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再话农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22 13:37:40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4-11-23 00:11:18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话农民》这首诗字里行间满是对农民兄弟的敬意,对他们的生存状态有着深刻洞察。

诗的开篇,“在贫瘠的土地里翻了又翻,把一辈子的光阴,都用来播种期望”,生动地展现出农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土地上辛勤耕耘的情景,他们将自己一生的时光毫无保留完完全全奉献给了那片土地,只为能收获所期望的美好,简单的语句却极具画面感,让读者瞬间能感受到农民劳作的辛苦以及对未来丰收的憧憬。

“锄头闪着银光,在千万次与泥土的较量中,被磨砺成一弯新月”,此处运用巧妙的比喻,将被岁月和劳作磨砺后的锄头比作新月,形象地体现出农具承载的岁月痕迹以及背后农民付出的漫长辛劳,而“那犁,卑微地弯着腰,把头叩向地心,祈求每一粒种子都可以发芽”,赋予犁以人的姿态,“卑微”“叩向地心”“祈求”等词更是把农民对待土地、对待播种的那份虔诚刻画得入木三分,仿佛土地就是他们的信仰所在。

“瘦骨嶙峋的大山啊,默默哀伤,它用什么来回报这份虔诚”,诗人借大山的视角,侧面烘托出农民付出与收获或许并不对等的无奈,稀稀疏疏的禾苗“瑟瑟发抖”,不是怕镰刀,而是怕谷仓的空旷,细腻地表现出即便收获可能不佳,农民内心对丰收的渴望以及担忧,道出了他们生活的不易与对劳动成果的珍视。

“看到最远的地方,是山外的那一座山,没有霓虹闪烁和摇曳的探戈,树稍的杜鹃和草丛的蟋蟀,才是最美妙的乐章”,通过对比山外繁华与山里的质朴,凸显出农民简单纯粹的生活追求,他们守着土地,以自然的声音为最美妙之音,知足又安然,进一步深化了农民的形象特点。

结尾处,“与泥土一辈子的爱恨情仇如何了结,直到他们的身体相融也没有答案”,将农民与土地那种难以割舍、复杂又深厚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泪水和汗水化作万家炊烟,最后,把攥出血的种子,传给了儿孙”,既体现出农民一生的付出都融入到了生活的点滴中,又展现了农民身份、使命在家族里传承的那种延续感,“儿子踏着父亲的足迹,脊背镌刻上一个伟大的名词——‘农民’”,更是强调了农民这个身份所蕴含的重量以及代代传承的坚韧,“不允许申辩,因为脐带还深埋在那片贫瘠的地里”,这句极具感染力,象征着农民与土地间血脉相连、无法分割的紧密联系,也让读者深深感受到农民群体对土地的坚守和依赖。

整首诗语言质朴却饱含深情,以诸多巧妙的修辞、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视角,塑造出了立体的农民形象,让我们对农民群体的辛勤、虔诚、坚守以及他们与土地间深厚的羁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引发人们对于天下中国的衣食父母深深的敬意。
发表于 2024-11-23 10:58:40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黄新 发表于 2024-11-23 00:11
《再话农民》这首诗字里行间满是对农民兄弟的敬意,对他们的生存状态有着深刻洞察。

诗的开篇,“在贫瘠的土地里翻了又翻,把一辈子的光阴,都用来播种期望”,生动地展现出农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土地上辛勤耕耘的情景,他们将自己一生的时光毫无保留完完全全奉献给了那片土地,只为能收获所期望的美好,简单的语句却极具画面感,让读者瞬间能感受到农民劳作的辛苦以及对未来丰收的憧憬。

“锄头闪着银光,在千万次与泥土的较量中,被磨砺成一弯新月”,此处运用巧妙的比喻,将被岁月和劳作磨砺后的锄头比作新月,形象地体现出农具承载的岁月痕迹以及背后农民付出的漫长辛劳,而“那犁,卑微地弯着腰,把头叩向地心,祈求每一粒种子都可以发芽”,赋予犁以人的姿态,“卑微”“叩向地心”“祈求”等词更是把农民对待土地、对待播种的那份虔诚刻画得入木三分,仿佛土地就是他们的信仰所在。

“瘦骨嶙峋的大山啊,默默哀伤,它用什么来回报这份虔诚”,诗人借大山的视角,侧面烘托出农民付出与收获或许并不对等的无奈,稀稀疏疏的禾苗“瑟瑟发抖”,不是怕镰刀,而是怕谷仓的空旷,细腻地表现出即便收获可能不佳,农民内心对丰收的渴望以及担忧,道出了他们生活的不易与对劳动成果的珍视。

“看到最远的地方,是山外的那一座山,没有霓虹闪烁和摇曳的探戈,树稍的杜鹃和草丛的蟋蟀,才是最美妙的乐章”,通过对比山外繁华与山里的质朴,凸显出农民简单纯粹的生活追求,他们守着土地,以自然的声音为最美妙之音,知足又安然,进一步深化了农民的形象特点。

结尾处,“与泥土一辈子的爱恨情仇如何了结,直到他们的身体相融也没有答案”,将农民与土地那种难以割舍、复杂又深厚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泪水和汗水化作万家炊烟,最后,把攥出血的种子,传给了儿孙”,既体现出农民一生的付出都融入到了生活的点滴中,又展现了农民身份、使命在家族里传承的那种延续感,“儿子踏着父亲的足迹,脊背镌刻上一个伟大的名词——‘农民’”,更是强调了农民这个身份所蕴含的重量以及代代传承的坚韧,“不允许申辩,因为脐带还深埋在那片贫瘠的地里”,这句极具感染力,象征着农民与土地间血脉相连、无法分割的紧密联系,也让读者深深感受到农民群体对土地的坚守和依赖。

整首诗语言质朴却饱含深情,以诸多巧妙的修辞、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视角,塑造出了立体的农民形象,让我们对农民群体的辛勤、虔诚、坚守以及他们与土地间深厚的羁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引发人们对于天下中国的衣食父母深深的敬意。

谢谢老师细致入微的点评,点评中对诗歌的理解非常透彻,对作者的中心思想和情感剖析得很到位,从而体现了老师非常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鉴赏能力!谢谢老师!
发表于 2024-11-24 17:58:14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公子若水 发表于 2024-11-23 10:58
谢谢老师细致入微的点评,点评中对诗歌的理解非常透彻,对作者的中心思想和情感剖析得很到位,从而体现了老师非常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鉴赏能力!谢谢老师!

我是农民,对于抒写三农的作品有天生的好感,老师的诗歌读罢感触良多,不畏浅薄,斗胆班门弄斧了。初次尝试鉴赏类文体的写作,还望老师提出宝贵意见,以利改进完善。在此问好先生!
发表于 2025-1-9 21:27:16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好诗当赞学习。
发表于 2025-1-11 23:03:49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12345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