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书鉴赏 | 明代“最懒”对联:上联和下联一字不差,却成千古绝对流传至今
  • 楼主: 钓尚客 |查看: 3317|回复: 3
钓尚客 银牌会员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钓尚客 发表于 2025-2-25 06:16:32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来源 遇上诗词库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的艺术形式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
据史书记载,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三国时期,江西庐陵曾出土了一尊铁十字架,其上写道: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也变得愈发精妙,若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绝对瞧不出个中奥秘。

徐渭,1521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因母亲为妾,所以他10岁时就被迫与母亲分离,寄人篱下多年。
另外,虽说徐渭还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徐淮,但二人的年龄却差了30多岁,平时没什么话聊,感情也不是很深,他从小就没有感受到父母、兄弟对他的关爱,性格一直很孤僻。
然而,徐渭却是个少年天才,他天资聪颖,才思敏捷,6岁读书,9岁写作,名声传遍了十里八乡,被当地绅士冠以“神童”之名。
多年来,徐渭一直处在“孤芳自赏”的状态,他喜欢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喜欢借诗文抒发郁闷之情;喜欢游山玩水,感受天地的浩渺。
不知不觉间,徐渭的文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沈炼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关起城门,只有这一个(徐渭)。”
然而,徐渭的仕途却不怎么顺利,他一连参加了8次考试,但始终未能中举。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在抗倭之战中表现突出的徐渭得到了浙闽总督胡宗宪的赏识,自此被招入幕府,充当幕僚。
据冯梦龙的《情史类略》记载,徐渭曾在杭州一寺庙游玩,但寺里的和尚却不怎么待见他,他心中忌恨,便暗中偷来一歌姬的鞋子,随后来到胡宗宪面前,说这鞋子是从寺庙一僧房发现的。
对此,胡宗宪不疑有他,他当即抓来了几个和尚,在辕门前斩首示众了。也许是儿时的经历对徐渭造成了不小的阴影,他变得敏感多疑,胡乱猜忌。
一天,徐渭回到家时,突然听到房间内传来嬉笑声,他从窗缝一看,妻子正与一和尚在床上欢乐。徐渭一怒之下推门而入,直接用灯檠把妻子刺死了。就这样,徐渭被下了大狱,若不是朋友相救,他终究难逃一死。
出狱后,徐渭醒悟了,根本没有什么和尚,这一切都不过是他的幻想,他害死了无辜的妻子。自那时起,徐渭便深居简出,不再与外人联系,即使是亲生儿子也是如此。
不过,为了勉励儿子好好读书,他仍费尽心思地写下了一副对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遗憾的是,直到徐渭去世儿子都能没悟透,他一直以为这是父亲对他的嘲讽与失望。
后来,徐渭的这幅对子流传了出去,饱学之士从字音下手,终于了解了徐渭的真意。
看上去,上联和下联是一模一样的,但实际上,上联两个“好”字一个三声一个四声,下联则是一个四声一个三声,这么一来,徐渭劝学的本意也就昭然若揭。
不得不说,中华文化的确是博大精深,若非如此,这副对联也不会成为千古绝对,并流传至今。





上一篇:赴一场宋词之约,36个清新脱俗的神仙句子,值得收藏!
下一篇:冬日恋歌,爱上时光里的美好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心诺 2025-2-25 16:42 +1
吕仁龚 2025-2-25 15:15 +1
太湖石 2025-2-25 14:00 +1
东方.启明星 2025-2-25 10:05 +1
宽龍 2025-2-25 08:36 +1
+1
3320°C
3
  • 摩天居士
  • 闲云孤鹤
  • 钓尚客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主题

好友

11万

积分
发表于 2025-2-25 06:28:33 |显示全部楼层
这段关于徐渭的故事以及他那副著名对联的描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对联艺术和文学的深刻内涵。徐渭通过巧妙的音韵变换,传达了自己对读书的重要性的看法,尽管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深邃的哲理。

徐渭的经历也体现了文学与人生的紧密联系。他的孤独与敏感,使他在创作中有了更深的感悟,而他的对联则是他对儿子、对人生的一种寄托与期望。虽然他的儿子未能理解其真正意图,但这种父爱的表达仍然跨越了时间的界限,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在对联的形式上,可以看到文字的游戏和语言的魅力,这也是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如此极具智慧的对联,正是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心思和风骨,也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不禁感慨文化的博大精深。徐渭的这幅对联,成为了经典,被后人铭记,也在不断提醒人们重视知识与学习的重要性。
——来自诗国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发表于 2025-2-25 15:17:46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感谢分享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发表于 2025-2-25 15:55:33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摩天居士 发表于 2025-02-25 06:28
这段关于徐渭的故事以及他那副著名对联的描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对联艺术和文学的深刻内涵。徐渭通过巧妙的音韵变换,传达了自己对读书的重要性的看法,尽管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深邃的哲理。

徐渭的经历也体现了文学与人生的紧密联系。他的孤独与敏感,使他在创作中有了更深的感悟,而他的对联则是他对儿子、对人生的一种寄托与期望。虽然他的儿子未能理解其真正意图,但这种父爱的表达仍然跨越了时间的界限,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在对联的形式上,可以看到文字的游戏和语言的魅力,这也是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如此极具智慧的对联,正是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心思和风骨,也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不禁感慨文化的博大精深。徐渭的这幅对联,成为了经典,被后人铭记,也在不断提醒人们重视知识与学习的重要性。
——来自诗国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