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书鉴赏 | 从陶渊明杜甫到苏轼李清照,传统诗词歌赋何以尤其重视“听”
  • 楼主: 袁方铭 |查看: 602|回复: 1
袁方铭 金牌会员

主题

好友

5万

积分
袁方铭 发表于 2023-6-15 10:43:45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伍龙
来源:上观新闻

在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另一种传统,即对于“听”的重视,并自觉将“视听”予以并举。这一传统从先秦出发,蕴藏并展现在后世众多的文学名篇与诗词歌赋中。

成就听觉的审美之功

“听”制衡着人们急于言说而不善于聆听的莽撞,平衡着视觉给人们带来的功利与急躁,让我们变得更加谦卑、包容,进而走向自我、他者乃至世间万物的深处和远方。

诸葛亮《前出师表》中的“开张圣听”,提醒统治者广开言路的重要,凸显“听”在政治决策中吸纳意见的功能以及保障决策正确的效用。

李煜《相见欢》中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塑造了一个无言寂静的无声之境。此时的李煜在想什么?他听到了怎样的心声,是懊丧、悲凄,抑或悔恨?

两相对比:一个是开耳迎接外界的意见,一个是闭耳迎接内在的心声;一个是言语的丰盛,一个是言说的缄默。一开一闭、一喧一静呼应对照,展现的是“听”的来去收放及其之于国家、个体的意义和价值。

无论是寂寞无言,还是喧嚣吵闹,都与听觉引发的情感有关。登上岳阳楼的人,既因为“满目萧然”的视觉引发落寞,也因为“虎啸猿啼”的听觉引发悲伤。视觉与听觉在此交融为一,与个体之情密切关联。

田园诗歌中的“听”,同样丰富多样、异彩纷呈。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在声音中悠然自得迎来新的一天。诗人在充满喜悦、活力的鸟鸣中睁开眼,以声音迎接事物的到来,以事物体味声音的美妙。

在这一互动中,还有以“听之声”而想“事之果”:“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听到夜晚的风雨声,不知花又落了多少。在欢喜与活力中似乎又掺杂着一丝哀伤,让“听”与“事”“情”产生关联、互动。

这不禁让人想到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同样是听到昨夜“雨疏风骤”,卷帘人得到的结论是“海棠依旧”,李清照以“绿肥红瘦”予以质疑。这是听者由“听”而形成的不同之“象”,也是由“听”对接生成的不同之事。

说到田园中的“声”给予人的闲适与快然,怎能忘了陶渊明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狗吠声、鸡鸣声这些属于农家的特有之声,既展现从容不迫的生活状态,又给人以丰富生动的画面,成就了听觉的审美之功。

喧闹之下自有静处。

先看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山之中虽无法由视觉而见人,却可以由听觉而闻人。视觉所存在的局限,听觉来弥补。由听而闻人语,由听确证人之存在,由听迎来他者。听将个体与外在世界(自然界与人之世界)连接起来。

再来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人在闲适时,既是静看花开花落之象,也是静听花开花落之声,聆听自我之心声。在鸟儿的声音响彻山涧时,人的世界与自然的世界产生了联系,将人从自我之世界拉回现实,形成个体内心与外在时空的交织。“声”与“听”勾连了人与自然,连接了内外。

修身齐家治国融为一体

“听”不仅能感受心声,也联结着家国的兴旺、铁马的驰骋。或欢喜或悲伤,皆源自士大夫之于天下的关切与情怀,源于个体与国家命运的休戚相关。

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一听闻便泪流满面,是欢喜之情的漫溢,是由“听”将自我的情绪与国家的起伏紧密结合,让修身、齐家与治国融为一体。

对杜甫来说,有喜悦之时,亦有悲痛之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鸟之鸣何以惊心?是因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看到国破家亡,那让王维感受空寂山谷中幽静的鸟鸣,也成了惊心之音,摄人魂魄。这些起起伏伏的情绪,因听而来,由听生情,家国情怀在“听”中动人心扉。

