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旅天下(聂) 发表于 昨天 22:5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山空蟾月冷,
星斗灿斜晖。
远岭灯窗瘦。
孤村犬鸭微。
蛩声吟寂夜,
松露滴凉衣。
故友围炉处,
凭栏携影归。

清寂山月里的心灵独舞——《空山望月》赏析

当故友们的麻将声在暖炉畔织成一片人间烟火,诗人却独自走向月光浸润的山顶。这首五律宛如一帧被山风冷却的剪影,在热闹之外裁剪出一方精神的留白,让我们得以透过文字,触摸到中国式文人特有的心灵姿态。

一、冷寂意象中的视觉深描

首联以“山空蟾月冷”劈空而来,一个“冷”字如冰棱坠地,瞬间凝定全诗基调。山的空寂是视觉的疏朗,月的清冷是体感的渗透,二者交织成一片幽蓝的精神原乡。“星斗灿斜晖”以璀璨星芒打破单调,却非热闹的注脚——倾斜的星光如同一把银梳,梳理着夜的褶皱,反而让空寂更具质感。

颔联转向远镜头:“远岭灯窗瘦”,一个“瘦”字堪称神来之笔。灯火本是温暖的具象,却在诗人眼中化作薄脆的剪影,如同一叶漂在暮色里的孤舟;“孤村犬鸭微”则以声写静,犬吠鸭鸣被夜色稀释成若有若无的墨点,恰似王维“月出惊山鸟”的微观镜像,在听觉的残响中愈发凸显空间的旷远。

二、通感修辞下的时空折叠

颈联进入更精微的感知层面:“蛩声吟寂夜”,将蟋蟀振翅之声拟作吟诵,赋予秋虫以文人气质,仿佛整个夜都是它们的诗稿;“松露滴凉衣”则以触觉承接听觉,松针上的露珠坠落,既是时间的刻度(“滴”字暗藏时光流逝),又化作月光的具象——那透骨的凉,究竟是露水冷,还是月光寒?通感手法的运用,让物理空间与心理时间悄然叠合,织就一张细密的感官之网。

三、虚实之间的精神突围

尾联陡然转向回忆:“故友围炉处”,短短六字便勾勒出另一重时空——炉火跳动的光晕里,骰子声、欢笑声正织成温暖的茧。但诗人的笔锋却轻轻荡开,落在“凭栏携影归”的当下:栏杆是现实的支点,影子是月光的赠品,一个“携”字写尽孤独的重量——不是形单影只的凄苦,而是主动选择与影子对话的自洽。当故友在烟火中沉迷,诗人却在月光下与自己的灵魂对弈,这份清醒的疏离,恰是中国文人“大隐”精神的现代性投射。

四、诗性结构中的张力之美

全诗以空间为经,时间为纬,编织出三重张力:

冷热对照:山下围炉的热与山顶望月的冷,构成物理空间的温度差,暗喻精神世界的冰火两重天;

动静相生:麻将声的“动”被刻意悬置(仅以“围炉处”虚写),代之以蛩吟、露滴的“微动态”,在寂静中听见时光的轰鸣;

人我对话:故友的“群像”与诗人的“独影”形成镜像,前者在热闹中消解自我,后者在孤独中重构精神坐标系。

这种张力最终汇聚于“望月”这一母题——月是中国诗学的永恒意象,既是物理的天体,更是精神的原乡。当诗人仰望明月,他望见的不仅是李白的霜、苏轼的酒,更是每个现代人在喧嚣中遗失的那枚心月。或许真正的“怀远”,从来不是对某个具体对象的思念,而是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永恒追寻。

在这个被电子屏切割得碎片化的时代,这首诗如同一座精神的山顶,让我们得以暂离麻将桌般的喧嚣,在月光里重新遇见那个未被异化的自己。原来最高级的热闹,从来都在孤独的褶皱里静静生长。





上一篇:《关塞》
下一篇:醉花间.深秋夜寄怀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吕仁龚 21 分钟前 +1
老黑鱼.烟过成诗 10 小时前 +1
东方.启明星 17 小时前 +1
+1
4408°C
沙发哦 ^ ^ 马上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