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居士 发表于 2021-4-10 11:06:49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近日,《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发布,提出学校应当按规定科学合理安排学生在校作息时间,保证学生有休息、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锻炼的机会和时间;学校不得要求学生在规定的上课时间前提前到校参加统一的课程教学活动,不得限制学生课间出教室活动。

然而现实中,不少中小学都有一条规定:校园内严禁高声喧哗、追逐打闹。于是,下课后学生们不敢蹦跳、不敢说笑。因为老师要求孩子们养成“轻言细语、轻手轻脚”的“好习惯”。我还听说有的班主任甚至不许学生课间随意出教室门,除非上洗手间。孩子们只好乖乖地坐在座位上。当然,如果孩子能做作业,在老师看来就更“乖”了。对这条规定我一直不理解,正值活蹦乱跳的年龄,孩子们高声喧哗、追逐打闹不是很正常吗?

我想到我小时候,无论读小学,还是中学,一下课我和小伙伴出了教室,便打打闹闹。你蹭我一下,我推你一下,特别亲热,也特别开心。当然,有时候可能也生气,但不一会儿又嘻嘻哈哈了。几十年后相见,再回想起来,那不过是童年趣事一件。如果谁非要说这是“校园霸凌”,我只能说他要么无知,要么故意混淆概念。

设想一下,大自然草木萌发、鸟语花香、生机勃勃,校园内却没有高声喧哗、追逐打闹。一个寂静无声的场所,这还是学校吗?所谓“高声喧哗”,不过是孩子们大声说笑,声音嘈杂;所谓“追逐打闹”,就是孩子们你推我搡,互相嬉戏。这不是孩子天真烂漫、纯真无邪的自然呈现吗?为什么要禁止呢?如果整天沉默寡言、没精打采,做父母的倒会很着急。“这孩子怎么了?是不是病了?”可我们的老师,却不许孩子在校园高声喧哗、追逐打闹,这是不是有些不对劲儿?

关于禁止学生打闹,《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没有这样的规定。即便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也只有一句:“在公共场合不拥挤,不喧哗,礼让他人”。我理解这里所谓的“公共场合”指的是大街、影剧院、会场、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在校园里,孩子们憋了四十分钟,下课后大声说笑,有什么关系呢?对于“严禁追逐打闹”的规定,学校主要还是从安全角度考虑的。现在的孩子,一个个都很娇贵,尤其一些父母看到孩子稍有一点皮肉伤,就会找到学校闹。所以,学校干脆规定“严禁追逐打闹”,这可以理解。但简单地“严禁”不妥,我们的着眼点不应该是“管理方便”“不出事”,而是应该引导孩子,将他们的行为予以合理的规范。我当班主任时,从不禁止学生打闹,相反我还经常和孩子们一起打闹,比如摔跤。但我们的班规有一条——不得在教学区里打闹,不得带着器械打闹。规定地点,只能徒手,这就保证了追逐打闹的安全。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样的话贴在不少学校的墙上,但往往一到关键时候,这些话都成了“一切为了管理方便”。教育部已发文提出,不得限制学生课间出教室活动。要怎样才能既保证孩子安全又维护学校秩序,同时还能尊重儿童的天性呢?我建议学校将规定加个状语,改为“上课和集会时不得高声喧哗,教学区内不得追逐打闹”。

允许学生有条件地高声喧哗和追逐打闹,绝不是培养没有教养的野蛮人,而是不束缚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像花儿一样自由自在地开放罢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不教会他们文明的举止和尊重他人的行为习惯。这是两个概念,不可混淆,不能对立。这和一些学校倡导培养淑女、绅士也不矛盾。真正的淑女、绅士,在博物馆、影剧院等公共场合是优雅肃静的,而在户外活动则活泼大方。毛主席曾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后来他在延安给抗大题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但我们现在一些孩子恰恰相反——该文明的时候野蛮,该野蛮的时候却文明;该严肃的时候活泼,该活泼的时候却严肃。当然,学校允许孩子追逐打闹,还要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学生家长们的理解与支持。做父母的要想明白一个常识:孩子不摔跤是长不大的!这里磕磕那里碰碰,正是成长的常态。家长千万不要用狭隘的安全观束缚了孩子在校园自由地奔跑!不许孩子追逐打闹就是阻碍他成长为一个勇敢健康的强者。

著名教育家阿莫拉什维利说过一句非常朴素、深刻而又动情的话:“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爱得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职业的幸福。”可以说,没有“叽叽喳喳”就没有了教师的幸福;没有了“叽叽喳喳”,就没有了完整的学校。

(作者:李镇西 系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上一篇: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公布,大量细节披露
下一篇:公开征求意见!教育部公布《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征...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落花残香远 2021-4-17 18:44 +1
雲山震烁~秦炅 2021-4-17 18:00 +1
林飞雁 2021-4-10 21:28 +1
李明生 2021-4-10 16:32 +1
人参娃 2021-4-10 15:53 +1
金月浩荡 2021-4-10 15:35 +1
灵曦山人 2021-4-10 13:26 +1
寸草心 2021-4-10 12:35 +1
小许子已上限 2021-4-10 11:39 +1
+1
30073°C
2
  • 宋建胜
  • 焦耳朵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发表于 2021-4-10 11:18:22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观点有点幼稚,他们打打闹闹,推推搡搡,哪个孩子甘愿吃亏,事不大,正是校园欺凌,家长矛盾的起因,也是老师头痛的原因

主题

好友

1111

积分
发表于 2021-4-17 17:39:52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的根源是权利问题。
学生的权利有些是天生的,不容许教师或者教育局或者是任何行政部门或者法院进行剥夺的。
正如教师的权利是必须保证的,不能因为校长或者教育局或者是家长的要求进行剥夺。
学生在课间活动的权利,在课后运动的权利,在课后发呆的权利,这些都是天生俱来的权利。学校或者教师没有权利剥夺。
正如教师的权利不能够被教育局或者校长剥夺一样。教师应该有自由的对学生管理的权利,有掌握对学生管理制度的权利,有课后休息的权利。
正像家长的权利不能被教师所剥夺一样。家长有不给学生进行批改的权利。家长有了解学生在校情况的权利。但是家长不能剥夺教师对学生进行评判和进行批评的权利。
整个社会都把这个权利和义务和爱心,混为一谈。
所以中国还是要重建权力与义务,尤其在教育方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