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居士 发表于 2016-9-17 17:41:4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随着课改的深入,一个问题再次成为争论的焦点:那就是教育到底是什么。迄今为止,还没有人比爱因斯坦说的更为透彻。他说:“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勿庸置疑,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本源。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教育是生命活动的需要;也就是说,学生学习,不只是学习知识,也不只是训练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丰富心灵、完善人格。因此教学更应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张扬学生的人文精神。朱永新先生说得好,关注人文,实际上就是关注我们人类自己,关注我们人类的未来。

那么,究竟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教育,这是我们首先需要弄清的问题。

一、关于人文的几个话题

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关它的内涵极为丰富。但究其本质,却不外乎以下要素:“人文精神以追求人格完善的态度来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尊重、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的统一,以及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在人文的各种定义中,我以为朱永新教授的定义,最贴近中学语文教学。朱先生认为:“‘人文’一个是‘人’,一个是‘文’。所谓‘人’,就是要关心人,关心人现实的生存状态,关心人未来的发展空间;所谓‘文’(文化和文明),就是要关心‘文’,关心人类的文化和文明怎么延续,关心人类的文化和文明怎么发展。”

懂得了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就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了。

所谓人文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它通过把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以期使人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提高品位。人文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人性教育。它以探求真理、完善人格为宗旨,思索与探讨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获得心性的纯洁与智慧的高扬,进而抢占制高点,完成对经典文化、不朽文明的传承和再造。

二、别无选择的人文教育

教育可以粗略的分为两大门类——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科学求真,是立史之基;人文求善,是为人之本。”科学体现人类的工具理性,人文则体现价值理性;科学训练思维,人文孕育情感;科学辨析因果,力图解释事物的存在方式和相互关系;人文拷问心灵,间接评价得失成败;科学强调是非对错,人文注重好坏善恶;科学着眼于人类外部环境,人文则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按常理来说,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应该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才能培养出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的人。然而,回到现实中,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却水火不容,争斗不休。

由于科学教育,拓宽了人的认识领域,发展了人的智慧,解放了生产力,使人类获得巨大的物质财富,因此,在长期的斗争下,科学教育逐渐获得了统治地位。然而,与此同时,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情感流失、道德沦丧……我们人类究竟怎么了?我们在大力发展科技和经济的同时,是否失落了什么?我们在反思中清醒,我们失去的是物质和精神和谐共进,我们冷落了人文精神。

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单飞的科学教育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教育并不能保证人类一定会将科学技术用于造福人类目的,没有人文精神的人,甚至会用科学来愚弄人民,从而制造出“科学的野蛮”。另一方面,科学教育片面发展,不仅无助于人与人的冲突缓和,反而使这些矛盾更加激化。科学强调把他人自然化、物化、对象化,并且通过和他人竞争来强化自我意识。导致人与人之间彼此绝缘,深沟壁垒,不理解、不信任、冷漠无情、自私自利,而人内在的精神世界一旦严重失衡,就不可高扬起自己的灵魂,就有可能会在物欲横流中猝然跌倒,堕落为下流的人。金马在《情感智慧论》里说:“一流的情感、一流的智慧,一旦合流,常可导致光辉的人生;而一流的智慧、二流的情感,一旦合流,常可导致三流的道德,四流的奉献,末流的人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矛盾和斗争,反映到语文教学上,则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矛盾。

语文教材以文学作品作为学习的主要载体,课程中有大量形象丰满、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人文内容。由于学生个体的独特性,他们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社会阅历都有很大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自然会有千姿百态的理解和感受,“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这些独特的内在感受,正是我们教师引导、唤醒学生人文意识的最佳契机和保证。

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却走进了自然学科的教学模式,工具性过强,刻意追求客观性、确定性、抽象性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缺少情感的个体表白,缺少价值观的自主评价,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成了秃子买梳子——摆设,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只能是兴味索然,语文教育最终成为没有灵魂的教育。

在语文课文中,充斥着假、大、空的政治言论,缺少真正的人性体味和人文关怀。廖廖几篇经典文学作品,也绝不从人的角度,而是用阶级的观点来诠释。诸如玛蒂尔德的“项链”,揭露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周朴园怀念鲁侍萍,暴露了大资本家伪善的臭脸孔。于是乎,可怜的学生在一顶顶大帽子下掩盖了自己最真实的思想:那就是玛蒂尔德的虚荣心,我怎么也会有?周朴园伪善的臭面孔,似乎也并不那么讨厌!

