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 中级会员

主题

好友

5544

积分
杨俊 发表于 2022-11-21 07:29:3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人写诗也有五、六年了,七七八八积攒了也有几百首。现在写诗是我心里的一方净土,每次写诗能让我沉静下来,我现在不能想象无诗的生活。我曾经写过一首《觅归》表达我的心情:

愚顽年少即离家,踏遍神州看落花。
私心寻觅无归属,人生何处不天涯。

当然,每一个爱写诗的人都希望有一天能集纂成卷,以留后人,为此,我写过《咏怀》诗二首:

1
丙夜常常秉短檠,雕虫不辍抚凡生。
几时集纂诗成卷,不负妄虚才子名。

2
每逢出差必有吟,捻须沉思苦至今。
他日若成诗一卷,此生不羡五候宾。

但事实上,虽然写了这么多,却没有什么理论上的研究,只不过在写的过程中读了不少书,积攒了一些“材料”。于是,简单写一写,作为一段时间来写诗的总结。但说实在的,我还未对诗词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因此,很难达到鞭辟入里的程度,只是简单写一写,作为对“诗”的简单的介绍。

一、关于诗。

(一)什么是诗?

一个较为传统的定义是“诗,言志而已;辞,达意而已!”在此基础上,后来的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进一步发挥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我的理解是“[言其志]的[韵文]都可以为诗”。为什么呢?康有为在其《诗集自序》中首先说:

“诗者,言之有节文者。”
这就是我说的诗得是“韵文”。
其后,康有为继续说:
“凡人情志郁于中,境遇交于外。”

二者如阴阳“交迫”,然后才有诗,这就是我说的,诗要言“志”。现在总有人认为,只有古诗或者说古代的诗才能称为诗,今人诸如“老干体”不能称之为诗。我曾经针对批判老干体不能称之为诗的现象写过一首诗:

《与诗友商榷》
网友胸中火,欲烧伪诗人。先踩老干体,后践复古尘。
效以物类聚,强以人群分。我有一言寄,解尔心中纷:
歌诗合时作,谁敢言自真。自有自点墨,谁晓他不深。
本道私心志,何必束法门。偶有小自娱,何妨斧凿痕。
骚客恒沙数,少有千古闻。岁月最公正,自能淘真金。
口下应留情,自为自福根。莫让无妄火,最终燃自身。

目前被普遍认可的中国文学史上的最早的诗歌作品,是写作于上古时期神农时代的《蜡辞》:

土反其宅(河流的堤岸),
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兴起),
草木归其泽!

“蜡”通现在的“腊”,“蜡辞”即腊月祭祀上天的祷告之词。从内容来看,这首诗是一首上古时期的农事祭歌。祷词竟然是诗的起源。

因此,程千帆先生在《古今诗选》前言中说:“就今天文艺科学的概念说,诗歌的样式并不限于过去被称为诗的作品。以汉语诗歌而论,周代的四言诗,汉以来的五七言诗,还有历代为数不多的杂言诗,本有诗名,固然是诗,而许多当时另有名目,并不叫诗的作品,如辞、赋、曲、词、时调小曲、鼓书、弹词之类,也都是诗的一部分。”这很好地从诗的体裁说明了什么是诗。关于诗的发展,程千帆先生在《古今诗选》前言部分,很好的概括了八代诗、唐诗和宋诗的发展,有兴趣大家可以去读一下。

一首诗的构成。

那么,在“诗言志”的主旨之下,怎么能写出一首诗呢?具体来说,就是形式和内容是一首诗的主框架,这两项够成诗的风格。瓦-科瓦廖夫在《苏联文学中风格的多样性》中说:“风格是形式和内容。”接下来我们介绍诗的形式、内容和风格。

1、形式——诗体。

我曾经喜欢高晓松说的一句话,即有时候形式就是内容。比如,你要写一个感受,你可以写日记,可以写剧本,可以写散文,可以写记叙文,但如果你要写一首诗,必须有诗的形式。比如你要写一首绝句,七字四句就是他的形式,这是必须遵守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内容。因此,诗有哪些形式比必须了解的。

