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不再奢望 新手上路

主题

好友

453

积分
浮生不再奢望 发表于 2024-8-13 14:09:45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孔子把它编辑到诗经第一篇,足见其分量,如同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把王冕的故事放在开头,都有标杆作用。《关雎》通常被认为是描写男女爱情的情歌,讲述一位贵族青年爱慕追求一位采荇菜的姑娘。也是机缘巧合,我今天花了九个多小时兴致盎然的研究《关雎》发现,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来解读这首诗,将别有一番意趣。

一、诗句中的心理学现象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水鸟鸣和啁啾,双栖在黄河的绿色沙洲上。雎鸠,它的释义是鱼鹰,像鹘鸠那样的水鸟,在古代被视为忠贞爱情的象征。心理学中的“象征主义”认为,符号和象征在人类心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雎鸠鸟这种象征意义就是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并且,这句诗中以雎鸠鸟的鸣叫声-关关-引入。在心理学中,声音可以触发特定的情感反应。雎鸠鸟的鸣叫声作为一种自然的声音,能够唤起人们内心对甜美爱情的追求,为整个故事奠定温馨浪漫的基调,增加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幸福感。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马瑞辰《通释》引《方言》中说,“秦晋之间,美心为窈,美状为窕。”窈窕贤淑的妙龄女郎,是俊俏男子的好配偶,是男孩子们心中理想的伴侣形象。在中国古代社会,女性被赋予了诸多美德,如贤良淑德、温婉贤惠等。这些美德不仅体现在外表上,更体现在内在品质上。“窈窕淑女”所代表的理想女性形象,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认知和期望。
      
这也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相似性吸引”原理,人们倾向于与自己相似的人建立关系。人们在寻找伴侣时会倾向于理想化对方,这种倾向可能源于个体内心对于完美伴侣的渴望,以及对稳定、和谐关系的追求,或许这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心里原因。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不齐的荇菜无比鲜嫩,美丽的女子在优雅的摘取,向左摘一下,向右摘一下。绿色沙洲旁荇菜采摘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动态美,也隐喻了情感关系中的变化和发展,以及爱情中的不确定性。爱情中的每一次互动,都是关系的一次深入,也可能让关系面临一次次新的考验。心理学“关系发展理论”主张,关系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包括吸引、探索、强化和维护等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心理需求,而关系中的互动有助于双方更好地了解彼此,促进关系的深化。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男子对心中爱慕的窈窕贤淑的妙龄女郎,朝思暮想,醒时梦中都想把她娶过来,日日夜夜都在思念着心中的“淑女”。这符合心理学理论中的爱之深,思之切。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在没有追求到时,更加思念,想念,日夜不停,并且在这样特别的念想中,窈窕淑女在男子心目中更加完美漂亮。“心理投射”中通常伴随着理想化的效果,个体倾向于夸大对方的优点,忽略其缺点,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这种投射不仅反映了他对爱情的渴望,也加剧了隐藏着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冲突。这也与 “心理补偿”有关,男主人公可能通过梦境实现无法实现的愿望。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是上一句表达的深化和延续,思念成疾,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夜不成眠。“情感记忆”理论认为,情感体验与记忆紧密相关。主人公对“窈窕淑女”的思念,是因为情感记忆在起作用。情感记忆能够增强个体对特定情境的记忆,使其更加生动和持久。而根据“认知评价理论”,个体对情境的认知评价会影响他们的情感体验。主人公对“窈窕淑女”的思念之苦,是因为他对情境也有负面的认知评价,认为自己无法追求到她而自卑。这种认知评价容易导致个体无法放松入睡。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不齐的鲜嫩荇菜,在船的两边供摘取,也是暗喻寻找伴侣的过程。从依恋理论的角度来看,采摘荇菜的行为反映了个体对于稳定关系的渴望,荇菜作为美好事物的象征,代表了对亲密关系的向往。荇菜在这里可以被视为某种内在欲望,采摘荇菜的行为则象征个体对于内心深处欲望的满足。在爱情的发展过程中,个体会将对方的特点同化进自己的认知体系中,荇菜的采摘也可以视为对理想伴侣特征的认知同化过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对这窈窕贤淑的妙龄女郎,弹琴鼓瑟让她笑逐颜开。男主人公最终找到了表达爱意的方式,用琴瑟之音来表达自己的深情。在儒家文化中,音乐不仅是艺术形式,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工具。通过音乐来传递情感,既符合古代礼乐制度的要求,也体现了对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琴瑟友之”的做法强调了情感交流的重要性。心理学中的“爱情语言理论”指出,人们是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爱意,包括言语肯定、身体接触、礼物赠送、服务行为和共同度过美好时光。本诗中主人公通过音乐表达爱意,属于“礼物赠送”和“服务行为”。“爱情风格理论”主张,不同的爱情表达方式反映了个体的爱情风格,创造性的方式来表达爱意可以增加情感的深度和强度。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参差不齐的鲜嫩荇菜,在船的两边供挑选和采摘。“参差荇菜”象征爱情中的活力与多样性,“左右芼之”隐喻着爱情中主动追求与珍惜对方的态度。认知匹配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价值观、兴趣爱好相匹配的人作为伴侣。“左右芼之”的行为体现了追求者对被追求者特质的认可与赞赏,这种认知上的匹配有助于增进彼此间的吸引力,可以增加个体在一段关系中的情感投入,进而提高这段关系的稳定性与满意度。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面对窈窕贤淑的妙龄女郎,男主人公鸣钟击鼓叫她娱乐欢快,和琴瑟友之所代表含义相似,但更盛大,会进一步增强彼此间的情感纽带,也将全诗的氛围感推向了高潮。
        
