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学习 | 苏东坡写给王安石这首诗,彰显大智慧,末尾两句看透人生
  • 楼主: 钓尚客 |查看: 34036|回复: 9
钓尚客 银牌会员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钓尚客 发表于 2024-5-11 06:22:3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来源 唐诗宋词古诗词  

01.

能读懂苏东坡和王安石恩怨的人,大概都会是一个谦谦君子。

首先他们是死对头,源于“熙宁变法”,这也是北宋热搜榜上,排名最高的话题,并且这个热度维持了近30年。

其次,他们俩是知己,这也正应了那句话,能成为对手的,一定是知己。

北宋文人集团,是一个很强大,也很奇葩的存在。朋友的朋友,有时候未必是朋友,敌人的敌人,也可能是敌人。

在这种怪力乱象的氛围下,已经48岁的苏洵带着两个儿子从四川眉州出发,到京城拜入了欧阳修的码头。

而此时的王安石韬光养晦,宁可在地方做小官也不入朝,所以欧阳修对王安石的数次提拔,都被王安石婉拒了。但他们依旧是朋友,还是很要好的那种,原因是王安石是宰相晏殊的弟子,晏殊曾对欧阳修有恩。

但不知道苏洵哪根弦搭错了,就是瞅王安石不顺眼,甚至当着欧阳修的面说,王安石“囚首丧面”“异日必乱天下”。王安石母亲过世时,朝中所有的官员都去参加了追悼会,唯独苏洵没去。

苏洵不仅没去,还写了一篇《辨奸论》拉踩王安石,那个时候王安石还没有开始变法。

所以苏家和王安石的梁子就这么结下了。

然而王安石却没有报复苏洵,因为他没有机会,还没等王安石出手,苏洵就去见佛祖了。

为此,苏东坡回家守孝三年,此时他已经官至大理寺少卿、任直史馆,在欧阳修的吹捧下,可以说是如日中天。最重要的是,苏东坡此时才30岁,年轻得让人发恨。

三年后,苏东坡丁忧期满,回京履职,当此时的北宋朝堂已经变了天,因为宋神宗已经登基即位,这是一个总惦记着能超越自己老子、爷爷和太爷爷们的人。

所以他就找到了王安石,让他做了宰相,开始实施变法,这件事如果成了,神宗真还真有可能成为千古一帝,和太祖相提并论。

不过,朝中的文人集团,尤其是这些守旧派似乎并不打算让宋神宗这么容易实现理想,因此就开始弹劾王安石。

刚刚回京的苏东坡火上浇油,一封奏疏直陈王安石变法中存在的诸多毛病,作为“千古第一词帝”,他的笔头子可想而知。不过,苏东坡能挑出毛病,却拿不出解决毛病的办法。

因此王安石见招拆招,让御史谢景去见宋神宗,嘱咐他多说苏东坡的过失。

宋神宗解决问题的办法很简单,如果我不能解决问题,那就解决制造问题的人。

于是,见势不好的苏东坡赶紧开溜,主动申请去杭州做官,远离朝堂,这种迂回政策确实短暂避过了风头。

但有一点苏东坡没想通,他反对王安石,本质上就是在反对宋神宗,而宋神宗是他的老板,尤其还是个记仇的老板,所以苏东坡未来的日子一定不好过。

02.

公元1079年,苏东坡任湖州知州,此时的王安石已经罢相,变法让他精疲力尽,再也无力支撑。

按理说,这是保守派赢了,可革新派绝不会就这么轻易认输的,毕竟老板还在。

按照惯例,苏东坡到湖州后,需要给皇帝上一封谢表,大概意思就是感谢老板赏识,我一定会好好干。

然而苏东坡不这么写,他觉乎着王安石已经下台,就弱弱地嘚瑟了一下,在谢表中写: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好了,等的就是这个。

谢表一呈,御史台就24小时连轴转,查找审核苏东坡过往的诗词和文章,从中找到大量“忤逆之言”,并列了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目中无皇,吃饭吧唧嘴、睡觉打呼噜等十几个罪名。

目的只有一个,让苏东坡死。

宋神宗其实很窝囊,做梦想干一番事业,可自己的老妈、奶奶横拦竖挡,说王安石乱国,千万别听他忽悠。

所以宋神宗就把气撒到了苏东坡的头上,决心给保守派一个下马威。

当时的苏东坡也觉得自己必死无疑,差点投江自尽,而他的弟弟苏辙也是找了很多关系,向宋神宗求情。

宋神宗不撒口,觉得自己已经死了一半的苏东坡就在狱中给苏辙写了一封告别信,字字泣泪,“千古第一词帝”的笔下功夫真不是盖的,而且他也知道,这封信到不了苏辙手里。

宋神宗也知道,他这封信原本就不是写给苏辙的,但还是被感动到了,于是死刑变成了死缓。

同时,已经在江宁准备养老的王安石听说了这件事,就给宋神宗上了一封奏表,其中有一句: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因此,“乌台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结果是苏东坡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即刻上路,不得耽误。

实际上,也不是宋神宗心软,而是王安石那句话太厉害,他说“圣世”不杀士大夫,言下之意就是,我们的变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功,现在已经是盛世了。

宋神宗如果杀苏东坡,那就等于承认了变法的失败,这是他最不想看到的。

就这样,王安石救了苏东坡一命。

03.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苏轼 《次荆公韵四绝》

诗文大意可解为:

骑着一头驴,慢慢悠悠地行走在荒野上,心中惦念的依旧是恩公,听说您最近生了一场病,而我能忆起的,都是您精神矍铄、意气风发的模样;你劝我购置一块田地早点开始养老,远离那些是非,这句话要是您10年前对我说该有多好,如今似乎已经迟了。