诗歌的形式,我的理解就是诗的体裁,专业名词叫诗体。这是个比较专业的问题,自来论者不少,主要著作有挚虞《文章流别》、严羽《沧浪诗话》、吴讷《文章辨体》、徐师曾《诗体明辨》等等,我不是专业研究者,个人认为胡才甫在《诗体释例》里说的比较好,即诗体分五目:以风格分体,以音韵分体,以形式分体,以题名分体,以地域分体,五目之外,无可分类者,统名之曰杂体。这六大类,每类之下还有细分,比如以音韵分体,就有以平仄分体和以对偶分体两类。以风格分体之下,还有比如宫体、柏梁体、台阁体、西昆体、竹枝体等。以形式分体之下,还有如绝句、律诗、排律、古诗等等。以题名分体之下,还有如口号、歌、歌行、谣、引、吟、词等等。以地域分体之下,还有如江左体、江西体、永嘉四灵体等等。但我们作为学习者,似乎也不必知道的这么详细,简单了解即可。较为集中地反映形式奇怪的诗的,可参看《历代怨诗趣诗怪诗鉴赏辞典》,里面诗体形式多样。

2、内容——题材。

诗歌的内容,我的理解就是诗通常写什么,也就是诗的题材。我非研究者,只能找一个名家的话来概括,白居易在《序洛诗序》是这样说的:

“予历览古今歌诗,自风骚之后,苏李(苏武、李陵)以还,次及鲍谢(鲍照、谢眺)徒,迄于李杜辈,其间词人闻知者累百,诗章流传者巨万,观其所自,多因谗冤谴逐,征戍行旅,冻馁病老,存殁别离,情发于中,文形于外,故愤忧怨伤之作,通计今古,什八九焉。世所谓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于斯见矣。”

这其中“因谗冤谴逐,征戍行旅,冻馁病老,存殁别离”是很好的一种概括。白居易把自己早期的作品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依据汤华泉《白居易诗选》》)。

3、流派

前面已说了诗的形式和内容,这样综合起来就是诗的风格,我理解风格就是最终形成的诗派。最终说到派别,是为了第二部分“关于写”做准备。介绍几个比较有影响的。

(1)唐以前。

①东晋时期的田园诗。田园诗以描绘田园风光,反映农村生活,展示隐逸情怀为风格的诗歌流派,其鼻祖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到了唐朝,陶渊明的诗风为孟浩然、王维等人继承,并形成田园诗派。发展到宋代,范成大成为田园诗的旗帜,把田园诗推向又一个高峰。我介绍这个流派是因为最后我要推荐的诗人中有陶渊明,所以在这简要介绍田园派。

②魏晋南北朝的山水诗。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山水诗是曹操的《观沧海》。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开始繁荣起来。在山水诗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谢灵运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最大,他出身南朝士族,才华横溢,但仕途坎坷。谢灵运的山水诗极大开拓了诗的境界,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南北朝时期的谢眺、何逊也是有名的山水诗人。他们与谢灵运一道,把山水诗推向成熟。到了唐朝,山水诗蔚为大观,李白、王维、孟浩然、杜甫等都是山水诗高手,他们以卓越的诗才,为后人留下大量的山水诗佳作。

之所以要介绍山水诗派,是因为我在叶笑雪撰注的《谢灵运诗选》中第一次全面了解了山水诗的起源和发展,是第一次了解一个诗派的产生和发展。山水诗的产生不是无缘无故的,是与历史发展、社会现状、文人心理等等息息相关的,我介绍其他诗派是因为他繁荣,他影响大,但我介绍山水诗派是因为我曾经对他如何一步一步产生有过了解,印象深刻。这里插一句,有些书的序言写的真是精彩,比如这本《谢灵运诗选》,还有我下面提到的陈迩东写的《韩愈诗选》的序言。

(2)唐朝:

我也找不到一个统一的方法来进行分类,只能就历史上出现的一些派别名词进行简单介绍。

①浪漫派,以著名诗人李白为代表;现实派,以杜甫为代表;咏史派,以刘禹锡、李商隐为代表。这三派似乎只是历史名词,在当时以及后来,似乎并没有形成以李白、李商隐等为紧密核心的创作团队,李白、刘禹锡、李商隐等似乎只是形象代言人,并非以“领头人”的地位存在。以刘禹锡为例,孙丽在《刘禹锡诗全集》的话很具有代表性:“在崇尚诗歌革新的中唐时期,韩孟以怪奇胜,元白以浅俗胜,刘禹锡对诗歌的革新却无法以派别论,他的诗歌虽立意新颖,别具一格,但此种新意极具个人色彩,难以仿效。”但是,杜甫较为特别。杜甫后来成为宋朝江西派“一祖三宗”中的“祖”。然而,江西派似乎是以黄庭坚为首,杜甫只相当于被供奉的“牌位”,就如同李世民把老子当祖先。
下面介绍真正的成为流派的几个。

