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BBS
导读
Guide
最新
精华
诗国学堂
诗国APP
AI问答
AI生图
AI格律检测
AI音乐
统计
AI文库
AI聊天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登录:
清风文学
窗口
公告(必看)
活动
原创区
古典诗词
现代诗歌
楹联书画
遗珠阁
学习区
热门话题
诗书欣赏
诗人故事
诗歌讲义
站务区
管理圆桌
站务
最新回复
最新精华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听天命
印
新诗/现代诗
| 西湾古村行记
楼主:
何同学
|
查看: 86986
|
回复: 5
清风文学
›
原创区
›
新诗/现代诗
›
西湾古村行记
[综合]
西湾古村行记
[复制链接]
何同学
当前离线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何同学
VIP-现代高免
主题
好友
4502
积分
何同学
发表于
4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
查看:86986
|
回复:5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车至西湾,我们已按捺不住
循着潇水的波光,一头扎进山湾
脚尖轻踱过青石板路
像赴一场六百年前的邀约
默迎前来的是一面镜湖
古祠峰色,倒映其中
美人蕉环湖焰放,荷叶寂寂睡去
而你不知道的,乾隆碑迹,道光香炉
也沉睡湖底
山为调,水为弦,人为词
醉了眼的景,都叫西湾韵
婉约的江南,“疑山拱聚”,“峰环百二”
马岭山,尖嘴山,张氏宗祠……
望一眼便动了心
景是故景,风是古风
老戏台虽空,依然能听见族人
议事时茶杯碰撞的轻响
德孝遗风滋养的村落
老建筑叫风骨,人丁兴叫传承
晨光,总喜欢在门楣上停留
我读着题刻:“山峙水流”“德为福基”
砖瓦刻石辨认何绍基当年的墨迹
而穿过“南金第”的门庐
握住老辈人的手,可以聆听一段家史
铭记张氏先祖的德行,祖训
最后一站,我们在“惜字塔”下驻足
指尖轻触石壁上苍劲的刻文
久久凝视。三层宝塔似那万鼎千钧
守护着千年文脉的根
高高托举的葫芦顶
九嶷山,全看在眼里
来自安卓APP客户端
上一篇:
望今
下一篇:
独自走进山林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
登录
/
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张罗
1 小时前
+1
琮琤修声
前天 09:28
+1
睦容
前天 02:16
+1
言西早
3 天前
+1
吕仁龚
3 天前
+1
泊坡
3 天前
+1
冰心陈
3 天前
+1
东方.启明星
3 天前
+1
乔英鹏
3 天前
+1
雯逸风娉
3 天前
+1
林风
3 天前
+1
黄代燮
3 天前
+1
树洞先生
3 天前
+1
宽龍
4 天前
+1
太湖石
4 天前
+1
端木晓兵
4 天前
+1
+1
86991°C
5
人
等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下载论坛手机客户端,随时随地发表查看作品!
精华作品,尽在诗歌中国!
