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诗词 | 水调歌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感赋(外两首)
  • 楼主: 淮左凡客 |查看: 4207|回复: 28
发表于 2017-12-13 21:06:27 |显示全部楼层
半斤好茶 发表于 2017-12-13 20:46
赏读

谢谢诗兄高评勉励!祝冬祺!请多指教!

主题

好友

462

积分
发表于 2017-12-13 22:25:32 |显示全部楼层
淮左凡客 发表于 2017-12-13 16:56
数字鲜红直刺心,愁襟极愤遂低吟。
百年仇耻重追记,竟夕怀伤复降临。
嗟叹虚孱遭践踏,恨嫌强霸恣欺侵。 ...

除了首字,孤平时下字要平,或者再下一句救
发表于 2017-12-13 22:38:22 |显示全部楼层
候苍生 发表于 2017-12-13 22:25
除了首字,孤平时下字要平,或者再下一句救

请教这样改了还有问题吗?
发表于 2017-12-13 22:42:16 |显示全部楼层
“孤平”定义的争议
两大派系
那么王力的定义是不是就统一了呢?不是的。事实上,在对孤平的定义上,自古至今都分为两大派。下面就这两大派作一点叙述。
一派即如王力所述(简称甲派),孤平的定义是,韵句中除韵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这个定义有一点儿不明确,使有人误认为,仄仄仄平平也是孤平。事实上,两平相邻就不是孤了。甲派所定义的孤平只适合于五言,而且只对韵句而言,所以归述为只有一种实例:仄平仄仄平。引伸到七言则是: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此派的观点被绝大多数人认同。
另一派是从字面定义的(简称乙派),顾名思义,孤平即是两仄夹一平。为什么可以从字面定义呢?因为古人根本没有严格的定义,甚至没有可信的说法,于是乎后人便只好顾名思义了。乙派关于孤平的定义并不限于五言,七言也包括在内,也不限于韵句。由乙派所定义的孤平就会有很多种实例,任何位置,只要是两仄夹一平,就是犯孤平,如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
各派争论
现代学者里,如果王力算是甲派理论的代表,启功或可算是乙派理论的代表。启功在他的《诗文声律论稿》中多次提到孤平,引几则如下:
“律句中忌‘孤平’,是从来相传的口诀,但没有解释的注文,也没说哪个字的位置例外。如果有人看到‘孤’字而推论到句首句尾的单个平声也要避忌,岂不大错?因为‘孤平’实指一平被两仄所夹处,句子首尾的单平并不在内。”
“君至石头驿 (‘头’字孤平)”
“往日用钱禁私铸 (‘私’字孤平)”
“如果己处(引者注:五言第四字或七言第六字)孤平被两仄所夹,或孤仄被两平所夹,都是非律的。”
有那么多的犯孤平的实例,怎么好写诗呢?所以就有了拗救的律法。相对而言,诗律上对韵句的要求比出句更严格,韵句中,又由左向右至韵字,一字比一字严格。所以出句可以宽一些,允许有拗句,即使有犯孤平,也不算严重。这种出句犯孤平的情况虽然不严重,但也不能完全被忽视,所以就出现了救。救不是光救孤平,但救孤平的情况占了很大比例。
甲派于是有一种说法,既然叫拗句,就不叫犯孤平。这是一种混淆的说法,因为犯孤平其实只是拗句中的一种而已。但乙派还是比较容忍这种说法,不是很严格地限制出句中的犯孤平,条件是有足够的补救。补救的方法有同句补救,如平平仄平仄;对句补救,如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或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于是两派都把重点放在韵句上。除了甲派所定义的犯孤平的情况外,乙派定义还多了一种情况,仄平仄仄仄平平,也算犯孤平。
清代学者赵执信有《声调谱》,很能作为诗律讨论的依据。赵执信在《声调谱》里,也没有关于孤平的定义。在提到仄平仄仄平的句式时他说:
“仄平仄仄平则古诗矣。此格人多不知者,由一三五不论二语误之也。”
另外,关于出句仄仄仄平仄的句式,他这样说:
“起句仄仄仄平仄和平仄仄平仄,唐人亦有此调,但下句必须用三平或四平,如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是也。”
“上句第三字平,下句第三字可仄;若上句第三字仄,下句第三字断宜平。此在首联,唐人亦有不拘者,若二联则必不容不严矣。”
赵执信似乎颇支持乙派观点的,一是并没有关于孤平的定义;二是关于上句属孤平的,下句必须要救。
赵执信没有关于孤平的定义,使我更确信唐宋时并没有关于孤平的定义。旁证于宋代的《诗人玉屑》(宋.魏庆之)和明代的《唐音癸签》(明.胡震亨),我几乎可以下结论了。《诗人玉屑》和《唐音癸签》都是关于诗的专著,在述及诗病时,从未提及孤平的定义,都只提到“八病”之说,而“八病”俱与孤平无关。诗的八病详见后附。
为什么犯孤平是失律呢?不是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
说法吗?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到律诗的基本要求,律诗最基本的要求是尽可能多用平声,少用仄声,以使诗读来高亢清朗。这个基本要求不仅对整首诗而言,而且也对单句而言,所以犯孤仄可以,犯孤平不行。如平平平仄平,是合律的;而仄仄仄平仄,却是出律的。
关于特拗平平仄平仄。这种拗句在古人的诗中出现之多,使人觉得它根本就不是拗句。最近有学人用计算机统计,平平仄平仄的句式比仄仄仄平仄和平仄仄平仄出现的次数还多。也证实了我原来的估计。有人说这种句式是杜甫首创的,开始我也信以为真,后来发现王维早有了。对于这个拗句,有两个情况是必须注意的。一是对句必须是仄仄仄平平,或平仄仄平平;二是句子不能写成:仄平仄平仄。第一字绝不能是仄,因为这样就双犯孤平了。
发表于 2017-12-13 22:44:07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版主,我再认真学习!
发表于 2017-12-14 00:06:28 |显示全部楼层
不忘国耻,爱我中华,我们都是中华好儿郎。
发表于 2017-12-14 07:35:49 |显示全部楼层
往事如风 发表于 2017-12-14 00:06
不忘国耻,爱我中华,我们都是中华好儿郎。

谢谢诗友赏勉!早安!为国强民安助力!
发表于 2017-12-14 07:40:55 |显示全部楼层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继往开来!

发表于 2017-12-17 08:03:02 |显示全部楼层
周末愉快啊!谢谢先生惠赏高评勉励!敬茶祝祺!
发表于 2017-12-17 08:44:07 |显示全部楼层
犯我中华者必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