②边塞诗指的是唐代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的诗歌。它起源于汉魏六朝,到盛唐全面成熟,形成了边塞诗派。该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qí)等。比较著名的边塞诗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王昌龄的《出塞》等。殷璠在《河岳英灵集》卷上评论高适的诗说:“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鼓,故朝野通赏其文。”岑参是写作边塞诗数量最多的诗人(岑参今存诗歌约400首,其中边塞诗80首)。殷璠在《河岳英灵集》卷上评论岑参的诗说:“参诗语奇体峻,意亦奇造。”这一派曾经描写的情景似乎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当你要写重大题材时,不妨学习一下这一派的风格,推荐陈铁民先生著的《高适岑参诗选评》大家读一读。

③元白新乐府运动。新乐府是出现于中唐时期的新诗潮。西汉设置乐府,掌宫廷和朝会音乐。由乐府采集和创作的诗歌称作“乐府”。起初乐府诗大部分采自民间,具有通俗易懂、反映现实和可以入乐几个特点。不过六朝之际及唐初,乐府诗基本上成了文人“嘲风雪,弄花草”的诗体。鉴于此,杜甫多照乐府诗的格式,写了《兵车行》、《哀江头》等针砭现实的名篇,此为新乐府诗的发端。其后,元结、韦应物、戴叔伦等人也有新乐府题作。到唐宪宗时期,张籍、王建、元稹、白居易等人彼此唱和,将新乐府运动推向了高潮。尤其元稹、白居易作为当时的才子,有大量新乐府诗作,影响巨大。白居易还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一整套理论,并首次使用了“新乐府”一词,故被视为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人物。介绍这一诗派,也是因为我最后要推荐白居易。

④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卢仝、马异、刘叉。他们主张苦吟以抒愤,并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诗歌形成一种奇崛硬险的风格。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与新的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清人叶燮《原诗》说得好:“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事实上,韩愈的“崛起”及其对唐诗的“大变”,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而且对后世尤其是宋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白和韩孟在后代具有大量的追随者。现在的老干体似乎以元白为宗,他们认为白居易写的老妪都能听懂的诗歌才是最好的诗歌,但如果老妪都听得懂,似乎在艺术上就没有什么追求了,这也是其浅俗贬抑的来源。而韩孟中之韩也即韩愈,在语言风格上也有过度散文化的风格。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他在文章上要使文章像文章不像格律诗。可是,在诗的方面,却努力把诗写的不像诗,倒像文章。例如,他在《读皇甫湜公安园池诗书其后二首》中写的不像诗,像是书信:

我初往观之,其后益不观。观之乱我意,不如不观完。
用将济诸人,舍得业孔颜。百年讵几时,君子不可闲。

但是,韩愈还是推荐大家读一读,毕竟韩愈还是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思想家的名头,陈迩东写的《韩愈诗选》的序言是我看到的诗词方面最好的序,推荐大家读一下。

孟浩然、王维等因属于山水田园派的,所以不再介绍。孟浩然对李白的影响很大,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3)宋朝:

着重介绍江西派,不介绍永嘉四灵。

北宋后期,“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在诗坛上独树一帜,追随与效法者颇多,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

宋徽宗时,吕本中撰《江西诗社宗派图》,中列陈师道、潘大临、杨符等25人,认为这些人的诗风与黄庭坚一脉相承。因黄庭坚为江西人,故称之为江西诗派。黄庭坚不仅提出理论,并且写大量优秀作品。这种诗作,对文化功底要求很高,才学便成了写诗的基础。到南宋时期,江西诗派影响更大,杨万里(杨万里初学江西派,但自己最终并不认为自己是江西派)、姜夔、陆游等大诗人都深受其影响。又因此派诗人多学习杜甫,故宋末方回又提出了“一祖三宗”的说法,即尊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为“宗”。

江西派最被人诟病的是过于用典,在《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九《达洪驹父书》中黄庭坚自己说:

“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这段话解释了黄庭坚的风格,黄庭坚在实践中,也坚持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真正爱写诗的,江西派是永远绕不过去的,主要涉及应当如何应用典故的问题。我曾经也写过一首诗,表达过我的心态:

