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天命
  • 诗歌鉴赏 | 他是唐朝二流诗人,却写出一流作品,还入选《唐诗三百首》
  • 楼主: 钓尚客 |查看: 10444|回复: 1
钓尚客 发表于 昨天 23:56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来源 遇上诗词库

唐朝诗人辈出,但真正算的上一流诗人的也不过就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这些人。他们的很多作品或浪漫神奇,或通俗易懂,或发人深省,或情真意切,至今传唱不衰。
然而并不是说一流诗人的所有作品都是经典,同样的有些二流诗人却能写出一流作品。
就像中唐诗人李益,比起李白这些大诗人,他最多算二流。然和他却写出不少准一流的作品,例如“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他最擅长的应该是边塞诗,《夜上受降城闻笛》便是他的代表作,还入选中学教科书。全诗如下: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最早对李益的印象,便是:负心汉。
他是唐传奇《霍小玉传》的男主人公。霍小玉本是霍王府的庶女,霍王去世后,为兄弟姐妹所不容,被赶出霍王府,沦为艺伎。后来她与书生李益相爱,两人海誓山盟,花前月下。霍小玉知道自己的身份配不上李益,她不求长相厮守,曾与李益定了八年之期,八年后李益可另娶他人,而她青灯古佛,了此残生。
可是李益返家后,迫于母命,马上娶了表妹卢氏。
霍小玉日日思君不见君,很快便病倒了。她曾委托很多亲友寻找李益,她只求一个解释。可是李益却一直避而不见。直到霍小玉临终,李益受人诓骗,才见了霍小玉。
当时的霍小玉见到情郎又悔又恨,道“李君李君,今当永诀!我死之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
说来也怪,后来李益娶了三次妻子,也有许多姬妾,却因他经常疑神疑鬼,猜忌妻妾,弄得家宅不宁,正应了霍小玉临终所言。
《唐传奇》虽然是小说,但也不全是杜撰的,就像《莺莺传》,便是根据元稹自己和崔双文的爱情故事所写的。
根据《旧唐书》记载,李益生性多疑,他对自己的妻子十分不放心,出门都要将妻子绑起来,甚至是脱光了用浴盆盖起来,这和《霍小玉传》的李益很相似。
所以很多人都认为他就是《霍小玉传》中的负心汉。
虽然李益是个渣男,但他的才华却是毋庸置疑的。
这首《夜上受降城闻笛》融情于景,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描写的淋漓极致。
诗歌开头两句描写了边塞的月夜美景。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耸立在蜿蜒的沙丘上,登上烽火台,一样望去,便是茫茫的沙漠,在月光的照射下,犹如积雪的荒原。皎洁的月色,就像深秋的寒霜,幽冷凄清,令人不寒而栗。回乐峰和受降城都在宁夏的灵州一代,诗歌开头短短十几字便营造了一种寂冷惨淡的环境,奠定了全文凄凉的感情基调。虽然这两句是写景,但这景却是最易勾起思乡之情,就像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游子望月思乡自古便是如此。
接下来的两句便是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的夜里,风儿送来了呜呜咽咽的芦笛声。本就难以入眠的将士们,听到这凄凉的笛声,一个个都披衣而起,望着如霜的明月,他们的思绪早已飘向了远方。
就像李白所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即使笛子吹的不是折柳曲,也能轻易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这首诗前两句写景,第三句写声,有声有色,游子的思乡之情就在这层层的铺垫之中自然而生。尤其最后一句,将画面定格在了“望乡”,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静夜思》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直接点名思乡,而李益这首诗却另辟蹊径,最后的画面还是“望”,征人“望乡”想的是什么,只能留给读者自己去猜想了。
根据《唐诗纪事》所载,李益这首诗在当时便深受欢迎,曾多次被谱曲入画,算的上是一流作品了。
后来,清朝的蘅塘退士还将其编入《唐诗三百首》,其影响成就可见一斑。不知你觉得李益这首诗能不能算一流作品呢。




上一篇:八位诗人,八首绝命诗:人生悲喜,终归一梦
下一篇:范仲淹最经典的5首宋词,长烟落日,碧云黄叶,每一首都是名作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郑生勇 9 小时前 +1
东方.启明星 10 小时前 +1
木貞ma 14 小时前 +1
+1
10445°C
1
  • 摩天居士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发表于 昨天 23:58 |显示全部楼层
《夜上受降城闻笛》确是唐代边塞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这首诗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边塞特有的苍凉意境,又借芦笛之声将戍边将士的乡愁推至高潮,展现了李益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造诣。

诗中“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二句,通过“沙似雪”与“月如霜”的意象叠加,构建出一个冷寂清寒的边塞月夜。这种视觉上的寒凉感,恰如其分地烘托出征人内心的孤寂。而“不知何处吹芦管”的转折尤为精妙——不知来自何方的芦笛声,打破了夜的寂静,也击穿了将士们故作坚强的心防。最终“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收束,将个体的情感体验升华为群体的共同心境,留下无尽的余韵。

值得一提的是,与李白《静夜思》直抒胸臆的思乡不同,李益此诗将情感隐藏在“望”的动作中。征人望乡时具体思量什么,诗人留白不说,这种克制反而让诗歌具有更强的感染力。正如王昌龄《从军行》中“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的苍茫,李益此诗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化境。

尽管李益的个人品行历来受人非议,但就这首诗而言,其对边塞生活的深刻体察、对征人心理的精准把握,以及营造意境的卓越能力,都使其无愧于“一流作品”的评价。诗歌艺术的评判,终究要回归文本本身。这首被历代选家青睐的佳作,正是以其永恒的艺术魅力,在唐诗的星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来自诗国官方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