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兮风扬 发表于 2016-9-25 02:15:07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 “工匠精神”这个概念,让人耳目一新。一时间,“工匠精神”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何谓工匠精神?究其本意,是指工匠师傅、手艺人制作产品时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产品质量的根本保证。“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思想理念,不仅适用于制造业,而且适用于各行各业。工匠精神如能成为物质产品领域从业者们的共识,那么,“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就会飞速提升,谁还会千里迢迢跑到日本去买马桶盖?工匠精神如能成为精神产品领域从业者们的共识,则我国就会有无数艺术精品呈献给世人,不再有那么多的“垃圾电视剧”之类。工匠精神如能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人都讲求质量、做到最佳、追求极致,那就肯定会大大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实现“中国梦”的进程。我觉得,这个推论和道理特别适合当前中华诗词的创作状况。就是说,工匠精神如能成为诗词创作者们的共识,那么,中华诗词的整体创作水平就会大大提高,诗词精品就会层出不穷,中华诗词的振兴则指日可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曾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这个问题,在诗词创作上表现得尤其突出。有人统计过,我国每年通过各种媒体包括网络发表的诗词作品,其数量是《全唐诗》的十多倍。而其中的优秀作品则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绝大多数作品一经发表就“泥牛入海无消息”了。我觉得,要想振兴中华诗词,就必须认真解决“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而弘扬工匠精神,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有效办法。

那么,怎样在诗词创作中弘扬工匠精神呢?我认为,专注精神、刻苦精神和创新精神是工匠精神的三个主要内涵。要在诗词创作中弘扬工匠精神,就要从这三个方面去努力。

首先,弘扬专注精神。要克服浮躁情绪,静下心来,专心致志搞创作。

习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对广大诗词爱好者而言,我们虽然不是专业文艺工作者,但是,既然搞诗词创作,就应像专业文艺工作者那样要求自己,就要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去做:“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

静下心来的前提是克服浮躁情绪。所谓浮躁情绪,就是一种轻浮、急躁的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患得患失,不管干什么都想一蹴而就,不能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讲效率的社会,人们往往热衷于吃快餐、打快拳儿、搞短平快。表现在诗词创作上,就是总想一挥而就、七步成诗,不愿劳神费力,不愿精雕细刻。理由是“时间就是金钱”。有的诗友创作热情极高,以致给自己下达指标:每天少则一首、多则数首。窃以为对此做法应予具体分析:如果写出来的诗多为精品,那当然多多益善,值得点赞;反之,如果为完成指标而粗制滥造,有数量没质量,那就不仅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浪费发表的物质成本、浪费读者的眼球。

带着浮躁情绪去搞诗词创作,肯定写不出精品来。因为,诗词创作是一种复杂细密的精神产品的制作过程,它要求“生产者”必须全神贯注,心无旁骛,静下心来,专心去做,孜孜不倦,一丝不苟。历史上那些有名的工匠,往往须凭借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坚守,才能制作出巧夺天工的珍品。搞诗词创作,也应该发扬这种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为了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诗词作品,我们在诗词创作中绝不能单纯追求数量,而应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所谓“时间就是金钱”的口号,根本不适用于诗词创作。搞创作和出产品一样,抓紧时间当然对头,但是要以保证质量为前提。须知此外还有一个口号呢:“质量就是生命”啊!有一句流行广告语说得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搞诗词创作,就应该按照这样的高标准,用心去做。

其次,要弘扬刻苦精神。古人把写诗称作“苦吟”,可见诗词创作是一项苦差事,必须下苦功夫。当代著名作家、刚刚去世的陈忠实先生曾说:“我体会到,创作是最孤苦伶仃也是最诚实的劳动。”谈起这种体会,自古就有许多佳话。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人们烂熟于耳。贾岛还说过:“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比他晚些的卢延让在《苦吟》诗中也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些话,刻画出诗人写诗时冥思苦想的样子。诗仙李白也曾慨叹:“借问因何太瘦生?只为从来作诗苦”(《戏子美》)。这是李白在取笑杜甫,写诗竟然如此艰难痛苦,把一个好端端的人弄成了清瘦可怜的模样。诗圣杜甫则夫子自道:“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杜甫竟然立誓发愿:不写出好诗,誓不为人!

