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壶光转 发表于 2017-3-16 17:57:01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诗歌语言的主要特征——准确、精炼、生动、形象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要在短小的篇幅里表现尽可能多的内容,对语言的要求更高。我们鉴赏一首诗,有时会说它“诗中有画”,可见高明的诗家是用“语言”来作画的;我们有时还会说这首诗“绘声绘色”,这声、色,也是诗家运用“语言”,借助高超的技巧描摹表达出来的。总的说来,好的语言应该具备这样几个特点:准确、精炼、生动、形象。对诗歌语言的品味鉴赏,首先应该从这几个角度考虑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来遣词造句,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不同的诗人运用语言有不同的喜好,这就形成了不同的语言风格,简言之,常见的语言风格或说语言特色有以下几种类型:

⑴清新自然。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而又能语出自然。即所谓“清水出芙蕖,天然去雕饰”。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又如杨巨源《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以清新的语言描写早春清新之景。

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清新之风常见于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的诗特点主要在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

王维: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名作如《终南山》、《山居秋暝》、《过香积寺》等。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其诗的突出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他写景动静结合,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光色和音响变化,他的写景诗,语言精美,音节舒缓,宜于表现山水幽静和心情恬适。

王维一些赠别亲友和写日常生活的小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沈子福归江东》等,则情真语挚,不用雕饰,有淳朴深厚之美。

孟浩然:诗歌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

《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这是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这里有清新的泥土味;这里有强烈的生活感。这里“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但是深深融在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的不乏恬淡的艺术美更不乏淳朴的生活美。

⑵平淡朴素,或称质朴,或说平易自然。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不追求华丽的词藻,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朴实真切,平易近人,但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

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思致。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平淡首推陶渊明,如《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风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句平淡,但平淡之中蕴含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孟浩然的《春晓》在用语及诗意上也有此特点: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丝毫不事雕琢,但言浅意浓,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在字里行间自然流淌,情与境会。

⑶绚丽工整,或称华丽、工丽。其特点是有华词丽句、文采斐然,用以表达奇巧的情思,又讲究对仗工整。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该诗被誉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之冠”,“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词工语丽,因而博得“旷代之作”的盛誉。

又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间两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琢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用笔细腻,用语工整,从早春景色的描写中透出姹紫嫣红的盎然春意,景象饱满,仿佛浓妆艳抹的西子。

绚丽工整的诗风上,要注意的是李商隐与李贺。李商隐的诗歌不但绚丽,而且朦胧晦涩,李贺的诗也比较绚丽乃至于奇丽。

李商隐诗歌的基本风格是情深词婉,能于绚丽中时带沉郁,流美中不失厚重。无题诗是李商隐的独创。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情思宛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如“昨夜星辰昨夜风”、“相见时难别亦难”二首。也有的托喻友朋交往和身世感慨,如“待得郎来月已低”和“何处哀筝随急管”二首。还有一些诗寄兴难明。他的抒情诗感情深挚细腻,感伤气息很浓,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登乐游原》)。李诗抒情,较少直抒胸臆,而特别致力于婉曲见意,其诗往往寄兴深微,余味无穷。但刻意求曲有时也带来晦涩难懂的弊病。其咏史诗托古讽今,往往讥刺前朝或本朝君王的荒淫误国,或借咏史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具有以小见大、词微意深的艺术效果,名作如《隋宫二首》、《南朝》。

李贺诗歌的总体特征是奇诡瑰丽。艺术形式上追求鲜明的创造性、独特性、陌生化的美学效果。主要表现在用词求生、求冷求硬,立意新奇不俗,章法奇突跳荡,境界惝恍朦胧四个方面。李贺诗歌中,少有前人用过的熟词熟字,他的选词用字,总是务求给人以陌生感。这种陌生感即体现在他多用许多冷色调的字和带有硬性基质的词汇。一些字如“凝”、“幽”、“泪”、“冷”、“苦”、“惊”、“血”等频频在诗中出现。色调的冷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在冷色调字眼的使用中,我们见出诗人的力避陈言的用心和独特的诗情。这种独特即是表现了他的凄惋哀愁的思考,使得诗歌总能使人体会到诗人情思的冷僻,清冷的意象使得诗歌境界异常清幽。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写一支轻兵在寒夜出击敌人的情景,以及他们英勇赴战的决心。他用奇丽的色彩点染战斗的环境气氛,黑云”两句就勾画出这样的图景:城头弥漫着乌云,似乎淹没了一切,但偶尔大风吹过,云中透出日光,照在城头士兵的铁甲上,金光闪闪,显出了不可侵犯的气概,正如杜甫的诗句“武帝旌旗在眼中”(《秋兴》)一样,给人以无比威严的感觉。“角声”两句的写法则不同:先从正面写练兵,只用“角声”这一细节,“角声满天”必伴随着喊“杀”之声和战马悲鸣,给人以“杀气上腾作阵云”之感,显得威武雄强;后用山间紫气作烘托,指的是燕脂山所产之草在暮云掩映下呈现的色调,又给人以庄严之感(按:清人王琦以为此句即王勃所谓“烟光凝而暮山紫”之意,极是)。其下,“半卷”两句,先以“半卷红旗”写乘夜奔袭之状,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感慨悲歌之地,再加上一个“鼓寒”的声音细节,悲壮的气氛就更浓了;至于奔袭结果如何,在抒情诗里是用不着交代的。(玉龙:指剑。)

