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书鉴赏 | 写鬼写妖第一名的他,人生不过一捧灰烬
  • 楼主: 钓尚客 |查看: 4081|回复: 10
钓尚客 银牌会员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钓尚客 发表于 2024-12-3 06:10:35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来源 老谈 唐诗宋词天地

应该,没有几个中国人没听过《聊斋》吧?
但是,这部小说里埋藏着的许多“小包袱”,我们有可能不甚了了。
比如,有的说相声的在节目里讲过,《聊斋志异》总计400余篇,第一篇的第一个字是“予”,最后一篇的最后一个字是“恨”(注:相声演员指的最后一篇应该是《绛妃》),加起来便是“予恨”。我恨,才是写作聊斋的真谛。
小说里类似的“梗”还有很多,这是作者不足为外人道的情绪。我们单纯以看故事的心态去看,肯定不解其中滋味,同理,对于小说的原作者,蒲松龄先生,便也就不怎么了解了。
诸位能想到吗?除了精通短篇小说,蒲松龄于诗词、文赋、俚曲方面,同样十分擅长。
他一生作诗千余首,生命中的绝笔,竟也是一首诗歌,而非小说。

1
蒲松龄对于诗歌的热爱,亦写进了《聊斋志异》里。在小说序言的开篇部分,他开宗明义地写道:
“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
句中的“三闾氏”指的是屈原,“长爪郎”则是李贺。——众所周知,这两位都是伟大的诗人。
从青年时代开始,蒲松龄就倾慕于二者飞花粲齿、戛玉敲金的文辞,但不同于唐朝,诗歌在清代属于“魔道”,而非仕途的敲门砖,蒲松龄至多把写诗当作爱好,他还有正事儿要做。
蒲松龄的正事儿就是参加科举考试、不遗余力地参加考试。
世人皆知,蒲松龄在科举上是极其失意的,但这不代表他打一开始就不顺遂。
实际上,少年时代的他,也曾意气风发过。蒲松龄十九岁参加考试,甫一出手就震惊了所有人:他一举囊括了全县第一,府考第一,全省第一!
科场归来的次年,他即与几位知心好友,欣然结成了“郢中诗社”。
几人常以“山左风流客”自居,相聚在一起的时候,优哉游哉地游山玩水、吟诗作赋。那段日子是几个年轻人生命里最洒脱的时光。
但蒲松龄他们为诗社起的名字,似乎有些许问题。他们本是山东人氏,但 “郢中”却是借指古之楚地,难道是几位喝大了酒,头晕脑胀搞错了地方?
蒲松龄在《郢中诗序》写道:
“(众友)约以燕集之余晷,作寄兴之生涯,聚固不以时限,诗亦不以格拘,成时共载一卷,遂以‘郢中’名社。”
他说得很清楚,彼时众人写诗,要的就是随心所欲、“不以格拘”。试问,文笔纵恣、天马行空、辞藻瑰丽,岂不就是楚地的屈原的艺术风格么?蒲松龄众人以“郢中”为名,实则在表达心向往之的情感。
可惜的是,蒲松龄这个时期写下的诗歌,全部失传,没有一首流传下来。
“郢中诗社”的日子是快乐的,但也是短暂的。不久之后,他就搬进淄川青云寺,在那里用功苦读、准备考试。
但命运再也没有垂青他。蒲松龄科举的高光之路,基本止步于,十九岁那年全省第一名的秀才。
时间转到公元1672年,那一年,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的蒲松龄,正在经历人生中第三次乡试落榜的苦楚。
照理说,三十岁应该是大丈夫高歌猛进的年纪,但三十岁的蒲松龄,却像是打蔫的茄子,家庭的重压、科举道路上的挣扎,让他几乎疯魔。
在某个失意的夜晚,蒲松龄一下子又想到了屈原,他因此写下了一首诗:

帐外西风剪剪吹,屋梁落月不胜悲。
途穷只觉风波险,亲老惟忧富贵迟。
九月山城闻塞雁,五更魂梦绕江蓠。
怀人中夜悲天问,又复高歌续楚辞。

基于蒲松龄“闻则命笔”的习惯,以及《聊斋志异》“集腋为裘”的写作方式,究竟何时何地开始写作此书,基本无从考据。
写作“鬼狐史”也与科举“为圣贤立言”的要求相去甚远,蒲松龄之前只敢把这个小小的“雅好”,悄咪咪隐藏起来。
但从此诗开始,蒲松龄明确点明了自己写作《聊斋志异》,即是要“续楚辞”的伟大志向。