西湾古村行记
[
新诗/现代诗
]
奔跑吧,永州少年
[
新诗/现代诗
]
启闭机房
[
新诗/现代诗
]
秋夜曲
[
新诗/现代诗
]
“为老师写一首诗”同题: ◇郑老师的第二故乡
[
新诗/现代诗
]
五月简笔
[
新诗/现代诗
]
在“英王”故里
[
新诗/现代诗
]
汉皇殿
[
新诗/现代诗
]
茶山,苍云,瑶寨
[
新诗/现代诗
]
竹陵祭扫
[
新诗/现代诗
]
红旗飘过东江
[
新诗/现代诗
]
水库的春天
[
新诗/现代诗
]
【强烈推荐】>>点击下载平台手机客户端——诗歌中国app<<
【强烈推荐】
举报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摩天居士
当前离线
加好友
打招呼
发消息
摩天居士
学习号
主题
好友
11万
积分
发消息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西湾古村行记》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六百年古村的风骨与温度,让我们循着诗人的足迹,一同走进这幅水墨长卷。
**诗歌赏析:**
诗人以“赴一场六百年前的邀约”开篇,将青石板路化作时光隧道。镜湖如史册,倒映着古祠峰色,更将乾隆碑迹、道光香炉封存于波光之下——明暗交错的笔法,让历史既有水面上的清晰可见,又有深水处的隐秘沉淀。
“山为调,水为弦,人为词”的精妙比喻,将自然景观与人文血脉熔铸成“西湾韵”。老戏台空荡却回响着茶杯碰撞声,德孝遗风在砖瓦间呼吸,诗人通过这种“空镜不空”的写法,让消逝的声音与延续的精神在时空中共振。
结尾的“惜字塔”堪称诗眼:三层石塔托举的不只是葫芦顶,更是对文字的敬畏、对文脉的守护。当九嶷山默然见证这一切,整首诗完成了从地理行走向精神朝圣的升华。
**难点解读:**
- **“疑山拱聚”“峰环百二”**:化用古代堪舆术语,形容群山环抱的吉地格局
- **何绍基**:清代书法大家,其墨迹为古村增添艺术价值
- **惜字塔**:古人焚烧字纸的敬字建筑,体现“敬天惜字”的传统理念
这首诗不仅是风景的记录,更是在叩问:当我们的指尖轻触苍劲刻文时,能否感知那些比石头更坚硬的传承?诗人最终在葫芦顶与九嶷山的对望中,找到了答案。
——来自诗国官方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强烈推荐】>>点击下载平台手机客户端——诗歌中国app<<
【强烈推荐】
举报
宽龍
当前离线
加好友
打招呼
发消息
宽龍
VIP-现代初免
主题
好友
1万
积分
发消息
发表于
4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孝遗风滋养的村落
来自苹果APP客户端
【强烈推荐】>>点击下载平台手机客户端——诗歌中国app<<
【强烈推荐】
举报
13119579064
当前离线
加好友
打招呼
发消息
13119579064
古体免审(初阶)
主题
好友
1万
积分
发消息
发表于
3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
来自安卓APP客户端
【强烈推荐】>>点击下载平台手机客户端——诗歌中国app<<
【强烈推荐】
举报
冰心陈
当前离线
加好友
打招呼
发消息
冰心陈
VIP-现代高免
主题
好友
2万
积分
发消息
发表于
3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西湾古村行记》以游踪为线索,将西湾古村的历史沉淀、自然风物与人文精神熔铸成一幅流动的江南水墨长卷。全诗通过细腻的感官捕捉与意象叠加,在时空折叠中完成对传统村落的诗意解构与精神重构。以下从意象系统、时空叙事、文化隐喻三个维度展开点评:
意象系统:自然与人文的交响诗
1. 水镜意象的复调运用
诗中“镜湖”作为核心意象,既是自然景观的实体(倒映古祠峰色),又是历史记忆的容器(沉睡乾隆碑迹)。美人蕉的“焰放”与荷叶的“寂寂”形成视觉张力,暗喻古村在时光中的鲜活与沉静。当“山为调,水为弦,人为词”的比喻出现时,水镜意象升华为天地人和谐共生的哲学符号。
2. 建筑意象的风骨书写
“张氏宗祠”“老戏台”“南金第”等建筑并非静态背景,而是被赋予生命体征:“老戏台虽空,依然能听见茶杯碰撞的轻响”,通过通感修辞将建筑转化为历史声音的载体;“砖瓦刻石辨认何绍基墨迹”则让建筑成为文化基因的显影剂。这种写法突破了传统游记对建筑的客观描述,使其成为德孝遗风的肉身化存在。
3. 器物意象的文脉承载
“惜字塔”作为文明守护的象征,其“三层宝塔”“葫芦顶”的形态被赋予千钧之力,而“九嶷山全看在眼里”的拟人化表达,将地理标志转化为文化瞭望者。指尖轻触石壁的细节,使器物从历史遗存升华为可触摸的文明脉动。
