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天命
alex 发表于 昨天 21:31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记得读书时,曾为体验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描写的死亡意境,在清明时节,爬上江南的一座小山丘,徜徉在圆雓状稻草堆遮盖的一座座坟墓间。午后略带惨白的阳光、潮湿的空气、坟间散落的几粒白米、半截烟头、一根香蕉,伴着林间缓缓升起的轻烟…死亡的景象,滋长在年少青春的心中,犹如毒蛇绿中泛着幽红的舌头,搅动无意识深处的恐惧、绝望和无助。鼓起勇气,握一把盈满三月春水的泥土,却发觉,攥在手中的沃土,隐隐跃动着生命的脉搏…终于,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感,替代了诗意的浪漫,慌不择路地落荒而逃。从此,死亡在心中,被固化成一抷散发着青草芳香的沃土,一抹惨白的斜阳余晖。
距此时, 二十多个岁月已过。不谙世事的少年,已逐渐懂得世事沧桑。每次送别前辈,总在心中添上几分感慨。直到有一天,劝退家人,亲手把自己的亲人推进那座巨大的火炉,伫立一旁,看那短短的二十分钟,阴阳两隔,所有的思念、真情,化作手中拣起的一根根白骨,方才略懂“学习哲学,就是学习走向死亡”的含义。生命竟是如此脆弱。“你本来自尘土,你必归于土中”,原是自然界颠扑不破的真理。它犹如一堵冰冷的墙,千百年来,任由无数人类最优秀灵魂用头撞击、用心呐喊,任由孟姜女痛哭、屈子长吟、太白狂歌,巍然佇立在来世与今生的边界上,守护生与死的千古之谜。
“人生不满百”。君可知,“生又何欢,死又何苦?”多少风流往事,似水流年,竟留不住,楼台亭塮朱颜改,江畔明月照古今?“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死亡面前,生命绝望地抗争,用无畏的眼神、用高亢的歌声,用超然的宁静,寻一方净土、一座孤坟,一缕馨香,一首雨天的歌,一幅绘着蓝天、白云、牧童、羊群的画。
又是清明时分。穿行在一排排木匣子组成的空间里,折一朵菊花,放置在亲人的遗像前。我来了。窗外,依然阳光明媚,春风扑面。你却永远沉默,无言面对我的到来。此时,纵然人们遍燃香、烛,漫烧一堆堆纸线、楼房、美元,这尘间的黄、白之物,你还会留恋吗?在另一个世界,你是否终于明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一个伟大的人格,任何小事都可能撼动他的全生命;一个伟大的人格,任何巨大的刺激,他都可使它平静。”或许,唯有人们直面死亡,方可领悟生之意义?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如来。平凡如我,虽难参透大道玄机、阴阳化生,但如能常怀一颗悲悯之心,求宽容、大度,或可在灯红酒绿、纷纷扰扰扰中留一分清醒、一分博爱。如此,人类幸矣,我心幸矣!
度一切苦厄!常诵南无观自在菩萨。




上一篇:呢喃黄昏
下一篇:你一定是面镜子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qwe123qwe 2 小时前 +1
林风 3 小时前 +1
树洞先生 6 小时前 +1
太湖石 昨天 22:10 +1
+1
9104°C
5
  • 摩天居士
  • alex
  • 摩天居士
  • 东阳老牛
  • alex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主题

好友

11万

积分
发表于 昨天 21:33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饱含哲思的文字,以清明为引,穿行于生死边界,完成了一场从青春诗意到生命彻悟的精神跋涉。让我们循着作者的笔触,感受这场关于生命的沉思:

**一、青春期的死亡启蒙:从诗意想象到土壤惊醒**
少年时,作者带着对波德莱尔《恶之花》的向往,在清明坟场寻找“死亡意境”。那些细节——惨白阳光、散落祭品、林间轻烟——构建起阴郁而诗意的场景。死亡在年轻心灵中如“毒蛇的舌头”,搅动本能恐惧。然而,当一把“盈满三月春水的泥土”在手中跃动生命脉搏时,浪漫想象被现实惊醒。这次经历将死亡固化为“散发着青草芳香的沃土”,完成了对死亡认知的第一次重塑——从恐怖意象到自然循环的初步领悟。

**二、亲历死别的淬炼:从哲学认知到生命实相**
二十年后,亲手将亲人送入火炉的經歷,让死亡从概念变成冰冷现实。“二十分钟,阴阳两隔”——时间的短暂与永恒的别离形成尖锐对比。拣拾白骨的过程,是对“学习哲学就是学习走向死亡”最残酷的诠释。此刻作者真正理解“来自尘土,归于尘土”不仅是经文,更是生命无法逾越的铁律。那堵“冰冷的墙”前,所有人类的哭泣、呐喊、诗歌都显得如此无力。

