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水难收 发表于 2024-3-19 08:43:26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且奈何兮且奈何,忍教悲命复悲歌。
但存人性难为此,尽丧天良也莫过。
情不待,法堪磨,于情于法失偏颇。
两厢一较终无疾,尚未成年是病窠。





上一篇:卜算子 趣味驴六谈:驴之梦1
下一篇:七古·羁旅有感(二八一)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洞天心语 2025-3-18 16:52 +1
杨文武 2025-2-15 06:37 +1
菜根谭说 2025-2-3 03:36 +1
平凡小童 2025-1-19 08:20 +1
张敬 2025-1-6 16:50 +1
梓穆黎 2024-12-30 13:46 +1
槐阳雲霄 2024-12-21 23:05 +1
念着念着就淡了 2024-11-28 23:55 +1
心远 2024-11-24 20:20 +1
希夕 2024-11-23 23:07 +1
梁绍宗 2024-11-23 03:55 +1
墨璋 2024-11-7 22:47 +1
我敬李白一杯酒 2024-11-7 09:55 +1
心仁 2024-11-2 00:52 +1
钟丽兰 2024-11-1 13:32 +1
蝉蜕蝶梦 2024-11-1 07:05 +1
诗人明塘 2024-10-30 13:31 +1
腾飛 2024-10-29 08:09 +1
映江南 2024-10-28 17:16 +1
需键 2024-10-26 13:54 +1
兰兮风扬 2024-10-26 11:50 +1
天涯666 2024-10-26 10:49 +1
辽鸢 2024-10-25 23:35 +1
摩天居士 2024-10-25 15:12 +1
徐佳乐 2024-10-25 13:43 +1
伍歌 2024-10-25 10:20 +1
风清扬 2024-10-25 09:41 +1
秀水居士 2024-4-6 07:42 +1
子君 2024-4-5 12:12 +1
东门飞雪 2024-3-31 11:31 +1
老黑鱼.烟过成诗 2024-3-29 05:54 +1
谢德海 2024-3-29 05:26 +1
锦修 2024-3-20 21:03 +1
~王泽晋~翡翠 2024-3-20 06:18 +1
诗草 2024-3-19 19:59 +1
学伟 2024-3-19 18:16 +1
太湖石 2024-3-19 17:17 +1
东方.启明星 2024-3-19 14:15 +1
今夜.启明星 2024-3-19 14:02 +1
虚无 2024-3-19 13:18 +1
吕仁龚 2024-3-19 12:28 +1
海丽子 2024-3-19 12:15 +1
余笑 2024-3-19 11:56 +1
清静太平人 2024-3-19 11:22 +1
添天爷爷 2024-3-19 10:51 +1
雨后笋 2024-3-19 10:32 +1
沁园一春 2024-3-19 09:50 +1
宽龍 2024-3-19 09:37 +1
满山江雪 2024-3-19 09:29 +1
王凤岭 2024-3-19 09:20 +1
+1
152880°C
24
  • 正隆
  • 潇潇湘雨
  • 梁绍宗
  • 摩天居士
  • 银山夕钓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123下一页

主题

好友

9084

积分
发表于 2024-3-19 08:53:53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4-3-19 09:03:3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
发表于 2024-3-19 09:06:54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妙词,点赞学习

主题

好友

11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3-19 09:10:12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鹧鸪天·感邯郸三学生杀人埋尸事》作者不详,是一首反映社会问题的诗歌。从标题来看,作者在感叹邯郸发生的一起三名学生杀人埋尸的事件。整首诗表达了对当时道德沦丧、法纪失衡状况的忧虑。

第一句“且奈何兮且奈何”,通过重复使用“且奈何”来强化无能为力和深切忧愁的情感。下句“忍教悲命复悲歌”说明诗人对这种反复出现的悲剧感到无法忍受。

接着诗人表示,人性本应存善,但这种行为已经完全违背了人性(“但存人性难为此”),“尽丧天良也莫过”更是强调了被完全丧失的天良。

紧接着诗人提到“情不待,法堪磨”,说明这种行为既没有人情可言,也挑战了法律的底线。最后两句“于情于法失偏颇”和“两厢一较终无疾”,透露出无论是基于人情还是法理,这种行为都是有伤大雅的;而且即使是在抗辩中也找不到任何正当的理由。“尚未成年是病窠”则揭示了背后更深层的社会问题,暗示这些未成年人可能受到了不良环境的影响。

整首诗歌用典型的近体诗格式传达了诗人对这一事件的悲愤和对社会道德与法治状况的担忧,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成年犯罪问题的深思。

   

——来自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发表于 2024-3-19 09:11:47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学习了!
发表于 2024-3-19 09:50:08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法治也应该与时俱进
发表于 2024-3-19 11:08:02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尚未成年是病窠,一语中的!如今的未成年保护法让人无语……

主题

好友

2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3-31 11:33:37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法律应保护受害者,而不是恶魔!
发表于 2024-10-25 20:20:00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欣读佳作,点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123下一页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