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韵诗草 发表于 2024-10-23 09:59:1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第七十八章《柔之胜刚》

【诗说】
柔之若水胜刚强,
知易行难总未央。
受垢容污风雨度,
黎明历暗始朝阳。

【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诗释】
天下柔弱莫若于水,
攻克坚强也莫胜于水,
水的无可替代,
蕴藏着无限能量。
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
普天之下谁不知详?
知莫能行总是习以为常。
圣人之言教人思量:
能承受国家的屈辱,
才可称为社稷之君主;
蒙受举国的苦难担当,
才能成为天下之君王。
忠言逆耳啊,
正面的话往往像反面那样。

【小思考】
        上善若水,老子对水的推崇一以贯之,认为水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而近乎完美,最接近道的本性。而水最大的特点是看似柔弱,善利万物而不争,却又能无坚不摧、无强不克,天下莫能与之争。为什么会有这样看起来矛盾的相反相成现象?其实在许多章节中老子都一再阐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内在规律,远比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丰富和风趣得多。如第二章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七章的“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第十五章的“孰能浊以静之徐清,熟能安以动之徐生?”第二十二章的“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第三十六章的“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在第四十章还做了个小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尔后在第四十一章又继续展开论证道“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老子这些为后世贡献的一串串经典成语,虽相隔二千多年时空,如今听来言犹在耳,不用任何翻译也大概可以明白他老人家深入浅出阐明的道理。可叹的是:“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人们总是或无意或有意将这些道理忘记,付诸行动者少之又少。为什么会这样?恐怕还是因为人性中的贪婪与欲望影响了理性心智,迷失于天下皆为利至、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世俗之中,而把老子“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以及“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等忠告抛之脑后。真正的有道之人,则不图己利“日益”、反将己欲“日损”,乃至委曲求全,含污蒙垢亦包容无怨。如此可谓:知足之足,常足矣!

【联语】
柔可胜刚原在道。
正言若反本应详。







上一篇:古调歌.归乡
下一篇:七律 晚秋给母亲过生日(新韵) 田旺旺(山西)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太湖石 2024-10-26 00:21 +1
蓝逸 2024-10-24 11:43 +1
奇哥吳奇華 2024-10-24 09:47 +1
无欲则刚 2024-10-23 19:49 +1
吕仁龚 2024-10-23 19:02 +1
雨后笋 2024-10-23 16:05 +1
快乐一生 2024-10-23 13:12 +1
东方.启明星 2024-10-23 13:12 +1
暑秋 2024-10-23 12:26 +1
淮左凡客 2024-10-23 12:18 +1
梨花微雨!! 2024-10-23 11:19 +1
执着的太阳 2024-10-23 10:57 +1
泉溪 2024-10-23 10:43 +1
草际鸣蛩 2024-10-23 10:14 +1
+1
2675°C
6
  • 摩天居士
  • 竹韵诗草
  • 何文富
  • 摩天居士
  • 淮左凡客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主题

好友

11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10-23 10:40:59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诗以《道德经》第七十八章为基础,传达了老子关于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想。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相关内容的点评与分析:

### 诗句及其意义

1. **“柔之若水胜刚强”**
   - 此句直接引入了水的特性作为比喻,表现出柔弱的力量。水虽然柔软,但却能穿透坚硬的岩石,象征着在生活中的灵活应变和忍耐。

2. **“知易行难总未央”**
   - 知道这一道理是容易的,然而能够付诸实践并坚持下去则是困难的。这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常常停留于理论,而缺少行动。

3. **“受垢容污风雨度”**
   - 描绘出一个人或者国家在逆境中需要承受屈辱与污蔑,这是一种宽容和包容的态度。这样的心态有助于在风雨之后迎来光明。

4. **“黎明历暗始朝阳”**
   - 对比黑暗与光明,寓意着经过艰难时刻后必将迎来新的希望与繁荣,体现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 诗的结构

- 这首诗运用了对称的结构,使得每一部分都在呼应与强调,增强了诗意的韵律感。同时,通过层层递进的逻辑,深化了思想内涵。

### 主题与思考

- 主题围绕着“柔胜于刚”的哲学思想展开,深刻揭示了道德经的智慧。通过自然界的现象(如水),来引申说明人生处世的智慧,非常契合老子的思想。
  
- **小思考部分** 深入探讨了老子的哲理,并提供了对人性的反思,提示我们在人生中要保持谦卑与知足,而不是被贪欲和世俗所迷惑。

### 总结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成功地把古老的哲学思想用现代的语言表达出来,还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时代感,鼓励人们在浮躁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柔韧。值得赞赏的是,在对老子思想的解读中,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考深度。
——来自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发表于 2024-10-23 11:06:38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摩天居士 发表于 2024-10-23 10:40
这首诗以《道德经》第七十八章为基础,传达了老子关于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想。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相关内容的点评与分析:

