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BBS
导读
Guide
最新
精华
诗国学堂
诗国APP
AI问答
AI生图
AI格律检测
AI音乐
统计
AI文库
AI聊天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登录:
清风文学
窗口
公告(必看)
活动
原创区
古典诗词
现代诗歌
楹联书画
遗珠阁
学习区
热门话题
诗书欣赏
诗人故事
诗歌讲义
站务区
管理圆桌
站务
最新回复
最新精华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诗书鉴赏
| 李白诗歌中的“玉”
楼主:
袁方铭
|
查看: 43853
|
回复: 0
清风文学
›
学习区
›
诗书鉴赏
›
李白诗歌中的“玉”
李白诗歌中的“玉”
[复制链接]
袁方铭
当前离线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袁方铭
金牌会员
主题
好友
5万
积分
袁方铭
发表于 2023-8-13 16:03:39
显示全部楼层
|
查看:43853
|
回复: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作者:濮文豪
来源:中国语言文字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现存诗歌近千首。据统计,其作品中用到“玉”意象(除去篇中重复使用的)共257次,主要涉及日常生活用具、人物形象、乐器、马、剑、酒、地名、房屋建筑、月亮9大方面,这与玉本身所具有的美好寓意、诗人所崇尚的道教文化等相关。如此用“玉”,让诗歌的文化意味和诗人的仙风道骨跃然纸上,对其进行深刻解析,可进一步了解李白其人,品一道玉文化饕餮大餐。
据笔者统计,在《李太白全集》30卷诗歌中,平均每卷使用“玉”8.5次;使用次数最多的是《明堂赋》,多达7次。玉意象在李白诗歌中广泛运用,与玉本身所包含的美好寓意分不开。玉,《说文解字》说:“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象三玉之连……凡玉之属皆从玉……阳冰曰‘三画正均,如贯玉也’。”
玉意象的使用涉及李白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关于日常生活用品的玉意象,在其诗歌中一共使用41次。其中使用4次的有玉辇、玉箸,使用3次的有玉盘、玉镜、玉床,使用2次的有玉带、玉碗、玉棺、玉帐、玉钗,使用1次的有玉銮、玉座、玉笈、玉窗、玉几、玉杖、玉帛、玉簟、玉佩、玉尺、玉糁等。这些玉器几乎囊括了人的吃、穿、用、行。在李白的眼里,生活用具全部需要用玉制成:捧的是玉碗,“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倚的是玉床,“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乘的是玉辇,“仗出金宫随日转,天回玉辇绕花行”;用的是玉镜,“回作玉镜潭,澄明洗心魂”。
与人有关的玉意象共使用39次,如“玉手开缄长叹息,狂夫犹戍交河北”“罗帏到晓恨,玉貌一生啼”“云卧游八极,玉颜已千霜”。与景观建筑房屋有关的玉意象共使用28次,如“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与酒有关的玉意象,共使用24次,如“金膏犹罔象,玉液尚磷缁”。李白的酒具非常多,如“坐啸庐江静,闲闻进玉觞”“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昔赠紫骝驹,今倾白玉卮”“顾惭青云器,谬奉玉樽倾”。与乐器有关的玉意象,共使用16次,如“韩公吹玉笛,倜傥流英音”“玉箫金管喧四筵,苦心不得申长句”“纤手怨玉琴,清晨起长叹”。与马、剑有关的玉意象则分别使用13次和8次。
此外,李白还使用诸如昆山玉(“人非昆山玉,安得长璀错”),如楚家玉(“本是楚家玉,还来荆山中”),又如丰年玉(“我如丰年玉,弃置秋田草”)等意象来表达自己丰富的内心情感。
李白诗歌中使用玉意象,多为化用或引用。其中,化用鲍照之诗的就有很多,依照王琦的注释,“目瑶井之荧荧,拖玉绳之离离”化用自鲍照“差池玉绳高,掩蔼瑶井没”;“仙人炼玉处,羽化留余踪”化用自鲍照“至哉炼玉人,处此长自毕”。还有一些诗句化用或引用自典籍中的记载,如“秋霜切玉剑”的类似说法在《北堂书钞》《淮南子》《列子》中都有记载;“玉不自言如桃李”源自《史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还有的是借用典故。《新序》中记载了卞和泣玉之事。
荆人卞和得玉璞而献之,荆厉王使玉尹相之,曰:“石也。”王以和为谩,而断其左足。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复捧玉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尹相之,曰:“石也。”又以为谩,而断其右足。武王薨,共王即位,和乃奉玉璞而哭于荆山中,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共王闻之,使人问之曰:“天下之荆者众矣,子刑何哭之悲也?”对曰:“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而戮之以谩,此臣之所以悲也。”共王……乃使人理其璞而得宝焉,故名之曰“和氏之璧”。