可是,学生不敢问,不敢说。面对皇帝身上一袭华美的新衣,他们集体失言,失去了天赋人权最可宝贵的声音。我们的教育首先扼杀了学生最真实的人性,想一想,一个连自己内心都不敢面对的人,他们还敢面对什么?记得,李岚清曾经说过:“全国几亿人用同一套教材,同一本教参来教学,这是多么危险的事啊!”我们的教育其实是以丧失学生的个性为代价,来批量生产平庸的蠢才。

无庸讳言,应试教育的功利性,造成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失落,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后果。我们不少所谓的人才,成了科学的巨人,人文的侏儒。

残酷的升学压力和应试教育,已经污染了学生健康的情感,扭曲了学生纯真的心灵,致使不少学生人格缺失,道德滑坡,鲜有正义感、同情心和爱心。98年高考作文“战胜脆弱”,安徽省有30%的考生,写自己父母双亡。为了能得高分,我们的学生不惜拿父母开刀,首先就把二老给“灭”了。而天之娇子、未来栋梁的大学生,人文流失的也不乏其人,清华大学的刘海洋,向国家保护动物黑熊,举起了硫酸瓶;云南大学的马加爵,则向自己的同窗,挥起了屠刀。如此灾难性的后果,仅仅通过高考话题作文善良的愿望——呼唤坚韧、呼唤诚信、呼唤理智……来试图亡羊补牢,这只能是滑天下之大稽!

好在新课程及时唤回了我们对语文教育的再认,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其实语文的人文性内涵极为丰富,它既包括课文内容中蕴含的人文知识,又包括教学过程中应当弘扬的关怀人、尊重人、解放人、提升人的人文精神,还包括语文学习中应特别重视的重意会、重感受、重直觉、重自悟的人文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人文精神。北师大刘锡庆教授曾说,语文课“从本质上看无疑是‘立人’之课,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语文课的目的就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

科学与人文并重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建设高度文明的现代民主与法制,需要这样的人文精神;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也需要这样的人文精神。离开人文精神谈论“主体觉醒”,只能是越谈越肤浅,越谈越糊涂。

因此,语文教师要以弘扬学生的人文教育为己任,高举人文教育的大旗,对学生负责,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倡导学生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追求卓越的品质,天人合一的情怀,自强不息的意志,敢为人先的魄力,诚信公正的操守,浪漫时尚的气质,白璧无瑕的品格。正如陶行知所说,力争“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之学生。”

三、人文教育的途径

我们知道知识是人生命以外的东西,通过灌输就可以把它送到人的主观世界里去;但精神的塑造是人性的,人性是人生命以内的东西,是历史的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文化传统,只能通过引导、影响去激发、濡染和熏陶。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师保证

小平曾经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回到教育上,我们可以大胆的说,教师也是第一生产力。实际上,人文精神培养的关键就是教师人文精神的塑造。

然而长期的英才教育和标准化考试,使我们的教师逐渐丧失个性,缺少人性化的教育手段,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甚至不少教师本身就缺乏人文素养,这才是人文教育最难突破的瓶颈。教育呼唤教师的人文,可教师的人文又在哪里?湖南株州不是有教师就公然声称:读书就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吗?如此的急功近利,会给学生的人文滋生提供一个什么样的土壤。

我们的教育越来越迎合市场,我们的教师也努力把自己的教学成果市场化,却忽视了教育的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塑造人——涵养人格和锻造精神。这不仅是人文教育最根本的价值所在,也应该是一切教育者最根本的立场。

可以说教师的精神世界,决定了教育的人文内容,而教育的人文内容又反过来影响教师精神世界的发展。应该说,教师人文精神的塑造和人文教育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人文教育要成功,除了体制的保证之外,教师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应该是重中之重!

