不见。

结句“飞入梅花全不见”就是“画龙点睛”之笔。前三句平平淡淡,俗不可耐;结句脱俗显雅,好似电光石火,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类似刘墉题为《咏雪》的一首打油诗,还有一首题为《数花》的打油诗: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片结片,落入草丛全不见。

此外,朱元璋题为《金鸡报晓》的一首打油诗也很耐人寻味: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

几年前的夏末,笔者应约同几位朋友在西安一家饭店小酌,酒菜刚上桌,就发现有两只苍蝇绕着菜盘飞来飞去,屡轰不去,反倒趁人不注意一头扎进一盘凉菜里不出来了。气的朋友们大叫,要求女服务生重换一盘。女服务生面露难色,没有答应。朋友们气上加气,吵着要找饭店老板“算账”。笔者说且慢,顺手在一张餐巾纸上写了四句话,交女服务生转给饭店老板收阅。须臾,饭店老板(没想到是位中年女性)在女服务生陪同引领下款款而来,笑容可掬地说:“对不起各位先生,我乐意让她们把这盘凉菜撤下,重新做一盘端上来,并同时赠送一盘本饭店的‘看家菜’表示赔礼道歉,谢谢各位先生雅谅!”朋友们很高兴,饭店老板走后,问笔者给饭店老板究竟写的是什么“咒语”,能让她那么痛快服帖?其实笔者写的就是一首打油诗:

满堂金辉玉生光,美味佳肴佐琼浆;
饭菜香飘十里外,引得空姐来品尝。

行文至此,笔者忽然又想起年前发生的一件趣事:邻居家里来客,邀我作陪。都是朋友,酒喝得酣畅,一瓶西风旋即喝光。邻居吩咐孩子:“到楼下副食商店里去买瓶酒!”孩子却把“买瓶酒”听成了“买瓶油”。等买回来,孩子挨了老爸一顿训斥,抱怨老爸说话口齿不清,急忙到楼下去退换。为了缓和气氛,笔者即兴作打油诗一首,博大家一笑:

美酒数巡意方酣,醉言舌头不打弯;
打酒打油音相近,莫怪小儿生抱怨。

由此看来,打油诗还有化解矛盾、平息争端、消除纠纷、创造和谐的神奇作用。

总之,写出一首打油诗不难,写出一首好的打油诗却并不容易。

四、吊脚诗的由来与有关吊脚诗的故事

吊脚诗,民间俗称“三句半”,出现始于宋朝。宋徽宗赵佶赐华屋予王卿,数日后王卿称梁生灵芝。徽宗闻之以其祥瑞之兆,往视之。方至,忽见灵芝坠落于地,令在场人等大扫其兴。后人作诗讽之曰:

王卿新赐第,梁上生芝草;
何因忽坠落?脱胶。

这是所见最早的吊脚诗。

有关吊脚诗的故事还有很多。相传古有一书生,自视甚高,恃才放旷,常自诩自己出口成章,可惜在实际写作中,就是一首绝句,也常常在念最后一句时“卡了壳”,只得匆匆用二个字结束,于是获得了“三句半”的雅号。有一次,“三句半”在野外碰到一农家姑娘,诗兴大发,出口吟道:

夕阳照山庄,走来一姑娘;
金莲三寸长,横量。

那农家姑娘一听,气得花容变色,叫来家人把“三句半”扭送到公堂。一上公堂,“三句半”听说县官姓王,不觉脱口而出:

县官本姓王,白头当上皇;
咔嚓一声响,命丧。

县官大怒,当即不分青红皂白,判“三句半”调戏民女,发配西凉。临行之日,其舅父前来送行,“三句半”悲从中来,即景生情,开口吟道:

充军到西凉,见舅如见娘;
二人双流泪,三行。

两个人四只眼睛齐流泪怎么会是三行呢?原来“三句半”的舅父是个“独眼龙”。

吊脚诗和打油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好吊脚诗的关键同样在于结句要平中见奇。只有结句平中见奇,方可收到妙趣横生之效。言犹未尽,笔者戏作吊脚诗一首挽住:

为文为诗不二门,雕龙雕虫存一心;
莫将打油等闲看,学问。

来源:网络





上一篇:打油诗的前世今生
下一篇:瞬间也要美丽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满山江雪 2022-8-6 04:12 +1
WXG 2022-8-2 10:40 +1
林夕影 2022-8-2 09:19 +1
诗草 2022-4-19 13:43 +1
文刀蓬车 2022-4-19 12:44 +1
嶺西老人 2022-4-19 10:06 +1
清静太平人 2022-4-19 07:58 +1
磐石 2022-4-19 01:24 +1
烨烨 2022-4-19 00:22 +1
小敏 2022-4-19 00:22 +1
快乐一生 2021-6-9 11:28 +1
王贵雄/天命石 2021-5-18 18:11 +1
悟空无 2021-5-16 16:05 +1
林飞雁 2021-5-16 13:59 +1
洋河居士 2021-5-16 13:39 +1
贝里曼 2021-5-16 12:57 +1
森垚 2016-4-3 11:42 +1
戏言 2016-2-7 10:57 +1
姜汤 2016-1-12 22:27 +1
+1
3422°C
2
  • 悟空无
  • 王贵雄/天命石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发表于 2021-5-16 16:05:48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美文,拜读。
头像被屏蔽

主题

好友

4942

积分
发表于 2021-6-9 11:10:16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