《答诗友》
罐多无多蜜,君赠金石言。此中有正意,大珠铮玉盘。
唐诗高格调,因其法自然。平近诗意远,纯出肺腑间。
宋诗不得继,造出平淡难。元明清寡陋,佳句世少传。
吾诗习半路,作诗方三年。亦步亦趋仿,学以致用先。
如幸融会贯,也写平淡篇。兼且少年性,半途易阑珊。
虽有喧耀错,亦是激励鞭。古人早有训,经验矗立前。
漫漫修求路,山外总有山。乐乎鱼獭祭,与君谈笑看。

注:1.罐多无多蜜,诗友回复我说“一尺幅写诗,三尺幅注释,除了罐子没有多少蜜了”;2造出平淡难,宋诗开山祖梅尧臣终生“欲造平淡境”;3.鱼獭祭,宋人笔记《杨文公谈苑》记载,李商隐因为好用典故,作诗文时需要查找资料寻章摘句,所以眼前总是摊开一堆书,被人笑话是獭祭鱼。

(4)学人之诗。

我国传统上轻视元诗,《永和本萨天锡逸诗》前言中记载清朝王士禛说:

“耳食纷纷说天宝,几人眼见宋元诗。”

宋元都被轻视了,明清也没什么亮点,我曾经也写过一首诗,可以表达我对明清至今诗的“寡陋”的心态,

《问月》
把酒姑妄问青天:古月可比今月圆?
唐有春江花月夜,宋时水调咏婵娟。
元朝思肠断古道,仍有散曲耀世间。
明清冷月诗魂葬,今人再无花共眠。
若说古今同一月,何以只诵古人篇?
若说古今人相似,何以今难步古巅?
若说诗情今同古,何以今诗意阑珊?
若说世风一未变,何以今篇传世难?

但是,清朝“学人之诗”我们可以介绍一下。我第一次接触到“学人之诗”这个概念是在宁夏江先生《晚清学人之诗研究》里。个人认为“学人之诗”似乎可以追溯到宋朝的朱熹等理学家。

到了清代,诗学中“性情与学问”的关系是一个重要主题。清人普遍认为性情的表达必须有学问的参与。乔亿在《剑溪说诗》里说:  

“曰:‘吟咏性情,亦何贵乎用事。’愚谓作诗不能用故实,眼前情事,有必须古事衬托而始出者。”

但为什么出现“学人之诗”,宁夏江先生说:

“文化积累到清代,文人构成诗的创作主体,学问就是他们的生活并浸泡于其中,其性情正在于学问之中,并养就为审美情趣,远非即目直寻所能限制。”

这是我见到的最好的“以学问入诗”的说法,甚至可以说,这是典故可以、必须入诗的经典说辞。我有一首读这本《晚清学人之诗研究》书的读后感,表达我的心态:

读宁夏江先生《晚清学人之诗研究》

人人只道诗言志,常重天然雕性情。
学问入诗颐典墓,证今援古亦高声。




上一篇:《剩香集》序言
下一篇:谈七律《探宇科研建伟功》一诗的创作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王纯丁 2023-11-16 15:22 +1
~王泽晋~翡翠 2022-11-21 22:45 +1
詹义清 2022-11-21 21:29 +1
东阳子 2022-11-21 21:25 +1
宋国生 2022-11-21 20:07 +1
金祥文 2022-11-21 19:25 +1
洋河居士 2022-11-21 17:33 +1
悟空无 2022-11-21 17:30 +1
谁来看过此贴
此贴被TA们浏览了871次
+1
874°C
3
  • 娄元易
  • 娄元易
  • 洋河居士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发表于 2022-11-21 17:06:08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我随便说点:诗歌理论在唐朝以前是不存在的,甚至说唐朝也没有这一说法。大部分古代理论都出自宋及以后。
发表于 2022-11-21 17:21:57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诗体,我也有点自己的看法:北宋郭茂倩写了《乐府诗集》,也依音律等规矩给乐府诗和一些拟作编辑了起来,这对乐府诗起了很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乐府诗,尤指古体诗,它是没有固定格式或者说固定评判标准的,古体诗当然要有格式,但它的核心与精髓却不是拘于限制。故而以题名为依据分为歌、歌行、吟、谣等应该是错误的,文中的“五目”或许可以用于近体诗,但却绝不能用在古体诗的领域里,因为古体诗从来就没有什么固定的形式。或者说,你应该把鲍照、李白、古代民歌乃至整个古体诗都放到你说的“杂体”类别一一郭茂倩以及后来的很多人对乐府诗或者说古体诗的理解是错误的,虽不完全错。
发表于 2022-11-21 17:33:53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诗友分享,拜读了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