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呢?

笔者以为:

首先要打造教师的育人理念。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要培养出健康加健全的人才;两个“健”字中,最重要的蕴涵是学生理想的人格的培养。没有人格培养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秦立老师说的好:“办有灵魂的教育,育有底气的新人。”所谓“有灵魂的教育”,就是人格培养的教育,就是富有人文精神的教育;而“底气”从何而来,当然从科学和人文的交融中而来,决不可能从一条腿的瘸子和侏儒中来。

其次,要审视三个世界。

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都需要面对三个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生活世界的教育需要通过家长和社会完成;知识世界的教育首先由学校完成,再通过自己的终身教育完成;而心灵世界最复杂,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人文精神的熏陶来逐渐完善。所以,教师首先要正视自己的三个世界,尤其是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心灵世界,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用自己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精神,使学生从心灵深处流淌出人文精神之泉。

再次,强化几个意识。

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必须强化教育中的几个意识。第一,国际意识。善于理解世界潮流,正确把握世界大势。教育中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又要注重多元文化的吸收,集思广益,厚积薄发。第二,信息意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改变传统的获取知识的手段,培养自己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第三,服务意识。教师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真正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学生的成材服务,为学生的成人服务。

最后,重视两组关系。

第一,人文教育要人文化。人文精神是诗性的,充满浪漫色彩和美好理想;但它同时又是理性的、经验主义的。它尊重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尊重每一个人独立的认知、情感和价值选择的自主性,尊重每个人避苦求乐的自然人性和对美好生活追求。胡绳说:“每个人都是独立自主的,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有自主决定能力,有思想行为自由。”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也说“人类伟大来自思想”。只有尊重思想自由,人们才能独立思考、探索,才有创新思维的生成,才有科学真理的不断发现,才有美好人格的最终形成。

由此看来,没有人文教育不行,只用灌输式来推动“人文教育”更不行。人文教育应该以人文化的形式进行。应该抛弃传统教学中的权威性、强制性、灌输性、说教性、训导性等呆滞的教育方法,综合运用观察法、实验法、发现法、探究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感知、体验,讨论、对话、实践、反省,来唤醒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在讨论中使学生双方的立场得以展现,在对话中使双方的观点受到质凝,在实践中使学生感受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价值,在反省中使学生发现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只有通过这些方法,人文教学才能克服抽象的、空洞的、无力的弊端,把人文知识换算成滋养人类脆弱心灵的氧份和脑白金。

第二,人文知识要精神化。

人文当然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但是,应该知道,人文教育并不等于只向学生传授某些人文知识,使其掌握某方面的技能。要使人文教育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还必须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潘懋元先生认为:“人文学科知识必须内化为人文精神,并外表为行为习惯,才能构成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所以,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内化’,即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素养。”

鉴于此,教师要重视引导,重视经历,重视唤醒,重视感染,重视熏陶,并以此来强化学生重视感受,重视体验,重视创造,从而引领学生重视‘内化’,自我提升,自我塑造。

2、阅读涵养

语文要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必须抓住人文教育的核心。人文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以震撼人的灵魂为出发点和归宿,是一种精神的再造。那么这种精神的再造,如何进行呢?

