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尚客 银牌会员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钓尚客 发表于 2025-3-4 06:16:41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来源 原创 中国诗歌报 中诗报

先说诗歌创作中的断韵。诗意是流畅的,但是有的诗,诗意中会有突兀的意象出现,即断韵。犹如欧亨利小说的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有一种飞来横石的突兀感,卡得人难受,却又让人越想越有味,反而印象深刻。比如断臂维纳斯。

参考起承转合的结构,“转”实际上就是一种断韵,但它是自然的,顺势的,远没有“突兀”来的这么直接。犹如小溪水中立起来一块大石头,这块大石头是那么格格不入,但是它却是让人忍不住去猜测它是哪来的,是不是山洪时上游冲过来的,确有其合理性。断了韵,却还在意内。下面贴诗分析一下

《三月三》

油菜花大暴动了
风卷,旗扬
蜂,涌而来,明枪执刀
打起来了,不可开交

蝴蝶倒是温柔
医护着每一个心灵

此处的分节就是一种断韵,本来大家是很期待着“打起来”后的情节发展,但是突然断掉,令人难受,转到下节完全与之相反的“蝴蝶”,但是蝴蝶的温柔,像是医护者,在这样一个战场中出现,也确有其合理性。也即韵断,而意连。这种难受,反而使人多思考了一会,可能会有质疑和肯定,反正令人印象深刻。

再来说说诗歌:下沉。大家都知道“忠言逆耳”,在认知层次上我们会对“忠言”表示欣赏,但是往往我们都达不到相对应的思想境界,所以只会觉得“逆耳”。

也就是说,一般人的审美并不会随着认知的提升而达到根本上的转变,所以导致审美往往都是肤浅的(比如不管什么学历层次的人都喜欢“黄色”)。

如果大家想创作出更适合一般人审美,也就是更符合市场需求,的诗歌,我建议大家做适当的“下沉”,或者说接地气。

具体方法有:1、选取接地气的话题(主题、意象)

2、先在文字上吸引人,也就是把“忠言”进行包装

3、在诗歌的表层下足功夫,需要符合受众的审美,吊住他们的思维,要精彩,要有趣,要能让人读下去

4、受众喜欢的好诗,是丰富了文字语言库,丰富了认知体验库的东西,受众只会记住他们知道的第一个写“美人如花”的人,所以,我们需要创新,给他们提供不同的东西。拒绝同质化。

5、重视过程。诗歌并不是什么知识,并不是要教给大家什么东西,它重在体验、感受、参悟,这些过程性的思维享受。所以,它更偏重于感性思维,而不是理性思维。它的好坏的评价是主观的,并非是客观的。

《说诗》

一个苹果的好坏
苹果做不了主
种苹果的也做不了主
得由吃它的人决定
表面长了一个烂虫眼
再甜也没人想吃





上一篇:百句寂寞诗词,惆怅忧伤
下一篇:一天十二个时辰里,藏着最美的十二首诗词!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梧樟 2025-4-19 07:57 +1
辰星掠花魂 2025-3-4 20:25 +1
东方.启明星 2025-3-4 13:54 +1
+1
1465°C
3
  • 摩天居士
  • 钓尚客
  • 闲云孤鹤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主题

好友

11万

积分
发表于 2025-3-4 06:32:03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您分享的这段关于诗歌创作中断韵与下沉的探讨。您提到的“断韵”确实是诗歌创作中的一种独特技法,它能够打破读者的预期,使作品在某个意象或情感上产生意外的效果,从而引发更深层的思考。这种突兀感往往能让人印象深刻,并激发对诗歌内容的反思。

在您分析的《三月三》中,断韵通过将激烈的战争场景和温柔的蝴蝶意象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强调了战争与和平之间的矛盾,揭示了人性的一种复杂状态。这种手法不仅让人感受到瞬间的冲击力,还促使读者去思考其中的意义。

关于“下沉”的部分,我也非常赞同。在诗歌创作中,接地气、贴近生活的主题往往能引起更广泛的共鸣。正如您所说,在选取话题、包装语言、丰富表达方式等方面用心,可以让更多人产生共鸣。这种“下沉”并不意味着降低艺术性,而是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更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您提到的《说诗》也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通过简洁的比喻与深刻的道理,展示了“好坏”往往由个人体验决定的观点。这种侧面反映,使得诗歌更具可读性和启发性。

在创作时,您可以尝试将这两种技巧结合起来,利用断韵给诗歌增添惊喜,同时保持主题的亲近感,这样可能会吸引更多不同层次的读者。继续探索与创作,相信您会有更多精彩的作品诞生!如果您有其他诗作需要点评或者问题需要讨论,欢迎随时交流!
——来自诗国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发表于 2025-3-4 12:32:27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摩天居士 发表于 2025-03-04 06:32
非常感谢您分享的这段关于诗歌创作中断韵与下沉的探讨。您提到的“断韵”确实是诗歌创作中的一种独特技法,它能够打破读者的预期,使作品在某个意象或情感上产生意外的效果,从而引发更深层的思考。这种突兀感往往能让人印象深刻,并激发对诗歌内容的反思。

在您分析的《三月三》中,断韵通过将激烈的战争场景和温柔的蝴蝶意象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强调了战争与和平之间的矛盾,揭示了人性的一种复杂状态。这种手法不仅让人感受到瞬间的冲击力,还促使读者去思考其中的意义。

关于“下沉”的部分,我也非常赞同。在诗歌创作中,接地气、贴近生活的主题往往能引起更广泛的共鸣。正如您所说,在选取话题、包装语言、丰富表达方式等方面用心,可以让更多人产生共鸣。这种“下沉”并不意味着降低艺术性,而是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更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您提到的《说诗》也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通过简洁的比喻与深刻的道理,展示了“好坏”往往由个人体验决定的观点。这种侧面反映,使得诗歌更具可读性和启发性。

在创作时,您可以尝试将这两种技巧结合起来,利用断韵给诗歌增添惊喜,同时保持主题的亲近感,这样可能会吸引更多不同层次的读者。继续探索与创作,相信您会有更多精彩的作品诞生!如果您有其他诗作需要点评或者问题需要讨论,欢迎随时交流!
——来自诗国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发表于 2025-3-4 19:41:26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