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学习 | 人美社推出《文物之美》系列教材 从文物探寻中华历史文化之美
  • 楼主: 摩天居士 |查看: 485|回复: 0
摩天居士 发表于 2022-10-18 10:05:14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文物之美》书封 人民美术出版社供图

中新网北京10月14日电 (记者 应妮)《文物之美——走进博物馆实践课程》系列教材13日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在京首发。《文物之美》着力从审美角度描绘文物特色,挖掘文物价值,将文物之美与中华历史文化相融合,让青少年从文物中感受美、探索美、创造美,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


《文物之美》内页 人民美术出版社供图

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李滢现场介绍了《文物之美》的项目背景和编写特色。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凝结先辈智慧,闪耀着万丈光芒。为帮助中小学生从审美的视角赏析文物,挖掘文物的多重价值,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编写团队按照周伟社长提出的六大原则进行编写,即以审美为主线,以探索为出发点,以艺术品为标准,以文物群为对象,以“文物+”作为融合方式,以博物馆为根据地。

整套教材共20册,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学段,审美是这套教材区别于同类出版物的特色之一。《文物之美》着力从审美角度描绘文物特色,挖掘文物价值,将文物之美与中华历史文化相融合,让青少年从文物中感受美、探索美、创造美,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


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李滢 人民美术出版社供图

突出探索,以话题为线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思考是《文物之美》的又一特色。除单件文物外,将在时间、技艺、工艺等方面有传承或联系的文物,以文物群的方式集中讲述,让青少年在文物的世界中既知树木又见森林。

值得一提的是,为确保文物知来路、明去处、有地可寻、有据可查,人民美术出版社组建了一支专业的编写团队,包括国内20余家博物馆的专家,以及文物、美育、出版等不同领域的专家。李滢表示,《文物之美》以“文物+”作为融合创新的方式,通过文物+生活、文物+科技、文物+学科等方式帮助青少年拓宽视野,深入挖掘文物与学生生活的广泛联系,这是本套教材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所在。《文物之美》责任编辑高云在现场展示了手绘思维导图,分享了编辑花絮。


《文物之美》思维导图 人民美术出版社供图

活动现场,人美美育学堂教师张素敏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示范课。人美美育学堂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文物之美》二年级上册中《呆萌陶鹰鼎》一文,一起绘制思维导图,制作泥塑陶鹰鼎。记者看到,这节课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陶鹰鼎出发,还涉及内蒙古博物馆的鹰顶金冠饰、甘肃省博物馆的鹰头形青铜权杖首、平顶山博物馆的白玉线雕鹰、湖南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架鹰俑等,从仰韶文化时期横跨至唐朝,综合概述了“鹰”这一形象对中国古人的意义,让学生有一个宏观认知,而不拘泥于一器一物。

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周伟指出,人美社始终致力于国家级美术教材的研发和出版,《文物之美》是“教育的人美”战略在新美育时代的创新体现,也是继人美社出版《美少年》杂志和全国第一套《美育》教材后的又一精品力作。《文物之美》聚焦重要文物,从审美视角出发,将文物之美与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相融合,在探寻文物之美的同时,探寻中华文明智慧之美。(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上一篇:10首短诗,有世俗的幸福,有隐士的干净
下一篇:史上最绝的一首诗,写尽天下沧桑,骂遍古往今来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黄叶飞飞 2022-10-26 13:12 +1
篤志愼行 2022-10-26 09:30 +1
清静太平人 2022-10-20 13:46 +1
磐石 2022-10-20 13:45 +1
谁来看过此贴
此贴被TA们浏览了485次
+1
485°C
沙发哦 ^ ^ 马上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