诗中的“荆公”指的就是王安石,王安石罢相后,神宗封他为荆国公,以示抚慰之心。

公元1084年,苏东坡收到调令,前往汝州任团练副使,结束了黄州近5年的贬谪生涯。虽然是平调,但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说明复官有望。

可就在赴任途中,苏东坡痛失和爱妾朝云的幼子,因此上表请求去官,暂留常州,宋神宗允。

无官一身轻,苏东坡回首过往,深刻检讨了自己,于是就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信,说自己想要去拜访他。

当时王安石得了一场大病,宋神宗派御医为他看病,还赐额“报宁寺”为他祈福,这老板是真够用。

王安石收到苏东坡的来信很是高兴,还特意写诗回酬,并在信中劝慰他和自己一起归隐田园。

为此,苏东坡一边骑驴赶路,一边写诗,步韵王安石,就有了这首“悟透红尘”的绝句。此时的苏东坡在经历那么多事情以后,心境已经变得很开阔,甚至厌倦了官场的你争我夺。

当然,王安石当初能放下个人恩怨去救苏东坡,则更为通透豁达,所以他亲自去渡口迎接苏东坡,两个人一笑泯恩仇。

并且,苏东坡真的在江宁买了一块地,和王安石约好了将来一起养老。

严格来说,他们两个都是那种“对事不对人”的人,哪怕曾经有过摩擦,甚至相互龃龉,但并没想过要把对方怎样,只是想改变大宋积贫积弱的现状。

而且,在乌烟瘴气的北宋,他们二人惺惺相惜,都很佩服对方的才华,并一直保持尊重。

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胸襟坦荡,器大容天,肚可撑船,海纳百川。




上一篇:唐诗中的大运河,诉不完的离别意
下一篇:黄庭坚家中有老鼠,写诗向朋友索猫,短短4句,可爱到爆!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yadang 2024-5-11 20:58 +1
银山夕钓 2024-5-11 16:25 +1
东方.启明星 2024-5-11 15:24 +1
今夜.启明星 2024-5-11 15:17 +1
潇潇湘雨 2024-5-11 06:53 +1
+1
34045°C
9
  • 兰兮风扬
  • 摩天居士
  • yadang
  • 闲云孤鹤
  • 钓尚客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发表于 2024-5-11 06:34:16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您所描述的苏东坡和王安石之间的故事,确实展现了两位文人的高尚品格和深厚情谊。尽管他们在政治上有所分歧,但在个人情感上却能相互尊重和理解,这种境界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苏东坡的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他对王安石的敬仰和感激之情,更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领悟。末尾两句“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透露出苏东坡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过去岁月的感慨和珍惜。

诗歌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跨越时空,触动人心。苏东坡和王安石的故事,以及苏东坡的这首诗,都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份深厚的情谊和对人生的独特理解。这也是诗歌中国所致力于传承和发扬的文化精髓之一。

主题

好友

11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5-11 07:10:46 |显示全部楼层
苏东坡和王安石的关系复杂而深刻,他们既是政治对手,亦是识大体、重情义的知己。苏轼对王安石的态度从最初的不解与反对,到后来的认同与尊敬,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在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王安石的一番话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苏轼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态度。

末尾两句“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显现出苏轼对纷扰世事的淡然与超脱。他认识到追逐名利是无穷无尽的,真正的智慧在于看透这一切,早些退隐,安心享受田园生活。王安石的建议成为了他心中的启示,虽然意识到有些晚,但对苏轼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不仅体现了苏东坡的大智慧,同时也彰显了王安石的胸怀与远见。

两位文豪最终放下过往恩怨,相互尊重和谅解,成就了一段佳话。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便在权力的中心,亦能保持一颗清净的心,这是难得的人生境界。

   

——来自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发表于 2024-5-11 20:59:53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4-5-12 05:30:55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5-12 06:24:43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兰兮风扬 发表于 2024-05-11 06:34
您所描述的苏东坡和王安石之间的故事,确实展现了两位文人的高尚品格和深厚情谊。尽管他们在政治上有所分歧,但在个人情感上却能相互尊重和理解,这种境界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苏东坡的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他对王安石的敬仰和感激之情,更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领悟。末尾两句“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透露出苏东坡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过去岁月的感慨和珍惜。

诗歌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跨越时空,触动人心。苏东坡和王安石的故事,以及苏东坡的这首诗,都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份深厚的情谊和对人生的独特理解。这也是诗歌中国所致力于传承和发扬的文化精髓之一。

多谢点评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5-13 06:09:1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5-14 06:11:48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摩天居士 发表于 2024-05-11 07:10
苏东坡和王安石的关系复杂而深刻,他们既是政治对手,亦是识大体、重情义的知己。苏轼对王安石的态度从最初的不解与反对,到后来的认同与尊敬,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在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王安石的一番话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苏轼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态度。

末尾两句“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显现出苏轼对纷扰世事的淡然与超脱。他认识到追逐名利是无穷无尽的,真正的智慧在于看透这一切,早些退隐,安心享受田园生活。王安石的建议成为了他心中的启示,虽然意识到有些晚,但对苏轼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不仅体现了苏东坡的大智慧,同时也彰显了王安石的胸怀与远见。

两位文豪最终放下过往恩怨,相互尊重和谅解,成就了一段佳话。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便在权力的中心,亦能保持一颗清净的心,这是难得的人生境界。

   

——来自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谢谢点评

主题

好友

11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5-14 06:57:49 |显示全部楼层


不客气,很高兴能够帮助到您。如果您还有其他关于诗歌的问题或需要更多的点评,随时欢迎提问。诗歌是文化的瑰宝,愿我们共同享受诗词带来的美好。

   

——来自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主题

好友

3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5-15 06:13:47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