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旅天下(聂) 发表于 2024-10-15 04:51:39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流水对是格律诗中的一种特殊对仗形式。

一、流水对的特点
      
1. 语义连贯:上下句在语义上相互衔接,如同流水一般自然流畅,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而不是像一般对仗那样上下句在语义上相对独立。
      
2. 逻辑紧密:在逻辑关系上紧密相连,通常有因果、承接、递进等关系。上句和下句不能颠倒顺序,否则会破坏诗句的逻辑和语义。

二、典型例子及分析
      
1.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分析:这两句诗在语义和逻辑上紧密相连,表达了一个连续的行为和目的。只有“更上一层楼”,才能“欲穷千里目”,呈现出一种因果关系。诗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通过流水对的形式,生动地传达出积极向上、追求高远的意境。
      
2.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分析:上下句承接自然,先“行到水穷处”,然后“坐看云起时”,描绘了一种随性自在的心境和行为过程。这种流水对的运用,使诗句充满了禅意和闲适之感。
        
3.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秋兴八首》)

分析:从时间顺序上看,先有“石上藤萝月”,然后月亮移动,“已映洲前芦荻花”。上下句呈现出一种时间上的延续和自然的流转,对仗工整且意境优美。
        
4.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分析:上句表达一种行为状态,“唯将终夜长开眼”,下句说明这种行为的目的是“报答平生未展眉”,有明确的因果关系。通过流水对的形式,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思念和愧疚之情。
        
5,“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分析:

语义连贯:这两句诗在语义上紧密相承,一气贯通。诗人听闻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内心充满了归乡的急切之情。“即从巴峡穿巫峡”描述的是从巴峡出发,穿过巫峡这一段水路行程,“便下襄阳向洛阳”则是接着说经过襄阳后再奔向洛阳的陆路行程。从巴峡到巫峡,再到襄阳、洛阳,整个行程的描述如流水般自然顺畅,上下句之间衔接紧密,共同表达了诗人归心似箭、急于返乡的迫切心情。
      
逻辑紧密:在逻辑关系上,上句是下句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先经过巴峡、巫峡,才会到达襄阳,进而前往洛阳,这种行程的推进具有明确的逻辑顺序,不可颠倒。
      
动态感强:诗句中“穿”“下”“向”等动词的使用,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在归乡途中的动态画面,仿佛能让读者感受到诗人乘船顺流而下、疾驰陆路的急切身影,具有很强的动感,如同流水一般灵动自然。
      
这两句诗无论是在语义的连贯、逻辑的紧密还是动态的表达上,都符合流水对的特点,是诗歌中流水对的经典范例。




上一篇:谈间隔重字对仗
下一篇:李贺最知名的“鬼”诗,写出一代名妓的哀伤,成就西湖的别样景致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宽龍 2024-10-17 00:05 +1
东方.启明星 2024-10-15 14:02 +1
观自在/可大 2024-10-15 13:50 +1
太湖石 2024-10-15 12:58 +1
清静太平人 2024-10-15 08:08 +1
+1
203279°C
沙发哦 ^ ^ 马上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