在“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中,“听”将风雨声转化为金戈铁马的奔腾与呼啸。在这个梦发生的时候,战场之声与风雨之声融为一体,也许都化作了陆游纵横的老泪,展现了诗人的豪情与壮志。梦与现实已分不清,这也许是“听”给予陆游最好的慰藉。

同样是夜雨,同样是聆听,苏轼显得轻松了不少:“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没了外在的慷慨激昂,夜雨都化入内心的坦荡达观。这份经历起伏而来之不易的心境,让人读来有点心疼,也有些感佩。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雨和风在“听”中被赋予生命,活泼泼地到来。它们已不是风雨本身,而是苏轼人生的起落写照,“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样的人生坦荡于苏轼不是一蹴而就的,于任何人亦复如是。所以,不同年龄听着同样的内容,所听到的以及所折射出来的心境会有很大不同。

比如,“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同样是“听”,同样是“听雨”,“情随事迁”也是“情随时迁”。人生的跌宕与情绪的起伏在“听”中展现、迎来,给予人以生命的回响,成就生命的厚度。

“听”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的真谛,也可以帮助我们探寻事情的真相。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探寻“石钟山”命名真相时,便是通过“听”完成的。他与苏迈泛舟于山下,听到各种声响,最后在水声、冲击声中终于弄明白了为什么这里被命名为石钟山。

这是沿着声音给予的信息和脉络去追寻真相,不人云亦云,尽力还原人与事真实的样子。这种精神在“听”的践行中展现、在“听”的探寻中成就,让人对“听”这一认知方式刮目相看。

“听”可以是“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的自得其乐,也可以是“檐头溜,窗外声,直响到天明。滴得人心碎,聒得人梦怎成?夜雨好无情,不道我愁人怕听”的愁苦万端,还可以由“声”之听而成乡音、乡情:“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听与情感密不可分,故乡的模样在声中形成,对故乡的思念便在听中生成。听与情的背后都是人。碰撞出的是人生的坦荡,还是梦中的激昂,抑或无奈的悲叹,都取决于人对听的践行与想象。

这种源自先秦而成的“听”的传统,在文学的表达中变得柔美而温婉,并由此蒙上诗情画意而呈现出某种美学意蕴,彰显着人世间的千姿百态与生生不息。正所谓:“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东佳






上一篇:五千年来水平最高的20首诗词,值得一读再读!
下一篇:诗词中的杨花:惟解漫天作雪飞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小敏 2023-6-21 22:38 +1
书香 2023-6-21 18:44 +1
今生有约 2023-6-21 18:03 +1
东阳子 2023-6-17 19:02 +1
闲云仙鹤 2023-6-17 16:24 +1
极品酝酿 2023-6-16 23:36 +1
井泉水 2023-6-16 15:13 +1
悟空无 2023-6-16 09:29 +1
豐達 2023-6-16 08:43 +1
冰心陈 2023-6-16 08:21 +1
詹义清 2023-6-15 23:47 +1
太湖石 2023-6-15 22:20 +1
洋河居士 2023-6-15 21:48 +1
+1
603°C
1
  • 摩天居士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主题

好友

11万

积分
发表于 2023-6-15 10:44:38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诗词歌赋之所以尤其重视“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听”在审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聆听,人们可以感受到声音所带来的情感和意义。在诗词歌赋中,作者通过描绘各种声音,如鸟鸣、风雨声等,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和生活的细节。

其次,“听”通过平衡视觉的功利和急躁,使人们变得更加谦卑、包容。在政治决策中,广开言路,倾听不同意见是十分重要的,而通过“听”的方式,统治者可以更好地吸纳各方面的建议,保障决策的正确性。

此外,“听”也帮助人们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与外界的关系。通过聆听自己的心声和外界的声音,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形成对事物的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传统诗词歌赋中的“听”,还可以启迪人们探寻真相和追寻生命的真谛。通过倾听周围的声音,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真相。这种精神在“听”的践行中展现,让人对“听”这一认知方式刮目相看。

综上所述,“听”在传统诗词歌赋中之所以受到重视,体现了对审美的追求、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思考以及对真相探寻的渴望。它使作品更加丰满、深邃,也使读者更加有机会与作品进行对话、共鸣。
——来自AI(加入VIP可享AI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