⑷含蓄委婉。或称婉曲、委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描写,而是曲曲折折婉转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自己去体味。如梦令(李清照)(1995年高考题)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分别借代绿叶和红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实际是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

又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是写了共剪烛花的情形——什么时候能回到家中,在夜里,在灯下,我们一边共剪烛花,一边促膝交谈,将在巴山的情况说给你听。通过想象的情景透露出诗的本意,含蓄隽永,余味无穷。有人将此诗与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行人”的后两句相比,说白居易是魂飞到家里去,此诗则是“预飞到归家后”,又飞回归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个来回,其间有空间的往复对照,又有时间的回环对比。

⑸明快奔放。或说简洁明快,其特点是不绕弯子,一语中的,干脆利落,斩钉截铁,言简意赅,毫不遮掩,一语道破,一语破的。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浪人物。”简洁明快,滚滚长江奔涌而来,与历史、人物融为一体,表现了历史涤荡千古风浪的奔放气势,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壮怀激昂的气魄如在眼前。

白居易也是明快一派的代表,如《宫女》:“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击拍而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这首诗又名《后宫词》,是一首宫怨词,以他人的歌舞欢笑反衬自己的枯寂哀怨,色未衰而爱已弛,指斥统治者的薄幸寡恩。诗人描写了一个红颜未老就失去宠幸的宫女不幸的遭遇,表现了宫女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首诗语言浅近,明快舒畅,情感深沉细腻,真切感人。

上述的语言风格不是那一个诗人所独有的,大部分诗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只是某些人的表现更突出而已。事实上,在做题的时候,我们往往不能单独析出一个特点,而往往连在一起说,比如简洁明快,清新平淡等等。而诗的语言风格也远不是这些词所能够概括的。例如:

简洁(洗炼):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 明白如话 不事雕饰,不加修饰。

质朴:清新 淡雅 自然,

沉郁顿挫:苍凉 低沉、苍劲、舒缓、悲凉

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这一般是用在诸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人的身上。

2.诗歌语言鉴赏的方法——鉴赏用词之妙

(1)动词

①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痛苦。

③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④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叶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①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③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3)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例: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天净沙》元·乔吉)

(4)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 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5)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形象的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感情体念,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等。李贺诗歌较多用。写绿,有“寒绿、颓绿、丝绿、凝绿、静绿”;写红,有“笑红、冷红、愁红、老红”;欣赏表颜色的词,一般可从两方面着手:

①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织成一副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②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例:“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有时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其它如: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

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6)数量词: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民间流传郑板桥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举头红日向云低,万里江天都在望。(唐伯虎)

又如,“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此外,还应注意到下面一些方式在语言表达效果上的作用。如:

名称
特征
例句
作用
典故

把作品所要抒发之感情暗寓于所用的典故史事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①含蓄凝练,表意丰富,耐人寻味;②造成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

谐音

运用音节相同或相近的词去代替另一个词,取得那一个词的意义效果。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这种手法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机智,耐人寻味。

叠字

重叠使用词语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增强情感的表达,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味。

诗歌语言的特殊形式

语序或词序颠倒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适合平仄、韵律等要求突出表现某种情景。

跳跃性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忽见的是“茅店”

符合音节韵律等的需要,更好地抒发情感,以达到独特的效果。

诗句纯用名词组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构成典型环境,起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表的效果。

转自——关中客

评分

参与人数 1诗币 +5 收起 理由
安徽港河 + 5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胡适闻一多"淫诗"批判:想不到你是这样的《诗经》
下一篇:欣赏北宋诗人晏殊的踏莎(suo)行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青青菩提树 2017-5-7 12:05 +1
满园春色 2017-4-17 14:06 +1
七彩驼铃 2017-4-9 09:17 +1
馮志兵 2017-4-9 05:17 +1
莲叶风 2017-3-27 14:31 +1
安徽港河 2017-3-19 10:18 +1
顾盼。 2017-3-18 02:29 +1
妙手书生 2017-3-17 21:34 +1
六采然 2017-3-17 18:49 +1
+1
554°C
3
  • 玉壶光转
  • 月下静走
  • 馮志兵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发表于 2017-3-27 15:23:44 |显示全部楼层
莲元子 发表于 2017-3-27 14:31
学习了,赞,问好

我也是学习当中。问好诗友。

主题

好友

434

积分
发表于 2017-4-8 22:18:10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头像被屏蔽

主题

好友

4万

积分
发表于 2017-4-9 05:20:13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