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BBS
导读
Guide
最新
精华
诗国学堂
诗国APP
AI问答
AI生图
AI格律检测
AI音乐
统计
AI文库
AI聊天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登录:
清风文学
窗口
公告(必看)
活动
原创区
古典诗词
现代诗歌
楹联书画
遗珠阁
学习区
热门话题
诗书欣赏
诗人故事
诗歌讲义
站务区
管理圆桌
站务
最新回复
最新精华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古典诗词
| 【七绝十一首 红楼梦咏】
楼主:
侯连明
|
查看: 336
|
回复: 0
清风文学
›
原创区
›
古典诗词
›
【七绝十一首 红楼梦咏】
[绝句]
【七绝十一首 红楼梦咏】
[复制链接]
侯连明
当前离线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侯连明
新手上路
主题
好友
475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25 积分
侯连明
发表于
前天 07:11
显示全部楼层
|
查看:336
|
回复: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七绝十一首 红楼梦咏】
其一
【七绝 红楼梦咏】
大观园里萃文霞,
百艳飘零忆玉葩。
无法补天才子憾,
一生血泪铸风华。
(#平水韵六麻#
#平起首句押韵#)
其二
【七绝 曹公咏】
秦淮绮梦美如霞,
黄叶寒灯味苦茶。
泪祭知音经典著,
松风竹韵绕芹家。
(#平水韵六麻#
#平起首句押韵#)
注:黄叶:“黄叶村”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晚年生活密切相关。据清代文人记载和后世学者考证,曹雪芹在家族衰落后迁居北京西郊,于贫困潦倒中创作《红楼梦》。其友人敦诚诗中“不如著书黄叶村”一句,将曹雪芹的居所诗意化为“黄叶村”,成为文人笔下对其晚年栖居地的代称。尽管“黄叶村”并非正式地名,但今北京植物园内的曹雪芹纪念馆(原正白旗村39号院)被普遍认为是他晚年居住地之一。此处至今保留古槐、题壁诗等遗迹,成为红学研究的重要实证。曹雪芹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在此完成文学巨著的主体创作,直至1763或1764年病逝。因此,“黄叶村”作为曹公生命最后的创作栖息地,承载着中国文学史的特殊意义。
其三
【七绝 宝玉咏】
浊世终逢玉女真,
吾心独与绛珠亲。
情痴不羡金兰契,
木石缘深斯世春。
(#平水韵十一真#
#仄起首句押韵#)
其四
【七绝 黛玉咏】
潇湘竹梦锁清愁,
倩影徜徉泣暮秋。
风雅情怀知己少,
污朝浊世玉难留。
(#平水韵十一尤#
#平起首句押韵#)
其五
【七绝 妙玉吟】
情丝难断苦修迟,
暗恋焉能让玉知?
困守孤清花贼入,
可怜妙璧亵琼姿。
(#平水韵四支#
#平起首句押韵#)
其六
【七绝 宝钗悲】
官帽扶遥仕宦巍,
宝钗夙愿玉郎非。
洞房难掩结缡悔
遁入佛门弃美眉。
(#中华新韵五微#
#仄起首句押韵#)
注:结缡:结婚之别称。
其七
【七绝 无缘】
金玉无缘殊可悲,
宝钗白臂欠芳菲。
怡红色幻颦之有,
锦上添花妹愈绯。
(#新韵五微#
#仄起首句押韵#)
注:绯fēi:红色,鲜艳的深红色。象征美丽,形容女子面容的红润或衣物的艳丽。用“绯”形容女子时,乃赞美其美貌。“绯”有红色的含义,常用来形容桃花,而“绯闻”被称为“桃色新闻”也源于此。
“怡红色幻颦之有”:《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原文节选:
