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8-24 11:33:45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谢谢关注和指点!
我是这么看的,题目里标明了五丈原,下面内容自然就是说是指诸葛亮。
查了查资料:
羽扇纶巾,古代成语,中性词。羽扇:用鸟羽制成的扇子; 纶巾:古代用青丝带做的头巾,又名诸葛巾,为古人扎头的常用装饰。拿着羽毛扇子,戴着青丝绶的头巾。形容态度从容。出自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太平御览》卷七○二引晋裴启《语林》:"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挥三军。"后因以"羽扇纶巾"谓大将指挥若定潇洒从容。
“羽扇纶巾”指诸葛亮或者周瑜的问题,近年来学术界争论较大。有论者认为:“‘羽扇纶巾’并不是诸葛亮专用的,这里当然也就不一定要讲成是诸葛亮。从‘遥想公瑾当年’到‘樯橹灰飞烟灭’,一气呵成,只写了一个人,就是周瑜,写他风雅闲散,谈笑自若,运筹于帷幄之中,很容易地就挫败了敌人。”此说值得商榷。
诚然不错,“羽扇纶巾”作为一种着装习俗,确实兴起于东汉,最初“并不是诸葛亮专用的”。但经诸葛亮穿戴之后,就逐渐演变成诸葛亮所专有了,成为后世儒将、名士隐逸仿效的对象。
关于诸葛亮手拿羽扇的形象,《三国志》中并没有,最早是晋代裴启在《语林》中所说:“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
《世说新语补》中也说到了:诸葛武侯与司马宣王治军渭滨,克日交战,宣王戎服莅事,使人视武侯,独乘素舆,葛巾、毛扇,指麾三军,随其进止。宣王叹曰:“诸葛君可谓名士矣!”
人们对诸葛亮的印象都是如此,不着戎服甲胄,而只羽扇、纶巾。蜀地人因为爱戴兼怀念诸葛亮,也渐渐形成戴葛巾的习惯。后来唐玄宗逃到四川的时候,见到当地人戴“孝斤”还很奇怪,一问之下才知原委。
正史上的周瑜,也是名将儒将,不仅擅长水战,更懂音律,故而有“曲有误,周郎顾”的说法。既然羽扇纶巾是汉末魏晋时,儒将的标配,故而不论是指代诸葛亮,还是周瑜,都可以。
说到底,“羽扇纶巾”只是儒将的打扮,并非诸葛亮或者周瑜的专利。
用“诸葛”的话,太直白,“诸葛痕”,指什么?这样“痕”字就成了凑韵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