朱永新先生认为:“一个人精神的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通常一个人只有几十年的阅历,很狭小的生活空间,很难支撑人精神世界的大厦,因此,必须借助阅读来丰富心灵,提升精神品格。阅读什么?当然是阅读经典。

由于人类的文明和文化,除了少部分以物化的方式延续下来,更多的是蕴藏在经典作品中。一代一代的人把那个时代的精神,把那个时代的高峰用文字记录下来,所以经典作品能经受时间的考验而历久弥新,并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和维生素。

而且经典作品,还以经典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其深度和广度为后世难以超越,并能给人永恒持久的魅力。经典作品还能给人关于全部人类文明社会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给人丰富深厚的人生体验。另外经典作品中包含着对生命价值、生活意义、以及得失荣辱、贫富贵贱、安危穷达、爱恨善恶的深刻思考,积淀着人类几千年关于人生的思索和生活的智慧,能很好的抚慰和赞助人类单薄的生命。因此在《巴黎圣母院》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在《安徒生童话》里面,我们读到了什么是同情,什么是爱心。在《老人与海》中,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坚强,什么是坚韧,“人生,不是可以用来打败的!”,更是掷地有声……

经典阅读给人的阅读体验,就像林语堂所言,“是灵魂的壮游!”接受经典,珍惜经典,是文明的标志,也是创新的开始。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张汝伦说:“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是谈不上真正的有价值的创新,而拒绝经典的人是根本谈不上什么文化底蕴的。任何真正的创造者总是从经典中吸取充分的资源与养料,作为自己创新的源泉。”

因此,阅读经典无疑成了我们涵养人文的最佳途径。

加强经典阅读,决不是口头的提倡,而应该动真格,下大气力,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措施来强化实施。

第一,促使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转化。

功利阅读的目的一是放松,二是考试。但是经典阅读却可以优化人的心灵。通过对人的智慧高峰的攀登,对人类文化珍果的品尝,可以帮助学生扩展心灵,提升心灵,充盈心灵,成为精神丰富的人。回归经典阅读,关键在于教师引导。老师一定要制定具体的经典作品阅读书目,和更为详尽的阅读计划。同时开设阅读指导课程,介绍文学流派,走进大师生平,赏析精彩片段等,为学生阅读提供方法。

第二,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转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促使学生阅读的最大保证。但兴趣阅读常常是随意的、片面的、情绪化的;而一些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经典作品,学生却不一定有兴趣。由此看来,阅读仅仅靠兴趣来支撑,不但不长久,而且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因此,教师的阅读指导,不能完全迁就学生的兴趣,而应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注重阅读意志的培养和磨练,促使学生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攀升。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势必要开动脑筋。首先,通过分解目标导引,加强阅读的定向作用,以此强化学生的阅读的动力。其次,是强化阅读的成功体验。经常开展读书节、报告会、名篇荐评等活动。一方面检测学生的阅读成效,另一方面就是深化学生阅读的成功体验。成功的体验总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不仅大大消减阅读过程的艰辛,甚至有可能演变成阅读的乐趣。

第三,从学生阅读向师生同读转化。

阅读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只有爱读书的老师,课堂上才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只有爱读书的老师,才能体验阅读的甘苦,才能和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模仿央视的“同一首歌”,我们也开辟了一个版块——“同一本书”,每隔一段时间,师生都要同读一本书。教师力争与学生有相似的天真,相似的梦想,当然作为学生阅读的领路人,教师还要多读经典名著的评论文章,指导学生,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同时还要和学生及时沟通,进行心灵对话,交流阅读经验,分享阅读成果,必要时还可仿照央视的“对话”栏目,开展对经典名著的研讨、交锋、辩论。为了活跃气氛,在节假日,要有意识的播放一些经典老片,开展影展、影评等新颖的活动,来辅助经典作品的阅读。

3、环境濡染。

人文精神是深入心灵的东西,千万不要忽视环境的濡染。泰戈尔就曾说过:“不是锤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环境濡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班级文化。

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校园内度过,因此,打造班级文化,对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至关重要。班级文化建设,可从氛围营造、环境布置、活动开展几个方面来进行。