李白诗句“徒有献芹心,终流泣玉啼”“抱石耻献玉,沉泉笑探珠”均借用卞和泣玉之事;“竭来荆山客,谁为珉玉分”上句用了卞和泣玉的典故,下句化用了鲍照的诗“泾渭不可杂,珉玉当早分”。
李白在诗中铺陈使用玉意象,表达了丰富的内涵。
一是表达求道游仙之意。李白崇尚道教文化,而道教文化与玉有紧密联系。玉皇大帝,又称玉帝、玉皇;道家仙官名为玉郎;侍童侍女称玉童玉女。李白要朝拜的是玉皇,“为君持此凌苍苍,上朝三十六玉皇”;他遇到的是玉童玉女,“西山玉童子,使我炼金骨”“造天关,闻天语,屯云河车载玉女”。李白通过玉来表达胸中与道同游、悟道参玄之意。
二是体现脱俗淡雅之诗风。李白的玉意象虽然用得多,但并不让人感到冗杂,而是恰到好处,究其原因,是其中普遍带着一种自然明丽的基调。在李白的诗中,玉的颜色丰富多样,有白、碧、赪、珠、青、冰、金、苍8种颜色。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白玉,一共出现7次;其次是金玉和青玉,分别出现4次;再次是碧玉和珠玉,分别出现3次,赪玉、冰玉、苍玉分别出现1次。青、碧色调虽冷,但形象是明丽的,如“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这些玉意象是脱俗淡雅、自然明丽的,正好表现了李白性格中的开朗磊落,即王昌龄所谓“一片冰心在玉壶”。玉将李白的奇思妙想与自然天真巧妙结合,呈现清新自然的诗风。
三是表现愤世与遁世情怀。理解李白诗中的玉,最终还是要回归作者自身。李白除了选取雄奇不凡的事物,还喜欢用高洁美好的事物来象征自己的节操。他通过神奇绚丽的想象,将玉的形象融入自己的品质,表达了愤世与遁世情怀。《古风·其五十》:“宋国梧台东,野人得燕石。夸作天下珍,却哂赵王璧。赵璧无缁磷,燕石非贞真。流俗多错误,岂知玉与珉。”这首诗体现了他的怀才不遇和孤高不群,这是他的愤世情怀。《古风·其二十》:“在世复几时,倏如飘风度。空闻紫金经,白首愁相误。抚己忽自笑,沉吟为谁故。名利徒煎熬,安得闲余步。终留赤玉舄,东上蓬莱路。秦帝如我求,苍苍但烟雾。”诗人要将玉舄留下,到蓬莱山上去求仙问道,这是他的遁世情怀。
总之,李白诗歌中的玉饱含着其求道游仙之意、脱俗淡雅之风、愤世遁世之情,传达出这位浪漫主义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使他的诗歌具有与众不同的鲜明艺术个性,给人强烈、新奇、生动的审美感受。
来源:语言文字报
责任编辑:贾倩
来自安卓APP客户端
上一篇:
李商隐:再美的风景,都不及你诗中的深情!
下一篇:
《诗品》:好的诗歌该是什么样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
登录
/
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悟空无
2023-8-15 10:14
+1
小敏
2023-8-15 09:59
+1
love宇宙乐助人
2023-8-15 06:03
+1
紫黛夕夕
2023-8-14 07:48
+1
段琪恭
2023-8-14 07:00
+1
今夜.启明星
2023-8-13 22:45
+1
东方.启明星
2023-8-13 22:33
+1
诗草
2023-8-13 22:06
+1
风清扬
2023-8-13 21:28
+1
太湖石
2023-8-13 16:31
+1
洋河居士
2023-8-13 16:19
+1
豐達
2023-8-13 16:09
+1
+1
43853°C
沙发哦 ^ ^
马上
楼主热帖
下载论坛手机客户端,随时随地发表查看作品!
精华作品,尽在诗歌中国!
致母亲
[
新诗/现代诗
]
浅浅的爱深深的情
[
新诗/现代诗
]
活在当下
[
新诗/现代诗
]
和心爱的人植物园赏花
[
新诗/现代诗
]
植物园的芍药梦
[
新诗/现代诗
]
亲爱的你是我一辈子深爱的人
[
新诗/现代诗
]
立夏
[
新诗/现代诗
]
相思病
[
新诗/现代诗
]
真正懂你的人
[
新诗/现代诗
]
桃花山公园
[
新诗/现代诗
]
最美是你真爱是你
[
新诗/现代诗
]
我喜欢你
[
新诗/现代诗
]
【强烈推荐】>>点击下载平台手机客户端——诗歌中国app<<
【强烈推荐】
举报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I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本站公众号
个人中心
个人中心
登录或注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
签到统计
|
申请友链
|
Archiver
|
手机版
|
诗歌中国app
|
RSS订阅
|
Powered by
清风文学
with Discuz! X3.4 |
TingYuXuan
™ FREE template Designed by vr4u, Do NOT for commercial use
Copyright © 2012
清风文学
(
粤ICP备13061499号
)
|
粤公网安备44011502000648号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