这叫什么精神?这就叫做刻苦精神!要写出好诗,就要吃苦受累;吃不得苦,就写不出好诗来。总结前人的经验和自身的教训,我认为把握好以下两个环节,或者说在以下两个关键点上多下苦功夫,才能写出好诗来:一是动笔前,构思要审慎,想好了再动笔。不要写自己并不熟悉和体会不深的东西,也不能像鲁迅先生批评过的那样“看到一点就写”。只有动心动情了,对生活体验真正消化理解并为之感动甚至冲动了,再去动笔。恰如《毛诗序》所言:“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二是初稿写出之后,一定要仔细打磨、反复修改。七步成诗、一气呵成固然好,但还应细心地从格律上严加斟酌、在练字练意上多下功夫。写成后千万不要匆匆忙忙地拿去发表,不妨放些时日再看。写完当时可能看不出毛病,过几天再看就会看出问题。这就是时间的沉淀效应。所谓“慢工出细活”,虽是俗语,却是至理名言。我觉得,反复修改比构思审慎更重要,因为反复修改需要更刻苦、更认真、更费时费力。

清代诗人兼诗评家袁枚在《遣兴》一诗中,曾谈到他自己的创作体会:“爱好由来著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袁枚那样的大才子,诗稿写出后仍要琢磨再三,不断地推敲修改,如此才能放心地拿去发表示人。就像一个老太婆尽管已经活了大半辈子,每次出门前仍要像十五岁少女初次梳妆那样认真地打扮一番,否则不会出门见人。怕什么?怕磕碜、怕掉价!为了写好诗、出精品,就要像袁枚那样一诗千改、千锤百炼、不厌其烦。这不只是个创作方法问题,更是一个创作态度问题。为了多出精品,一定要继承发扬古人的优良传统,弘扬刻苦精神,端正创作态度,尽力追求极致,务必精益求精。

最后一点,要弘扬创新精神。所谓创新精神,就是勇于打破原有框框、探索新的规律的精神,是一种抛弃旧事物旧思想、创立新事物新思想的精神。创造、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内核,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大工匠,都是绝不满足于“制造”,而是醉心于“创造”。为此,他们在制造的过程中,会不断改进工艺、钻研创新,用新技术手段创造出高精尖的新产品。所谓“匠心独具”,就是对这种创新精神的赞美。我们搞诗词创作,也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只有弘扬创新精神,才能不断提高诗词创作的质量;只有弘扬创新精神,也才能确保中华诗词的持续发展并开创中华诗词的美好未来。

那么,怎样在诗词创作中弘扬创新精神呢?我认为,既然创新,那就要全面彻底,从诗词创作的立意、命题、取材到语言、声韵、技巧等等,都要推陈出新。但是,创新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是语言和声韵。具体说来,就是加速实施两项改革:一是运用新语汇,二是推行新声韵。

关于语言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中华诗词研究院院长蔡世平在《文学性缺失:当下诗词之弊》一文中曾十分透彻地指出:中华诗词“生命力萎缩的表现之一,是语言陈旧老套。几千年的旧体诗词写作,形成了一套专门的语言系统。它是以文言文为基础的”。“今天时代变了,书写的方式也变了。现在是白话文写作,又全面吸收了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包括语言和思维。如果仍然使用文言文系统,显然不合时宜也会产生时代隔阂。可是,今天的许多诗词写作者在认识上有个误区,以为旧体诗词就要按照老样子来写,有的甚至极端地认为越老气越典雅。因此,今天不少旧体诗词写作还是老式语言的流水线作业。”蔡世平这段话,讲得非常明白,足可振聋发聩,无需赘言。