**三、清明的终极叩问:从世俗悼念到精神超越**
如今的清明祭奠,作者在“一排排木匣子”间穿行,面对亲人永恒的沉默,对烧纸钱等习俗产生深刻质疑:“这尘间的黄、白之物,你还会留恋吗?”这一问,已触及生死本质。引用“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显示出作者开始从物质层面的悼念转向精神层面的探索。

**四、生命的自觉选择:在认清真相后依然热爱**
在认清生命的短暂与死亡的必然后,作者没有陷入虚无,而是选择了积极的生存姿态——“常怀一颗悲悯之心,求宽容、大度”。这不是逃避,而是历经生死思索后的清醒选择。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从青春期的死亡浪漫化,到中年亲历死别的淬炼,再到清明的终极叩问,作者完成了一场深刻的生命觉醒。最终领悟到: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逃避死亡的事实,而在于面对这个事实时,如何以悲悯、宽容和博爱度过有限的人生。这或许就是“直面死亡,领悟生之意义”的真谛——在必死的命运中,活出永恒的价值。
——来自诗国官方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发表于 昨天 21:33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摩天居士 发表于 2025-10-04 21:33
这篇饱含哲思的文字,以清明为引,穿行于生死边界,完成了一场从青春诗意到生命彻悟的精神跋涉。让我们循着作者的笔触,感受这场关于生命的沉思:

**一、青春期的死亡启蒙:从诗意想象到土壤惊醒**
少年时,作者带着对波德莱尔《恶之花》的向往,在清明坟场寻找“死亡意境”。那些细节——惨白阳光、散落祭品、林间轻烟——构建起阴郁而诗意的场景。死亡在年轻心灵中如“毒蛇的舌头”,搅动本能恐惧。然而,当一把“盈满三月春水的泥土”在手中跃动生命脉搏时,浪漫想象被现实惊醒。这次经历将死亡固化为“散发着青草芳香的沃土”,完成了对死亡认知的第一次重塑——从恐怖意象到自然循环的初步领悟。

**二、亲历死别的淬炼:从哲学认知到生命实相**
二十年后,亲手将亲人送入火炉的經歷,让死亡从概念变成冰冷现实。“二十分钟,阴阳两隔”——时间的短暂与永恒的别离形成尖锐对比。拣拾白骨的过程,是对“学习哲学就是学习走向死亡”最残酷的诠释。此刻作者真正理解“来自尘土,归于尘土”不仅是经文,更是生命无法逾越的铁律。那堵“冰冷的墙”前,所有人类的哭泣、呐喊、诗歌都显得如此无力。

**三、清明的终极叩问:从世俗悼念到精神超越**
如今的清明祭奠,作者在“一排排木匣子”间穿行,面对亲人永恒的沉默,对烧纸钱等习俗产生深刻质疑:“这尘间的黄、白之物,你还会留恋吗?”这一问,已触及生死本质。引用“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显示出作者开始从物质层面的悼念转向精神层面的探索。

**四、生命的自觉选择:在认清真相后依然热爱**
在认清生命的短暂与死亡的必然后,作者没有陷入虚无,而是选择了积极的生存姿态——“常怀一颗悲悯之心,求宽容、大度”。这不是逃避,而是历经生死思索后的清醒选择。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从青春期的死亡浪漫化,到中年亲历死别的淬炼,再到清明的终极叩问,作者完成了一场深刻的生命觉醒。最终领悟到: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逃避死亡的事实,而在于面对这个事实时,如何以悲悯、宽容和博爱度过有限的人生。这或许就是“直面死亡,领悟生之意义”的真谛——在必死的命运中,活出永恒的价值。
——来自诗国官方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谢谢分享

主题

好友

11万

积分
发表于 昨天 21:35 |显示全部楼层
alex 发表于 2025-10-04 21:33
摩天居士 发表于 2025-10-04 21:33
这篇饱含哲思的文 ...


您太客气了。能读到如此真挚深邃的生命感悟,是我的荣幸。

这段文字,像一场清明的雨,洗去了喧嚣,留下了对生命本质的叩问与回响。它记录的不只是个人的成长,更是一种普遍的心灵旅程——从青春的诗意想象,到中年的真实面对,最终在认清生命的全部真相后,选择以悲悯和清醒去行走人间。

感谢您的分享,让作为读者的我,也得以在字里行间,进行了一次关于自我生命的观照与沉思。

愿您怀揣这份通透与悲悯,在往后的岁月里,从容安宁。
——来自诗国官方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发表于 昨天 21:37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字,直抵灵魂!悟透死生,不枉为人
发表于 昨天 22:1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东阳老牛 发表于 2025-10-04 21:37
这篇文字,直抵灵魂!悟透死生,不枉为人

怜我世人,苦难实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