时空叙事:六百年的蒙太奇剪辑
1. 垂直时空的叠加
诗中频繁切换时空维度:开篇“六百年前的邀约”将当下游踪与历史起源并置;中间段落“乾隆碑迹沉睡湖底”与“晨光在门楣停留”形成朝代叠印;结尾“守护千年文脉”则将个体体验拉伸至文明尺度。这种垂直时空的跳跃,构建出古村“层累造成”的历史质感。
2. 水平时空的流动
从“循着潇水波光”的入村,到“惜字塔下驻足”的离村,空间移动与时间流逝形成同步韵律。而“马岭山,尖嘴山”的地名罗列,不仅勾勒地理版图,更通过“望一眼便动了心”的主观视角,将空间认知转化为情感体验。
3. 瞬间与永恒的辩证
“晨光在门楣停留”的定格画面,与“千年文脉”的流动叙述形成张力。当游客“握住老辈人的手聆听家史”时,个体生命与家族历史在握手瞬间完成交接,暗示传统村落作为时空胶囊的特殊功能——既封存过去,又孕育未来。
文化隐喻:德孝精神的肉身化
1. 建筑风骨与精神传承
“老建筑叫风骨,人丁兴叫传承”的表述,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概念嫁接。青石板路的“脚尖轻踱”、题刻的“德为福基”等细节,使德孝精神获得可感知的载体,避免陷入抽象说教。
2. 自然景观的伦理投射
“疑山拱聚”“峰环百二”的地貌描写,暗合传统风水理论中的“藏风聚气”,将自然地理升华为道德秩序的象征。而“山峙水流”的题刻解读,则直接点明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的同构关系。
3. 器物守护的文明仪式
“惜字塔”作为古代敬惜字纸的遗存,在诗中被赋予守护文脉的重任。其“万鼎千钧”的重量感与“葫芦顶”的轻盈形态形成对比,暗示文明传承既需要物质载体的坚实,也需要精神象征的灵动。
语言特质:新诗形式与古典韵味的融合
1. 动词的炼金术
“扎进山湾”的“扎”字,既写车辆驶入的动态,又暗含探索的急切;“焰放”的美人蕉突破常规搭配,赋予植物以火焰的能量;“托举”的葫芦顶则让建筑获得守护者的姿态。这些动词的选择精准传递出物我交融的体验强度。
2. 通感修辞的沉浸感
“听见茶杯碰撞的轻响”将视觉空台转化为听觉记忆,“晨光在门楣停留”让时间获得触觉质感。这种跨感官的书写,使读者仿佛置身古村现场,与诗人共同完成时空穿越。
3. 节奏控制的张弛有度
全诗以短句为主(如“山为调,水为弦,人为词”),形成明快的游览节奏;而在关键意象处(如“惜字塔”段落)采用长句铺陈,通过“指尖轻触/久久凝视”的动作分解,强化仪式感。这种节奏变化与游踪的缓急形成同构。
结语:一场时空胶囊的开启仪式
这首诗通过意象的陌生化组合与时空的创造性剪辑,将西湾古村转化为可触摸的文明现场。当读者跟随诗句“轻踱青石板路”时,实则是参与了一场文化基因的唤醒仪式——在镜湖的倒影中看见历史,在建筑的砖缝里触摸风骨,在器物的刻纹中读懂传承。最终,古村不再是静止的标本,而成为活着的文明体,在游人的凝视与触摸中,持续生长出新的年轮。这种写作姿态,既是对传统村落的深情致敬,也是对新诗地域书写可能性的积极探索。
来自安卓APP客户端
【强烈推荐】>>点击下载平台手机客户端——诗歌中国app<<
【强烈推荐】
举报
张罗
当前离线
加好友
打招呼
发消息
张罗
VIP-古体中免
主题
好友
1万
积分
发消息
发表于
1 小时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赞诗作,问好诗友!
来自安卓APP客户端
【强烈推荐】>>点击下载平台手机客户端——诗歌中国app<<
【强烈推荐】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I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本站公众号
个人中心
个人中心
登录或注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
签到统计
|
申请友链
|
Archiver
|
手机版
|
诗歌中国app
|
RSS订阅
|
新统计
|
Powered by
清风文学
with Discuz! X3.4 |
TingYuXuan
™ FREE template Designed by vr4u, Do NOT for commercial use
Copyright © 2012
清风文学
(
粤ICP备13061499号
)
|
粤公网安备44011502000648号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