2
有一种说法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聊斋”二字的意象,取自屈原的《九歌》中的“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之句。
可见,屈原是个相当厉害的人物。简言之,他既是浪漫主义诗人的鼻祖,同时,又因为“爱国死节”的事迹,为儒家所推崇。
儒家圣人朱熹有言:
“(屈)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
相比之下,诗人更加在意的,则是屈原诗歌中的浪漫主义以及奇幻的气质。
唐代诗人李贺写诗曰: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
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
人生有穷拙,日暮聊饮酒。
只今道已塞,何必须白首。

李贺将《楚辞》挂于肘后,以屈原为师,继承其奇幻的风采;后来者蒲松龄兼以屈原、李贺为师。这是一种传承,而非巧合。
蒲松龄对李贺的学习,简直是全方位的、点对点的,他甚至直接在诗题里标明:我蒲松龄就是模仿的李长吉(李贺,字长吉)。

蒲松龄曾作《马嵬坡拟李长吉》:

雨潇潇,风浩浩。
露泣黄昏径。湿萤沾暗草。
磷火青,不能炤。寒蛩啼,如相吊。
雾为肌,冰为骨。松花黄,染罗袜。
环佩声,随烟没。四方高,悬秋月。

这是一首“鬼气森森”的诗歌。但诸位如果熟悉李贺,一定便会想到,蒲松龄致敬的,便是李贺那首著名的“墓地诗歌”:《苏小小墓》。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李贺毫无疑问是极具才情的,但在封建时代,他的文章,因为有悖于儒家诗学温厚典雅的宗旨,所以常被批评为“非大道”,“病于雅道”。
很不幸的是,由于过度学习李贺,蒲松龄也受到过类似的批评。
清初著名文学家——同时也是朝廷高官的王士禛,曾为《聊斋志异》题词。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

这是关于《聊斋志异》的,最为后人所称道的评价,但这则评价里,或许,带着些隐晦的批评意味。
“爱听秋坟鬼唱诗”之句,正是化用李贺《秋来》诗中的“秋坟鬼唱鲍家诗”一句。
他虽然在这里借鉴了李贺,但作为一个正统文人,王士禛又十分鄙视李贺,他曾撰写文章曰:
“李贺之流……吾直以为牛鬼蛇神耳,其病于雅道诚甚矣。”
在王士禛心目中,蒲松龄约等于李贺,所以,王才愿意为其化用李贺的诗。他鄙视李贺——同理,他也在以类似的态度看待蒲松龄。


3
金庸笔下的绝世大侠独孤求败,二十岁之前用青钢利剑,三十岁之前用紫薇软剑,四十岁之前用玄铁重剑……
和大侠类似,因为人生阅历的变化,蒲松龄的诗道,也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蒲松龄三十岁之前的诗作不存,三十几岁时集中学习李贺。李贺二十七岁就不幸亡故了,这对一个失意的天才来说,某种意义上,也可以是幸运:李贺能把自己的所有能量,尽早尽快地爆发出来。
而蒲松龄活了七十六岁。换言之,他还有太长的时间,去慢慢体会不第的失落和生活的艰辛。
四十岁之后,蒲松龄的诗风,逐渐转向到“奉儒守官”的杜甫。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家庭、有着“济世利民”的远大抱负,但同时又怀才不遇。所以,他的诗作,虽然也不乏清新明快的风格、狂傲不羁的字眼,但总体而言,还是以沉郁顿挫、慷慨悲凉为主。最直观地表现便是,“老、病、穷、愁”等字的广泛使用。

在人生的不惑之年,蒲松龄曾作《四十》一诗。

忽然四十岁,人间半世人。
贫因荒益累,愁与病相循。
坐爱青山好,忽看白发新。
不堪复对镜,顾影欲沾巾。

“老、病、穷、愁”几大元素,在蒲松龄的这首诗中,可以说是占全了。
蒲松龄现存诗千余首,“愁”字出现了不下一百次,他本人在诗中云:“少陵常是在愁中”,其实,蒲松龄本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蒲松龄愁年华已去功名未成,愁衣食无着生活窘迫,愁官府盘剥民不聊生。他愁了一辈子,七十六岁的那个新年,蒲松龄写了一首《除夕》诗,欢天喜地的时候,他依旧在愁。