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同行、同心、同乐”的民主氛围,在集体之内,力争做到人人心胸开阔,个个阳光灿烂,让生命获得一种安全感,让微笑从心底流淌出来,让每个个体都赢得统一的尊重,得到同样的重视,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让每个个体都有成功感,都有灵魂的依靠,都感到做人的幸福和快乐。

在环境布置上,我采用“每周一新”的方式,包干到组,每组四人,每周之内,让班级焕然一“新”。通过张贴大师画像,名言精粹,介绍名人传奇,名人业绩,让班级充满文化气息。同时让资料的提供者,举办一次主题名人的讲座或故事会,让名人的经典在学生的脑海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在活动开展上,我坚持一项原则,活动内容由学生讨论决定,不拘一格,唯求实效。可以是经典影片的影评,可以是读书经验的交流,可以是有关阅读的辩论,还可以是文化遗迹的走访……特别是美文荐评活动,深受学生欢迎,成效显著。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荐评美文,再把它编辑出来,“奇文共赏”,“疑义相析”,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第二,书香校园。

朱永新先生曾积极倡导“书香校园”,何为书香校园?我的理解是,校园之内,到处书香弥漫,人文洋溢,就可称的上是书香校园。如何建设书香校园呢?

从硬件方面,学校要有较大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并且要免费对学生开放。教师要为学生开列书目,并写上推荐理由,指导学生阅读,努力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读书一族”,成为书香校园里的书香人。

从软件方面,学校领导要从过去的行政领导、权力领导、制度领导,向道德领导、道德管理方向转化。大到人性化的规章制度,小到给每幢楼、每条路、每道水、每块石头,都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哈佛楼、北大路、清华水,张骞石等等。学生徜徉其间,耳濡目染,善莫大焉!再有就是“大师冲击波”,把大师请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例如,让周国平谈哲学,余秋雨侃文化等等,这种震撼影响和冲击作用不可低估。最后,就是校训,我主张把校训立为四个字“大爱、大智”。清华大学的老校长梅贻琦说:“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不在大师,而在大爱!”人文的精髓就在于一个“爱”字,爱自己、爱别人、爱人类、爱社会、爱国家、爱自然……如何去爱,如何达到“大爱”,当然还要有智慧,这就是“大智”。真正的书香校园,就在于让所有的师生都成为“大爱和大智”之人。

第三,引领社区。

很多学生在校园里,往往是乖孩子,可一旦出了校门,回到社区,不少人又成了脱僵的野马,沾染上世俗的恶习。由此可见,很多老师认为学生回到社区就与学校无关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相反,学校应该引领社区,发挥积极作用。当然,学校发挥作用,主要还是着眼于学生,通过学生的读书活动,带动父母的读书活动,让父母离开酒桌和麻将桌,业余活动从庸俗走向高雅。孩子所写的亲情文章,老师也请父母参与评价,打破代沟,冲破隔阂,沟通从心开始,感情由此升华,以此营造浓郁的家庭亲情氛围。学校还通过家长学校,密切家长之间的交往,定期举办家长联谊会,坦诚教育的挫折和辛酸,分享教育的经验和快乐,家长们的感情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感情也更加牢固,而且有助于教育的社会化。

实践证明,我们通过引领社区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通过鼓励家长非功利性的交往,打破邻里之间的壁垒,使社区成为人们经常交流的地方,成为互相帮助的地方,成为情感聚焦的场所。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人与人之间有充分交往,深度交流的共同体中,养成诚实守信、互助友爱、热情善良的优秀品质,为学校的人文教育开辟一条新路。

一花独放,一定会引来百花争春,人文教育的春天,已经到来。小平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更应该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把人文教育进行到底,让人文精神活在每个学生的心底,生根发芽,心花怒放!

作者:王开东  转自新浪博客




上一篇:青青子和琅琅书声等词语新解
下一篇:章汝先教授《人文素养与青年成长》
+1
259°C
沙发哦 ^ ^ 马上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