二、全诗的心理学现象

本诗整体的心理学现象,与西厢记有较好的可比性。全诗除去比兴写法和情景描写,主要内容有三:
      
一是在河之洲,遇见了一位窈窕淑女,是君子好逑。这相当于西厢记里的惊艳一折。诗中对女性的外貌描写只有窈窕二字,给人的想象空间虽大,但想象起来却不易。此处可参考西厢记惊艳一折,男主人公在普救寺初遇女主人公,即“魂灵儿飞上半天”,还有“临去秋波那一转”。心理学有第一印象说法,诗中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第一印象就是一见倾心。
      
二是寤寐求之,却求之不得,因此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既是完美称心的第一印象的后续效果。诗中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思念,就是《西厢记》第三本的“相思”。从人类心理看,青年男女恋爱,没有苦苦的相思不是真爱,爱到极致是心痛,这是爱情和恋情发展的一个心理现象。
      
三是面对窈窕淑女,男主人公想到了委婉的表达爱意的方法,即琴瑟友之,引起女子心上共鸣。这与《西厢记》第二本第五折“琴心”相似,男主人公以琴传情,“别恨离愁,变成一弄”,在琴音中,男女主人公感情互相通融,在本诗中是琴瑟友之,至少那位淑女听了男青年的琴声,是满意的,是高兴的。人类在心理上都有知音懂我的需求。
      
最后钟鼓乐之,想象一下,便趣味无穷。有人说,这首诗写的是追求爱情未成。我则认为追求爱情是成功的,举行了盛大婚礼,才会有钟鼓齐鸣的隆重场面。因为那个时候,自由恋爱是风气,只要彼此心有所属,就会终成眷属,不想现在简单的美好的爱情被附加了太多。换个角度说,就算是诗中男主人公追求爱情未成,但却在梦中实现了夙愿,在梦里举行了钟鼓齐鸣的盛大婚礼。《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惊梦”,写男主人公在梦中与女主人公相遇。梦是人的愿望的天成,是在潜意识的王国里实现被压抑的愿望,表现了更深层的思想感情。
      
三、诗中的爱情观
      
观是观点,爱情观就是对爱情的认知,看法和观点。诗经中关于爱情的诗篇有很多,也表达了不同的爱情观。比如,《郑风.褰裳》“子不思我,岂无他人”表达的是女子渴望男子向自己求爱的直率火辣的爱情观;《卫风.氓》“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达了女子婚姻遭到背叛后及时止损当断则断的爱情观。《关雎》表达的则是真诚大胆的爱情观。
      