三百余辰又一周,团圞笑语绕炉头。
朝来不解缘何事,对酒无欢只欲愁。

写完这首诗二十余天后,蒲松龄与世长辞,《除夕》是为他的绝命诗。
但关于他诗歌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蒲松龄的诗歌旧作,全部藏在家中一小楼内。“后阴雨楼屺,遂多损壤”,更可怕的是,同治年间,农民运动爆发,先生的手迹,“焚毁无余。”——若不是蒲松龄的朋友们传抄了先生的作品,我们今天极有可能连一首蒲松龄的诗歌都读不到。
蒲松龄的诗作,一如他的人生,不过一捧白茫茫的灰烬而已。

-作者-
老谈,always talk,老是夸夸其谈之人,除此外,别无长处。




上一篇:徐晋如:如何妥帖地排布意象
下一篇:10首秋日五言诗,文字那么短,思念那么长!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杨文武 2024-12-4 05:39 +1
心远 2024-12-3 20:16 +1
东方.启明星 2024-12-3 12:48 +1
观自在/可大 2024-12-3 11:47 +1
太湖石 2024-12-3 07:36 +1
潇潇湘雨 2024-12-3 06:25 +1
+1
4091°C
10
  • 摩天居士
  • 潇潇湘雨
  • 何文富
  • 杨文武
  • 闲云孤鹤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12下一页

主题

好友

11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12-3 06:25:14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蒲松龄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展现了他作为《聊斋志异》作者的多重身份与情感深度。以下是一些主要观点与感悟:

1. **文学背景与个人经历**:蒲松龄不仅是短篇小说的杰出代表,也是一位有着丰富诗歌创作的文人。然而,他在科举道路上的屡次失意,使得他不得不将写作视作一种爱好,而非谋生之道。他与友人的“郢中诗社”更加反映了年轻时的理想与追求。

2. **诗歌风格的演变**: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挫折,蒲松龄的诗歌风格也逐渐向沉郁的方向发展。他从早期对屈原、李贺的模仿,过渡到后期更为深刻且富有社会关怀的表达,体现了他对时代与个人命运的思考。

3. **情感的寄托**:文章强调蒲松龄在诗中频繁出现的“愁”字,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无奈与挣扎。这种情感的真实记录,不仅让读者感受到文学的力量,也使我们对他的生命历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4. **创作与毁灭**:蒲松龄的诗作在历史上几乎被毁灭,只有通过朋友的传抄才得以保存,这一细节突显出他的人生如同一捧灰烬般脆弱却又充满遗憾。尽管如此,他的作品仍然影响着后人,是对中华文化的重要贡献。

总之,这篇文章不仅呈现了蒲松龄的生平与成就,更引发了对诗歌创作背后情感与社会责任的深思,值得读者细细品味与反思。
——来自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发表于 2024-12-3 06:25:24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赏学点赞!

主题

好友

2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12-3 08:18:05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点赞好诗佳作拜读了
发表于 2024-12-4 05:39:42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4-12-4 06:42:19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12-4 07:17:24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12-5 12:59:40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12-7 06:18:46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12-15 09:37:42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摩天居士 发表于 2024-12-03 06:25
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蒲松龄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展现了他作为《聊斋志异》作者的多重身份与情感深度。以下是一些主要观点与感悟:

1. **文学背景与个人经历**:蒲松龄不仅是短篇小说的杰出代表,也是一位有着丰富诗歌创作的文人。然而,他在科举道路上的屡次失意,使得他不得不将写作视作一种爱好,而非谋生之道。他与友人的“郢中诗社”更加反映了年轻时的理想与追求。

2. **诗歌风格的演变**: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挫折,蒲松龄的诗歌风格也逐渐向沉郁的方向发展。他从早期对屈原、李贺的模仿,过渡到后期更为深刻且富有社会关怀的表达,体现了他对时代与个人命运的思考。

3. **情感的寄托**:文章强调蒲松龄在诗中频繁出现的“愁”字,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无奈与挣扎。这种情感的真实记录,不仅让读者感受到文学的力量,也使我们对他的生命历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4. **创作与毁灭**:蒲松龄的诗作在历史上几乎被毁灭,只有通过朋友的传抄才得以保存,这一细节突显出他的人生如同一捧灰烬般脆弱却又充满遗憾。尽管如此,他的作品仍然影响着后人,是对中华文化的重要贡献。

总之,这篇文章不仅呈现了蒲松龄的生平与成就,更引发了对诗歌创作背后情感与社会责任的深思,值得读者细细品味与反思。
——来自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12下一页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