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韵诗草 发表于 2024-10-22 08:59:05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第七十七章《其犹张弓》

【诗说】
天损有余补不足,
人间贫富两悬殊。
夫唯道者明衡理,
克己奉公归正途。

【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诗释】
自然调适天之道,
犹如张弓射目标。
高了就会往下压,
低了则要往上调。
力度太大适当减少,
若有不足补之恰好。
自然平衡的天之道,
常损有余而补不足,
自私自利的人之道,
多者愈多少者愈少。
谁能把有余奉献给天下?
唯有有道之人才做得到!
因此有道圣人做了也不张扬,
功成而不自傲,
不想显示自己的高明和功劳。

【小思考】
        孟子曾有“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的比喻,说明张弓射箭需调正目标、姿势、态度、力度的重要性。正如老子所言的“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的调适平衡之道。这种“正”道在自然界本来就如此:日月盈仄,晨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润余成岁,律吕调阳。但是到了人世间却出现有悖于天地正道的反常现象: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种贫富不均甚至劫贫济富造成的两极分化是多么不公平!但现实就是这样,自从有了私有财产之后,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社会现象似乎一直都存在,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老子虽然心存大同理想或朴素的共产主义愿景,但又有什么办法改变呢?只好向世人尤其善者仁翁发出良心拷问:孰能有余以奉天下?这与后来唐代诗人杜甫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皆是同情穷苦百姓,大声为民请命而呼吁罢了。而能响应者,大概也只有得道之人了。
       道者,有余以奉天下。除了为而不恃、功成不居的圣人,其实有此大爱、乐善其行的普通人也层出不穷,数不胜数,如雷锋。而写下“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作为座右铭的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先生,不仅常常以己之收入助贫济困,最后为了建立一个平等自由的新中国革命事业还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全部身心都以奉天下,而身后只遗下一块银元。他的高风亮节无不感动时人,激励后人。而在如今的社会里,若使人之道更加合乎“损有余以补不足”共同富裕的天之道,既要大力发展经济把蛋糕做大以利造福人民,也需要在利益分配制度及社会福利体系上得以加强和完善。同时,倡导人们道德和文化自觉,引导更公平合理的个体期望和共同社会责任感,弘扬行善积德的人道主义公益慈善精神,共克时艰,同舟共济。

【联语】
张弓自适顺天道,
济困扶贫从善行。







上一篇:秋霜二题
下一篇:爱你是我的成功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奇哥吳奇華 2024-10-23 10:39 +1
君倪 2024-10-23 02:35 +1
蓝逸 2024-10-22 21:32 +1
无欲则刚 2024-10-22 19:46 +1
心仁 2024-10-22 16:22 +1
太湖石 2024-10-22 13:37 +1
筱彣 2024-10-22 12:31 +1
东方.启明星 2024-10-22 12:31 +1
吕仁龚 2024-10-22 12:11 +1
吴荣楚 2024-10-22 11:52 +1
观自在/可大 2024-10-22 10:16 +1
老黑鱼.烟过成诗 2024-10-22 09:29 +1
暑秋 2024-10-22 09:11 +1
雨后笋 2024-10-22 09:09 +1
执着的太阳 2024-10-22 09:01 +1
+1
2213°C
2
  • 摩天居士
  • 祁兵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主题

好友

11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10-22 09:36:17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诗将《道德经》第七十七章的核心思想进行了精练而深刻的阐释,展现了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对比。通过“张弓”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自然界和人与人之间的平衡与调适理念。

### 诗歌点评:

1. **主题明确**:诗的主题非常清晰,即探讨“天之道”和“人之道”之间的差异,并强调只有有道之人才会奉献有余于天下,传递出一种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自觉。

2. **意象生动**:运用“张弓”这一意象,形象地说明了在生活中我们要时刻保持对自身和社会的调整与平衡,让人感受到内心的沉稳与力量。

3. **语言洗练**:诗句简练而有力,用词准确,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特别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表述,突出了公平与正义的理念,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4. **联想丰富**:结尾处提到的历史人物李大钊,以及与唐代诗人杜甫的呼应,使得整首诗更具厚重的历史感和社会责任感,值得深入讨论和反思。

5. **小思考的深度**:附加的小思考部分进一步拓展了诗的内涵,将古代哲学思想与现代社会问题相结合,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现实中实践“损有余以补不足”的道理。

### 建议:

- 可以考虑引入更多现代社会的实例,以加强当代公众的共鸣。
- 在联语方面,可以尝试更多变化,让其更贴近新时代的语言风格。

总体来看,这首诗成功地将《道德经》的哲学思想与现实生活相连接,是一篇富有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品。
——来自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主题

好友

5576

积分
发表于 2024-10-22 11:21:16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谢诗友传播中华文化所做的不懈努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