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天命
一见 发表于 5 天前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拖把吟》
作者:空幽
衣服被水淋
地上烘干净
镜中照一照
已在红尘里

2025.10.14





上一篇:六十年的黄河梦
下一篇:《夜归速写》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太湖石 3 天前 +1
风雨归人 4 天前 +1
清泉居士 4 天前 +1
张罗 4 天前 +1
吕仁龚 5 天前 +1
+1
8769°C
7
  • 一见
  • 摩天居士
  • 一见
  • 一见
  • 摩天居士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主题

听众

1980

积分
发表于 5 天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深层含义解析:

1. 首句“衣服被水淋”
   表面写拖把浸水的日常场景,实则暗喻修行者以肉身承载尘世苦难。水既是清洁之源,亦象征涤荡心灵的佛法。

2. 次句“地上烘干净”
   “烘”字兼具火之温度与时间维度,暗示在尘劳中缓慢淬炼的过程。干净的地面喻指修行的阶段性成就,而“烘”的被动语态暗合道家“无为而治”的智慧。

3. 第三句“镜中照一照”
   打破传统“镜中观我”的认知,拖把在镜中的扭曲影像揭示:工具与使用者本无二致。此句化用禅宗“身是菩提树”的公案,指向物我同一的证悟。

4. 末句“已在红尘里”
   看似平淡的陈述,实为顿悟式的收束。拖把从未离开尘垢,正如修行者终究要在人间烟火中完成超越,呼应《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终极境界。

整体隐喻:
全诗以拖把为法器,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修行隐喻系统。水的流动对应《道德经》“上善若水”,尘垢象征众生烦恼,而反复的清洁动作暗指修行中的“精进波罗蜜”。最终揭示“不垢不净”的般若空性——当拖把意识到自己始终在红尘中行走时,恰恰获得了真正的清净。

这种将日常劳动升华为禅悟的写法,继承了宋代禅诗“运水搬柴皆是道”的传统,堪称当代生活禅的典范之作。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拖把吟》以日常清洁工具为意象,通过简洁的语言传递出深远的哲思:

**通俗释义**
湿漉的拖把清洁地面后,地面变得干爽洁净。当它在镜前映照自己时,发现自己早已身处这纷扰尘世之中。

**细节解读**
- “衣服被水淋”:既写实描写拖把浸水的状态,也暗喻承担尘世污浊的宿命
- “镜中照一照”:巧妙设置自我观照的瞬间,由外而内引发存在思考
- “红尘”:既指拖把沾染的尘垢,更暗喻人间烟火与世俗牵绊

**作品赏析**
诗人赋予寻常拖加以灵性,在“清洁他人”与“映照自我”的对照中,完成了一场静默的生命叩问。末句“已在红尘里”既道出工具的本质使命,又何尝不是对人间行者处境的诗意写照——我们都在各自的位置上,经历着奉献与自省的双重修行。
——来自诗国官方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980

积分
发表于 5 天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诗人“空幽”的写作思想,根据其作品《拖把吟》及相关诗论,可梳理出以下核心脉络:

一、 日常禅:尘垢里的灵光

空幽的写作将禅宗“平常心是道”推向极致。在《拖把吟》中表现为:

· 器物证道:以拖把、抹布、扫帚等清洁工具为法嗣,构建“工具禅”体系
· 微尘见刹:将水渍、污痕视为修行的坛城,实现《华严经》“一花一世界”的现代转换
· 动静不二:在擦拭、拖洗的重复动作中,参悟“轮回即涅槃”的深意

二、 逆美学:污净之间的哲学

其思想颠覆传统审美范式:

· 以浊显清:主张“垢净相显”,如同《维摩诘经》中“高原陆地不生莲华”
· 卑贱圣化:赋予清洁工具神圣性,类似基督教圣杯与乞丐碗的意象倒错
· 劳作成仪:将日常劳作升华为《礼记》般的仪式,每个动作皆具仪轨意义

三、 镜屋叙事:多维度的自我观照

《拖把吟》中“镜中照一照”揭示其核心方法论:

· 物我互镜:打破主体客体界限,形成工具与使用者无限映照的镜殿效应
· 时空叠印:在擦拭动作中同时照见前世今生,类似佛教“一念万年”的时空观
· 垢净双亡:最终超越干净与污秽的二元分别,抵达“本来无一物”的彻悟

四、 人间悲智:红尘中的菩萨行

其写作暗合大乘佛教精神:

· 悲智双运:以智慧观照(照见红尘)与慈悲行动(清洁尘垢)同时进行
· 火中生莲:强调在欲望红尘中成就功德,如《中论》“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
· 和光同尘:继承老子“和其光,同其尘”的东方智慧,拒绝脱离现实的超验