至于如何实施语言改革,如何运用新语汇,我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许多诗人已经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和成功经验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的经验可归纳为两条:一条是大量运用经过加工提炼的当代新语汇进行创作。当今时代,无论是诗词内容的复杂性、题材的广泛性,还是人们思想感情的丰富性、新观念新概念的多样性,都是以往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也是以往任何时代的语汇无法表述和描摹的。因此,运用当代新语汇进行创作,既是中华诗词当下创作的客观需要,更是中华诗词未来发展的历史必然。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运用新语汇时必须有所提炼、有所选择,不可照搬。选择的标准和提炼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是否具备诗词语言的文学性。当代新语汇包括政治术语、专业名词、外来语及网络流行语等,可谓五花八门、良莠不齐。运用这些新语汇时,既要大胆探索,又要审慎斟酌。第二条是运用当代新语汇时,不能完全排斥传统语汇。当代新语汇也是从传统语汇发展而来的,有许多传统语汇至今仍然鲜活地出现在人们的口语和文体中嘛!所以,运用新语汇的这种创新,一定要建立在继承传统语汇的基础之上,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而继承的原则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就是说,至今仍有生命力的传统语汇和当代新语汇,可以兼收并蓄。当然,如何使两者磨合在一起,做到水乳交融,这正是需要我们弘扬创新精神、在创作实践中加以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于实施声韵改革,当下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改、怎样改,而是如何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早在2001年中华诗词学会就制定了《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并明确提出了声韵改革的任务目标,即推行以普通话语音声调为用韵标准的新声韵。为了给以“平水韵”为代表的旧声韵和以《新华字典》注音即普通话语音声调为标志的新声韵之间搭桥过渡,还提出一个时期内“双轨并行”的举措。但是,这项改革总体上进展不大,在一些地方收效甚微。至今,仍有些人声嘶力竭地为“平水韵”招魂,反诬主张声韵改革的人们“没文化”,甚至利用他们把持的部分权力诋毁打压新声韵。更有甚者,竟以使用“平水韵”作为诗词评选、作品发表的唯一标准。而使用新声韵创作的作品,却被逼无奈非标明“新声韵”字样不可。这岂非咄咄怪事!明摆着,这是与声韵改革较劲、唱反调嘛。而揭开这些人的面纱,实际上是些食古不化、迂腐守旧、抱残守缺、倒行逆施的封建卫道者。他们死抱着八百年前的“平水韵”不放,竟想把早已破碎的老古董当做中华诗词前行的导航器,把中华诗词再拖回封建时代。这怎么可能又岂能容忍!所以,我们必须弘扬创新精神,大刀阔斧地实施声韵改革,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尽早尽快地废止旧声韵、停止双轨制,让新声韵占据应有的统治地位。

总之,诗词创作也需要弘扬工匠精神,特别是弘扬其专注精神、刻苦精神和创新精神。这既是解决诗词创作中“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引领中华诗词走向大众、走向未来、实现振兴、再铸辉煌的长远需要。让我们高举“工匠精神”的旗帜,在中华诗词改革振兴之路上阔步前行!

作者:闫奎平

转自新浪博客

以上为作者个人观点,本人觉得有不少可取之处,特转载过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二。




上一篇:“乌青体”大全,真想把他打到乌青
下一篇:鲁迅《骂杀与捧杀》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嶺西老人 2021-10-17 12:49 +1
野名村 2021-10-16 21:54 +1
东阳老牛 2021-9-8 16:18 +1
远碧旎景 2021-9-8 16:17 +1
木杰一林 2021-9-8 16:02 +1
小毛虫 2021-9-8 14:38 +1
酹江月 2021-7-19 12:06 +1
白汀筱竹 2021-7-19 11:53 +1
老黑鱼.烟过成诗 2021-7-19 11:49 +1
悟空无 2021-5-16 16:06 +1
洋河居士 2021-5-16 13:40 +1
贝里曼 2021-5-16 12:47 +1
苗法强 2020-12-29 22:00 +1
快乐一生 2020-12-29 19:57 +1
边际 2020-12-29 19:42 +1
南院客 2020-2-6 05:02 +1
风清扬 2016-9-25 15:06 +1
馮志兵 2016-9-25 09:43 +1
六采然 2016-9-25 02:43 +1
+1
1540°C
5
  • 挑灯看剑
  • 流浪猫70
  • 天威无忌
  • 邛海幽蓝
  • 中山双鱼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发表于 2016-9-25 07:21:28 |显示全部楼层
夜航之灯塔,诗改之明灯!读罢让人豁然开朗,信心倍增。
发表于 2016-9-25 07:23:39 |显示全部楼层
文艺作品务必精雕细作,既要有感而发,又要考虑社会功用,对受众的影响,毕竟文学作品是要为读者服务的
发表于 2016-9-25 07:29:54 |显示全部楼层
读后收益良多!!
发表于 2016-9-25 15:57:33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好!
发表于 2016-9-25 16:05:55 |显示全部楼层
由工匠而至巨匠,减少用刀迹耳,多动刀而少见其迹,国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