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
举报
40
105
372
庚辰小豸 发表于 2016-02-19 00:11 阁下的想法很有道理,小女想到了鲁迅先生,由于正处于文言白话交集时期,所以今天看来文章有些不和语法,读起来也有点别扭,但却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很大的警醒和激进作用,虽然鲁迅先生写的不是诗歌,但这应该便是阁下所说的“讴歌生活,鞭打黑暗”。 但依小女愚见,诗歌分为公众文学和私人文学,阁下说的另一条“抒发情感”,某些时候可能就属于私人文学了,这时候所作的作品,内容也许比较隐晦,不一定为他人所懂,但若流传出去,也许会因为文笔构思出众而脍炙人口,比如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曹寅的“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也说明这个道理。 阁下说“文学功底,文字素养等基础,并不是诗歌一定要直接展现的,他只是诗歌的一个侧面”,恕小女愚钝不敢苟同。百度百科上对诗歌的定义是“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诗,归根到底,是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在此形式上进行感情的渲染,使之达到阁下所说的效果。生活中人们赞扬语句优美,不是也常说“这是如诗的语言”。阁下所说的“讴歌生活,鞭打黑暗,抒发感情”自然是绝对必不可少的,可若是把诗的语言艺术性彻底摒弃了,也许还是文学,却不能再称之为诗了,这绝不只是诗歌的一个侧面,而是它的基准。 至于《断章》,小女确实也认为构思精妙,意蕴无穷,语言明白如话,这也和它广为流传有直接关系,毕竟大众的文学水平和鉴赏能力有限,用大白话说,大部分人都看不懂的作品,就算再出彩,又怎么可能“脍炙人口”。不过,大部分人都看不懂的作品,就一定是作者故作玄奥吗?也许并不是。 作品是否通俗易懂和读者也是有一定关系的,我们现在看古体诗词,有时会感觉有一点隔阂,其实这不仅和措辞有关,更因为其中参杂了大量用典,引用、化用前人诗句,这些对小女这类才疏学浅之人需要费力剖析钻研的字句,对古今的一些文人墨客来说,却是脱口而出的日常用语。作者完全没有掉书袋子的想法,但若却因为小女之类不才之人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所限,被扣上了故作玄奥的帽子,不是太冤了吗。 白居易陶潜的“老妪能解、明白如画”,是一种素颜朝天的美,温飞卿的“粉雕玉琢、富丽堂皇”是一种富艳精工的美。前者是天生丽质的天赋,后者也需要天生的姿色,但更考验施粉黛者的技术。这便是在下说的文学积淀。 其实小女诸位才子精英一样稍偏爱前者,作为个人审美趣味的选择这当然无可厚非。可若是以工笔画作为唯一标准去衡量批判所有作品甚至包括写意画,恐怕就多少有些不太厚道了。 阁下感慨“诗歌应该摒弃世俗的浮躁,华而不实,功利的色彩,真正回归到其本来面目,而不是文人炫技的工具”,这一点小女是很认同的,只是,小女愚钝并不认为不能让所有人读懂的作品就是“世俗的浮躁,华而不实、功利的色彩”,就是“文人的炫技”。“素颜朝天不掩国色天香”,但有时适当的略施粉黛岂不更添姿色三分?不过这三分姿色便只留给有水平和能力欣赏的人一饱眼福了。
8814
162
9455
2754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微信扫一扫关注本站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