诗中男主人公对女子一见倾心,爱慕之情热烈而坦诚。尽管“求之不得”,爱的寝食难安,依然理性的控制着自己的情感,希望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品德来赢得女子芳心。
      
一是敢于追求爱情。诗中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动作”展现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变化。这些“动作”不仅仅是行为上的表达,更是情感状态的象征。例如,“关关雎鸠”,这里通过“关关”的声音象征着主人公内心的渴望与不安,也暗示着男主人公敢于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则通过“逑”这一动词,暗示了追求的过程不仅仅是行为上的接近,更是心灵层敏的契合。再比如,“寤寐求之”白天主动去接近女子,晚上睡觉梦里也在追求;“辗转反侧”就比较有趣多了,介于睡与不睡之间,是求之不得之后,该睡觉的时候睡不着,满脑子都是关于女主人公理想化的形象,身心都在动。
      
二是追求目的明确。男主人公从一开始就具有明确的婚姻目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则通过“逑”这一动词,暗示了追求的过程不仅仅是行为上的接近,更是心灵层面的契合。从“君子好逑”开始,最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钟鼓乐之”),这种明确指向婚姻的爱情观体现了负责任的态度,更为社会所赞同。相较于青年男女之间短暂的邂逅或一时的激情,《关雎》中的爱情观更加强调长久和谐的婚姻生活。  
      
三是追求精神层面的契合,男女双方分别是君子与淑女,他们的爱情与美德紧密相连。在《关雎》中,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并未涉及任何形式的直接身体接触,淑女亦保持着被动的态度。这种克制的爱情方式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恋爱行为的约束,体现了对平和而有分寸的爱情的追求。这种恋爱方式强调的是精神层面的契合而非生理欲望的满足。
      
四是公平的情感投资。从依恋理论的角度看,《关雎》中的人物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心理依恋。他们之间的相互支持和互动揭示了健康关系中平等互惠的重要性。这种框架下,爱情被视为一种基于公平交换的情感投资,体现了个体对于自主性、胜任感和归属感的需求。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追求,正是这种需求驱动下的积极行为。
      
五是注重美德与和谐。“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不仅象征着物质生活的富足,更体现了古人对婚姻中精神层面和谐的追求。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选择伴侣时不仅要考虑物质条件,更要注重内在品质以及情感的共鸣。根据经济学理性选择理论分析,个体倾向于选择能够提供最大利益(包括情感支持和物质财富等)的伴侣。这种观点将爱情视为一种理性的决策过程。选择一个伴侣意味着放弃了与其他潜在伴侣的可能性,这种机会成本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社会都是存在的。在这一理论框架下,爱情被视为一种基于机会成本考量的投资。
      
它提示我们在恋爱关系中考虑长远利益的重要性。虽然短期内的情感冲动可能会促使我们做出某些决定,但从长远来看,选择一个能够在精神层面上与我们产生共鸣、并且愿意与我们一起面对生活挑战的伴侣,才是更加明智的选择。
      
综上,尽管时空背景已经发生变化,但《关雎》所表达的爱情观和后人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始终未变。在现代社会,恋爱关系的建立和发展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环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个人意识的觉醒,人们对恋爱关系有了更多的期待与要求,这种恋爱关系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文化背景、社会地位和个人价值观等。了解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以及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这种认识有助于我们在选择伴侣时勇敢追求爱情而不失慎重,珍惜稳定婚姻而不迷失自我。我们应该努力建立基于深层次心理依恋、内在品质认同以及平等互惠原则的爱情关系,从而实现更加稳定的个人幸福。




上一篇:入选小学课本的60首经典唐诗,每一首都有一个千古名句,收藏了慢慢背
下一篇:诗词丨人随春好花烂漫,春与人宜自安然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观自在/可大 2024-8-13 17:05 +1
梨花微雨 2024-8-13 15:17 +1
+1
43272°C
沙发哦 ^ ^ 马上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