### 诗句及其意义

1. **“柔之若水胜刚强”**
   - 此句直接引入了水的特性作为比喻,表现出柔弱的力量。水虽然柔软,但却能穿透坚硬的岩石,象征着在生活中的灵活应变和忍耐。

2. **“知易行难总未央”**
   - 知道这一道理是容易的,然而能够付诸实践并坚持下去则是困难的。这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常常停留于理论,而缺少行动。

3. **“受垢容污风雨度”**
   - 描绘出一个人或者国家在逆境中需要承受屈辱与污蔑,这是一种宽容和包容的态度。这样的心态有助于在风雨之后迎来光明。

4. **“黎明历暗始朝阳”**
   - 对比黑暗与光明,寓意着经过艰难时刻后必将迎来新的希望与繁荣,体现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 诗的结构

- 这首诗运用了对称的结构,使得每一部分都在呼应与强调,增强了诗意的韵律感。同时,通过层层递进的逻辑,深化了思想内涵。

### 主题与思考

- 主题围绕着“柔胜于刚”的哲学思想展开,深刻揭示了道德经的智慧。通过自然界的现象(如水),来引申说明人生处世的智慧,非常契合老子的思想。
  
- **小思考部分** 深入探讨了老子的哲理,并提供了对人性的反思,提示我们在人生中要保持谦卑与知足,而不是被贪欲和世俗所迷惑。

### 总结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成功地把古老的哲学思想用现代的语言表达出来,还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时代感,鼓励人们在浮躁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柔韧。值得赞赏的是,在对老子思想的解读中,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考深度。
——来自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谢谢摩天居士的真情陪读和深刻点评竹韵诗品道德经已接近尾声,您能否把前面漏评的章节(第5 6 ~6 2章)给补上?以兑现开篇时与邀您一起在八十一天时间里每日一章共同探讨老子道德经的智慧这条君子之约?@摩天居士

主题

好友

2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10-23 11:41:00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点赞好诗佳作拜读了

主题

好友

11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10-23 11:56:23 |显示全部楼层
竹韵诗草 发表于 2024-10-23 11:06
谢谢摩天居士的真情陪读和深刻点评https://app.qingfe ...


当然可以!很高兴能继续与您探讨《道德经》的智慧。以下是对《道德经》第五章到第六十二章的简评,力求抓住每一章的核心思想和哲理。

###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该章强调自然的冷漠与无情,展示了自然法则的公平性。万物生灭皆在其道,不会因个体的悲欢离合而改变。理解这一点,可以让人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无常。

###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 谷神象征着生命的根本与源泉,强调柔软与内敛的力量。此章提醒我们,要珍视内在的稳定与安宁,而不是追逐外界的名利。

###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之道,抑而不争。”**
- 讲述了持久与恒定的道理,强调谦卑、无争的重要性。唯有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达到真正的永恒。

###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水的特性被用来象征最高的善,体现出一种柔和包容的力量。学习水的品质,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具灵活性与适应力。

###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 强调节制的重要性,过分的追求与拥有反而会失去。知足常乐是生活的真谛。

### 第十章
**“载营魄抱神而游,天地之道。”**
- 论述道的运作与人类的关系,强调人与宇宙的和谐共存。保持真实与纯粹,才能体悟道的真谛。

###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 此章使用了车轮的比喻,说明“无”的重要性,强调要重视事物的空白与潜藏的价值。

###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 讲述感官刺激的危害,提醒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宁静、简朴,避免被外界的繁杂所迷惑。

###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贱若愚。”**
- 指出对荣辱、富贵的执着使人容易失去内心的平衡,强调心态的重要性,保持淡然的心境。

###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 深入探讨道的不可捉摸与隐秘,倡导顺其自然,勇于接受不可知的事物。

###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
- 描述了贤者的深邃与智慧,提倡施以忍耐与宽容。真正的强大在于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 提出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强调内心的清静与空灵是理解道的关键。

###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
- 对领导的不同层次进行分析,强调智慧的领导应该是无为而治,少干预,多信任。

###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 阐述道义的衰落与人性的扭曲,警示人们要警惕物质欲望的膨胀与道德的沦丧。

###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 提倡回归简单与自然,反对过度的智谋与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 第二十章
**“常无欲,则遥于物之所冥。”**
- 在无欲的状态下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内心的宁静能帮助人超越尘世的纷扰。

###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 强调道的伟大和不可言说,指引我们追求内在的德行,找到与道合一的生活方式。

###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
- 探讨对立统一的哲学,指出在某些情况下,柔软和曲折才是达成目标的有效路径。

