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方铭 金牌会员

主题

好友

5万

积分
袁方铭 发表于 2023-7-11 15:50:04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张永红

来源:语文报社




唐·李商隐

蝉本以高难,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是李商隐的一首著名的咏物诗,在诗中作者借助蝉的形象抒发了自己仕路坎坷、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也表达了自己虽然处境困窘但也要坚守高洁品质的精神追求。

首先,我们来看作者笔下蝉的特点:它居于高处,但是餐风饮露,处于难饱的境地;它虽有“恨声”,但却也是“徒劳无益”,即使整夜悲吟也不能唤起周围事物的理解与共鸣,即使是自己赖以栖身的大树却也是“一树碧无情”。蝉在这首诗中的形象是孤独的、落寞的、困窘的。而之所以如此,一切都只是源于一个“高”字。因为居高,所以难饱,因为难饱,所以有恨声。可是也正因为“高”,所以才不能得到周围事物的理解与同情。故而,蝉的这种遭遇都是源于它所居之“高”。




图源:视觉中国

自然,李商隐写蝉,并不单纯要描摹蝉的形象,而是要借蝉来表达自己的情怀与志向。在这首诗中蝉的形象,其实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蝉所居之“高”,便是诗人所持之“高”,那便是一种高尚、高洁的精神品质。因为持节之“高”,所以诗人也如同蝉一样不为世俗所理解,所容纳,故而才会仕途坎坷,生活困顿,才会发出悲哀、愤懑的“恨声”。因此,在诗的前两联中,“我”即是“蝉”,“蝉”即是“我”。蝉与“我”同样是因“高”而“困”,因“困”而“恨”。

接下来,作者用两个典故高度概括了自己所处的现实状况:“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薄宦”指自己官职卑微,“梗犹泛”,是写自己仕途坎坷,漂泊落魄。而“故园芜已平”更是化用了陶渊明“田园将芜胡不归”之句,这其中既有对故乡家园的怀念,也有对宦海官场的不满,更有对自己不能如陶渊明一样归隐的痛苦与无奈。李商隐虽然有才,怎奈家道没落,仕途坎坷,夹在党争之中,备受打击与排挤,一生官职卑微,甚至屈身幕府,为生计而四处奔波。所以,他的内心既是苦闷的,又是无奈的。这两句即是其生活状况与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诗的最后一联,作者由自己再次回到对蝉的吟咏上,在这里他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不仅把蝉引为自己的知音,更引为道义相守的朋友,时时警戒着自己。“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此处的“清”字既是生活上的“清贫”“清苦”,更是精神上的“清白”“清高”。

本诗以“高”起,以“清”结,用这两个字高度概括了蝉的特点,也表现了自己对高洁品德的坚守。

来源:《语文报·高二版》

责任编辑:李东佳






上一篇:唐宋诗词与现代生活
下一篇:相较于唐诗,宋诗有着哪些不一样的精彩?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青竹 2023-7-23 22:28 +1
金祥文 2023-7-19 05:22 +1
明月清风 2023-7-18 22:03 +1
东阳子 2023-7-16 16:57 +1
冰心玉蝶 2023-7-12 20:10 +1
小敏 2023-7-12 10:48 +1
豐達 2023-7-12 08:43 +1
淮左凡客 2023-7-12 06:04 +1
水东流 2023-7-11 23:06 +1
学会从容 2023-7-11 22:38 +1
悟空无 2023-7-11 22:35 +1
太湖石 2023-7-11 21:43 +1
洋河居士 2023-7-11 20:15 +1
+1
680°C
1
  • 淮左凡客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发表于 2023-7-12 06:05:0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名家小律解析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