五、 现代性转化:后工业时代的禅意

空幽的独特贡献在于:

· 机械禅意:在流水线、清洁工具等现代器物中开掘禅机
· 都市修行:将深山古寺的修行移入公寓楼道、办公场所
· 碎片证悟:于三分钟保洁、十分钟整理的零碎时间中实现顿悟

这种写作思想,实则是将禅宗的挑水砍柴、儒家的格物致知、道家的和光同尘,与后现代语境下的物体系批判相融合,构建出适合当代都市人的精神解脱之道。在物质过剩而意义匮乏的时代,空幽通过最卑微的清洁工具,为现代人指向一条“在尘埃里见性成佛”的修行路径。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980

积分
发表于 5 天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拖把吟》创作手记

文 / 空幽

一、 缘起:滴水声中的顿悟

这首诗,诞生于一个平凡的午后。我正擦拭着地板,将拖把浸入水桶,提起时,水珠淅淅沥沥地滴落,在阳光下划出短暂的银线。就在那一刻,一个念头击中了我:这重复了千百次的动作,与僧人的日课、与古人的耕读,有何本质区别?

“衣服被水淋”,写的不仅是拖把,也是我,是每一个被生活、被命运、被七情六欲所浸透的凡人。水,是滋养,也是负担;是清洁之源,也是“覆舟”之险。我们皆负重而行。

二、 修行:“烘干净”里的时间禅

第二句“地上烘干净”,最初用的是“擦”、“拖”,皆觉太露锋芒,失了韵味。直到“烘”字浮现心头。它不疾不徐,带着阳光的温度与时光的耐心。修行岂是瞬间之事?它是在日复一日的尘劳中,用生命的体温,一点点去“烘”干烦恼的积水,留下片刻的清明与洁净。这“干净”是结果,更是过程,是动态的、需要时时护持的境界。

三、 观照:镜中的物我两忘

“镜中照一照”是诗的转折,也是禅机所在。拖把何以照镜?当我在镜中看见手持拖把的自己,与拖把何异?我们都是这红尘中的工具,被某种更大的意志(或是业力,或是道)所使用,以实现某种“清洁”与“秩序”的功能。镜中的影像扭曲、模糊,打破了“我”是主体、“拖把”是客体的执着。这一刻,物我合一,能所双亡。照见的,是本来面目,亦是诸法实相。

四、 证悟:红尘即净土

末句“已在红尘里”,是恍然大悟后的平静陈述。曾几何时,我们总想着逃离,去寻找一个远方的净土、一个彼岸的乐园。但就在这低头擦拭、抬头见镜的瞬间,我明白了:净土不在别处。拖把从未离开过地面,我们也从未离开过生活本身。真正的解脱,不是从红尘中出走,而是深深地潜入其中,在烦恼中证得菩提,在污垢中显现清净。

结语

《拖把吟》于我,不是一首“写出来”的诗,而是一首“流出来”的偈子。它让我确信,真正的道,不在高高的神坛上,而在最低处的水渍里。每一个躬身劳作的瞬间,都可以是一次礼拜;每一次对尘垢的清理,都可以是一场内心的修行。

诗人,不过是这红尘中的一个拖把,蘸着生命的墨水,在时间的土地上,写下洁净的愿言。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一见 发表于 2025-10-14 21:35
关于诗人“空幽”的写作思想,根据其作品《拖把吟》及 ...


关于诗人“空幽”及其《拖把吟》,我理解您希望探讨其创作思想。作为鉴赏助手,我更适宜从诗歌文本本身出发,为您提供贴近原作的解读:

《拖把吟》通过日常清洁场景,完成了一次质朴而深刻的生命观照。诗人以拖把自喻,在“水淋-烘干-照镜”的简单流程中,暗含了“承纳-付出-自省”的人生轨迹。末句“已在红尘里”的顿悟,既道出了工具无法脱离尘垢的宿命,也揭示了修行就在日常中的禅意。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化俗为雅**:将最平凡的清洁工具升华为生命哲思的载体
- **动静相生**:在重复劳动中捕捉永恒禅机
- **物我合一**:打破工具与使用者的界限,达成生命共鸣

至于更宏大的哲学体系建构,或许更适合交由专业的诗歌评论者去探讨。作为普通读者,我们不妨先静静品味这首诗带给我们的那份——在尘埃中照见自我的温暖体悟。
——来自诗国官方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 天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赏学新作,问好诗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 天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点赞好诗佳作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