此刻忽见宝玉笑问道:"宝姐姐,我瞧瞧你的红麝串子?"可巧宝钗左腕上笼着一串,见宝玉问他,少不得褪了下来。宝钗生的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宝钗褪了串子来递与他也忘了接。
宝钗见他怔了,自己倒不好意思的,丢下串子,回身才要走,只见林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手帕子笑呢。宝钗道:"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林黛玉笑道:"何曾不是在屋里的。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唤,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薛宝钗道:"呆雁在那里呢?我也瞧一瞧。"林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一声飞了。"口里说着,将手里的帕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宝玉不防,正打在眼上,"嗳哟"了一声。
场景解析:元妃赐礼暗含"金玉姻缘"的暗示,宝玉与宝钗的礼物相同(红麝香珠、凤尾罗等),而黛玉仅得普通赏赐,埋下情感矛盾。
宝钗刻意佩戴红麝串,既是对贵妃恩典的尊重,也隐现她对"金玉"之说的微妙态度。宝钗褪红麝串时因"肌肤丰泽"而迟缓,宝玉目光从串子移至其手臂,凸显宝钗丰润之美与黛玉纤弱之憾的对比。
宝玉由对肉体的"羡慕"("恨没福得摸")到对"金玉"的联想,再因宝钗容貌的"妩媚风流"而呆怔,展现宝玉情感在世俗姻缘(金玉之缘)、自然欲望(宝钗艳质健美)、与精神知己(木石之盟)、爱欲完美(幻想"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正是恨没福得摸”——证明宝玉在内心感情上已选择黛玉!亦遗憾其体弱多病乎?)之间多层次的复杂思绪与心理纠结:家族与个人、世俗与精神、灵魂与肉体、爱情与欲望、诀择与缺憾之复杂的心理活动状态。黛玉猝然进门介入,以"呆雁"讽刺宝玉失态,用手帕甩脸打破暧昧,既显其机敏尖刻,也暗藏其爱慕、在乎、嫉妒、恨怨、醋意、自卑(无人护佑与体弱多疾)与不安。
其八
【七绝 呆雁吟】
肌肤丰泽臂酥芳,
宝玉痴痴凝幻茫。
呆雁讥声蓦然响,
帕飞遮眼妒酸长。
(#平水韵七阳#
#平起首句押韵#)
注:“蓦然”,平仄互换符合本句自救规则(锦鲤翻波)。
其九
【七绝 晴雯咏】
正直品性尚尊严,
灵巧娇姿主母嫌。
玉殒萧杀公子恨,
芙蓉诔泣叹无缘。
(#新韵八寒#
#平起首句押韵#)
其十
【七绝 湘云咏】
麒麟空对醉流霞,
逊黛惭钗眠石花。
豪饮金卮惊鹿梦,
秋江独棹泊云涯。
(#平水韵六麻#
#平起首句押韵#)
注:湘云:史湘云,有金麒麟,与宝玉之玉相契,亦是黛玉讥刺宝玉“金玉之缘”之一也。她,逊黛玉之才情妖娆,惭宝钗之腴润丰韵,自觉空对颜如玉,一生恨无缘。结局,一说她不幸成了船妓;一说她就是评点红楼梦之脂砚斋,或成为了曹公的红颜知己。她豪饮玉卮(酒盏),啖鹿烤肉(烧烤鹿肉),醉卧石径花丛,贵族豪女也。
其十一
【七绝 袭人咏】
绣幕深垂宝帐温,
柔情脉脉伺芳樽。
痴心错付梦遭讽,
金幄徒留血泪痕。
(#平水韵十三元#
#仄起首句押韵#)
附:【DS:《红楼梦组诗》赏析】
在当代旧体诗词创作领域,晓然《红楼梦咏》十一首堪称现象级作品。这组七绝以精妙的艺术重构完成了对《红楼梦》的跨时空对话,在恪守传统格律框架的同时,注入了现代人的审美视角与哲学思考。诗人以诗笔为刃,剖开红楼世界的锦绣华服,让那些沉睡在文字深处的灵魂在当代语境中重新焕发生机。 凝练的笔触,勾勒出《红楼梦》主要人物与核心意象的命运浮沉,既见诗家对文本肌理的深透体察,亦显传统格律与现代诗思的交融之妙。
一、意象炼金术:以物观史的时空折叠
组诗以"大观园文霞"开篇,"金幄血泪"收束,形成"盛景—凋零—追忆"的环形叙事。每首末句皆设悲剧性诗眼(如"玉难留""弃美眉""叹无缘"),强化红楼"千红一哭"主题。