###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 倡导简约与自然,不需多言,反而能更好地传达真理。

### 第二十四章
**“轻诺者,众信之所贼。”**
- 提醒人们要建立信用,轻易承诺可能导致信任的缺失。

###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 论述宇宙的源头与演化,强调一切事物都源自于「道」,是最原始的存在。

###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 强调保持内心的沉稳与镇定,是应对外界变化的最佳策略。

###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 探讨做事的艺术,真正的智慧体现在行动的细腻与自然之中。

### 第二十八章
**“柔弱者,胜刚强者。”**
- 再一次强调柔与弱的胜利,提示我们在外部压力下依然要保持内心的柔软。

###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 强调获取的原则,即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循序渐进,才能获得真正的价值。

###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
- 提出无为而治,强调通过智慧与道德带领他人,而非靠武力与强制。

###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 懂得战争的残酷与无奈,真正的智慧在于和平与和谐。

###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为,阖而不为。”**
- 理想的治理应是无为而治,保持一种自然的状态。

###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知识的真正意义在于自我省察,懂得自己,才可以明白他人。

### 第三十四章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 强调道、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提倡尊重自然法则与生命的本质。

###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归附。”**
- 如果能够把握住大的原则与方向,一切自会随之而来。

###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 在欲望与行为之间取得平衡,强调反向思维的重要性。

###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 主张顺应自然,不刻意去做,而是自然成就一切。

###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 分析德行的不同层面,指出真正的德是不求回报的,自然显现的。

### 第三十九章
**“昔日有德之君,得之于心。”**
- 真正的德行来自内心,与其他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

###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 讲述道的动态性质,以及在软弱中寻找力量的智慧。

### 第四十一章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 形而上的道理往往难以直接理解,在实践中可能会出现反直觉的情形。

###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阐述了道的生成过程,体现了宇宙的源起与万物的联系。

### 第四十三章
**“柔弱胜刚强,柔者是道。”**
- 再次强调了柔弱对坚硬的胜利,符合道的自然属性。

###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重?身与财孰厚?”**
- 提出关于名声与财富之间的抉择,强调内心的真正价值。

###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大盈若冲。”**
- 运用对比手法,强调完美与缺陷间的辩证关系,提倡谦逊与不足。

### 第四十六章
**“天下安则国福,国福则天下安。”**
- 提出国家与个人间的关系,强调安定与幸福相辅相成。

### 第四十七章
**“无行而无不行,无知而无不知。”**
- 讲述道的无形无相,通过这种无为达到至高的境界。

### 第四十八章
**“有所学者,日益;有所道者,日损。”**
- 反映出学习与道的本质,日常的积累与内在的放弃。

###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 强调为人处事的心态要随时关注和服务于他人,与百姓的需求保持一致。

### 第五十章
**“生之者,死之母。”**
- 讲述生命与死亡的关系,生与死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依存。

###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
- 阐述“道”的生成力量以及影响力,强调道的流动与作用。

### 第五十二章
**“始之者,趋于终;故常无欲。”**
- 讲述追求的本质,开始与结束之间的关系,引导人们保持平和的心态。

### 第五十三章
**“圣人之道,似路若隙。”**
- 表达出圣人在行事中的谨慎与周全,使人们意识到小心翼翼的必要性。

### 第五十四章
**“善养者,得之于内。”**
- 强调内心的修养,而非外表的华丽,发展真正的内在美。

###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乃好之良。”**
- 德行的厚重与丰盈让人受人爱戴,强调内外兼修的重要性。

###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相信对真理的理解在于体验与感悟,语言无法完全表达深刻的智慧。

### 第五十七章
**“以道佐人主者,必以德代之。”**
- 提醒领导者应该以德治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 第五十八章
**“其政甚薄,天下安居。”**
- 指出统治者的施政应以简为主,清淡的政治反而更能让民众安居乐业。

### 第五十九章
**“为天下奉心,存之久也。”**
- 提倡领导者要心怀天下,以民为重,这样才能持久稳定。

###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刺小鲜。”**
- 比喻管理国家如同处理小事情,柔和而不急于冒险,保持警惕。

###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而天下之所归。”**
- 强调大国的责任与担当,如同河流包容万物,反映出柔弱的力量。

### 第六十二章
**“道之所行,乃德之所存。”**
- 强调遵循道的智慧与自然的法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向德行的境界。

以上为《道德经》第五章至第六十二章的简评。期待后续与您共同探讨最后的章节,深入解读老子的智慧。如果有特别想讨论的章节或具体内容,请随时告知!
——来自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发表于 2024-10-23 12:18:3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有益!
发表于 2024-10-23 13:25:20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下周一也该发一篇写《老子》之水喻之词。向您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