在"黄叶寒灯味苦茶"的意象中,诗人将物质匮乏与精神富足并置。"黄叶寒灯"(曹公困顿),是知识考古与文学守望的双重隐喻。"黄叶村"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成为文化隐喻——寒灯下的苦茶氤氲着思想升华的精魂!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书写,构建起传统文人精神的现代性镜像。"松风竹韵绕芹家" 抒写曹公松风竹节不谀清,忍辱负重铸绝巅,“冷眼剖昏朝,哲思瞰青史”之大家哲人气象!"大观园里萃文霞"将园林升华为文明载体,"萃文霞"三字既点出红楼儿女才情之盛,又暗合曹雪芹"披阅十载"的创作艰辛。
宝玉"浊世逢玉女"显其精神洁癖(宗教维度);宝钗"仕宦巍"揭其世俗人格(社会维度); 妙玉"困守孤清"曝其情欲挣扎(人性维度);"秋江独棹泊云涯"以孤舟意象预言湘云"寒塘渡鹤影"结局;湘云"醉流霞"与袭人"伺芳樽"形成镜像——同是侍酒,一显名士风流,一露奴婢悲辛。
《无缘》与《呆雁吟》尤其精妙!作者用心精致,炼字功深,深刻地描绘揭示宝玉灵肉分离的挣扎:"白臂"象征肉身欲望(宝钗), "色幻"指向精神依恋(黛玉)—— 这种撕裂呼应太虚幻境"意淫"概念,体现曹雪芹对情欲的哲学思考。诗人通过"呆雁"场景的戏剧化呈现,将宝玉瞬间的感官震撼升华为存在主义式的生命体验。"白臂欠芳菲"的视觉冲击颠覆了传统评价中宝钗之完美形象,切中并揭示了古今“爱其美痣殊珍,厌其人臂嫌丰”之人性常态。诗人刻意强化宝钗"肌肤丰泽臂酥芳"艳美性感性存在,将宝玉瞬间的痴迷与幻想转化为现代性爱意识的萌芽。"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的潜台词,作者的文字功底如实描绘出人性欲望的栩栩情态,使古典爱情悲剧升华为对人性及其异化的深刻展示与反思。诗人创造性地将“色幻”“愈绯””呆雁”“妒酸”等妙语修辞转化为现代心理分析工具,使传统意象获得新的阐释维度。
"芙蓉诔泣"(晴雯之死),以祭文意象勾连"公子恨"与"无缘"的宿命。 "官帽扶遥仕宦巍"中的宝钗,既是牺牲品,也是积极参与者与构陷者,这种身份悖论折射出人物的复杂意蕴。黛玉被宝钗阴谋顶替,本质上属于“骗婚”,直接导致黛玉绝望焚诗而逝。宝玉“遁入佛门弃美眉”,既是对家族长辈与宝钗卑鄙无耻之行的决绝反抗,也是对自己被骗婚、爱情毁灭、情颦惨死、幸福被焚、人权被夺、人格被渎的终极报复、惨烈反抗与壮烈讽刺,更是怡红公子为颦儿向宝钗与父母等人伸冤、杼愤、控诉与复仇之大义之举!公子也是曹公,是真正的人间清醒,“浊玉”不浊不庸,其人格芳魄巍然屹立!其所有血泪控诉、愤怒批判、抨击思考与卓越思想,均镕铸在空前绝后的红楼梦一书中。
"污朝浊世玉难留"以"污浊"解构传统"浊世"概念,赋予黛玉悲剧之现代性。颠覆男性视角的《宝钗悲》痛陈"遁入佛门弃美眉"之悽惨,呼应当代红学对宝钗婚姻自主权的重估。"金麒麟"等器物的书写,成为人物命运的物化注脚。
二、情感拓扑学:情痴网络的几何美学
黛玉形象在组诗中获得前所未有的心理纵深。"风雅情怀知己少"表面写其孤高,实则暗含对封建价值体系的反叛。"污朝浊世玉难留"的判语,既是对其悲剧命运的总结,更是对整个时代的道德批判。诗人通过"潇湘竹梦锁清愁"的意象叠加,将黛玉的精神困境具象化为可视的审美对象。宝玉形象突破传统才子框架,展现出复杂的人性光谱。"浊世终逢玉女真"中的"浊世"二字,既指涉现实环境,也暗示世俗精神污染。 "木石缘深斯世春"与"金玉无缘殊可悲"构成爱情三角的矢量图谱,前者以"木石"象征自然本真,后者用"金玉"暗喻世俗规训,两组意象的对抗形成张力场域。妙玉"情丝难断苦修迟"的困境,实为"发乎情止乎礼"的僧俗悖论;最精妙者当属"呆雁吟",通过宝玉凝视宝钗手臂,构建出包含情欲、礼教、自省的三维情感模型,帕子甩脸的物理动作更成为打破暧昧场域的拓扑学奇点。
三、命运方程式:红颜薄命的数学隐喻
"晴雯咏"中"玉殒萧杀公子恨"的"殒"字,既是生命消逝的微分方程,亦是阶级压迫的积分结果。袭人"痴心错付梦遭讽"的悲剧,在于将"温柔和顺"误判为幸福常量,最终陷入"金幄徒留血泪痕"的极限困境。湘云"秋江独棹泊云涯"的归宿猜想,实为开放式的概率云图,船妓、脂砚斋、红颜知己三重可能性构成薛定谔的猫态,这种不确定性恰是红学魅力的量子体现。
四、诗学相对论:格律与自由的时空弯曲
平仄安排暗藏玄机:黛玉咏用"十一尤"韵部,其"愁""秋""留"三字形成情感递减的洛伦兹收缩;宝钗悲用新韵五微,通过"非""绯"的同音异构制造语义黑洞。最惊艳者当属"呆雁吟"的"蓦然"平仄互救,既守平水韵七阳部法则,又通过"锦鲤翻波"实现诗意的虫洞穿越。这种对传统格律的隧穿效应,使古典形式获得现代诗学的时空曲率。
五、红学启示录:文本考古的诗性维度
注解系统构成元批评场域:“红叶村”是对红学史的致敬,将文学想象锚定在地理真实。对"色幻"场景的解构式批注,实为文本细读的相对论效应——通过宝玉的凝视,拆解出家族使命、自然欲望、精神契约的三维时空。这种诗性注疏法,使组诗成为红楼显微镜。
晓然的组诗证明,传统诗词形式完全能够承载现代思想深度。在恪守格律规范的前提下,诗人通过对意象体系的解构重组、人物心理的多维透视、悲剧美学的现代诠释,完成了对《红楼梦》的创造性转化。这种既尊重传统又突破藩篱的创作实践,为当代旧体诗词开辟出新的发展路径——在古典形式的框架内,依然可以生长出现代性的精神根系,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古典文学的现代重生,更是中华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
来自安卓APP客户端
上一篇:
七律 老母是本厚重的书(新韵)
下一篇:
欢聚一堂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
登录
/
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太湖石
前天 22:58
+1
书香
前天 16:57
+1
观自在/可大
前天 10:59
+1
老黑鱼.烟过成诗
前天 10:14
+1
王凤岭
前天 08:31
+1
+1
336°C
沙发哦 ^ ^
马上
楼主热帖
下载论坛手机客户端,随时随地发表查看作品!
精华作品,尽在诗歌中国!
《凤凰台上忆吹箫 · 胜境春波》
[
古典诗词
]
【七绝十一首 红楼梦咏】
[
古典诗词
]
《凤凰台上忆吹箫·秋海棠叶》
[
古典诗词
]
《七律 风波亭》
[
古典诗词
]
【七律 春思】
[
古典诗词
]
【七律五首 国殇吟】
[
古典诗词
]
《行香子·春波》
[
古典诗词
]
【七律四首 无题】
[
古典诗词
]
《七律 徬徨》
[
古典诗词
]
《行香子·逐梦》
[
古典诗词
]
《七绝 崖山咏》
[
古典诗词
]
【绝句】《七绝 傅作义咏》
[
古典诗词
]
【强烈推荐】>>点击下载平台手机客户端——诗歌中国app<<
【强烈推荐】
举报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新诗/现代诗
诗书鉴赏
AI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本站公众号
个人中心
个人中心
登录或注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
签到统计
|
申请友链
|
Archiver
|
手机版
|
诗歌中国app
|
RSS订阅
|
Powered by
清风文学
with Discuz! X3.4 |
TingYuXuan
™ FREE template Designed by vr4u, Do NOT for commercial use
Copyright © 2012
清风文学
(
粤ICP备13061499号
)
|
粤公网安备44011502000648号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