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明 金牌会员

主题

好友

5万

积分
方明 发表于 2022-1-28 16:50:28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杨建仁

来源:中国语言文字



中国的优秀诗歌自古以来就是与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时代立传、为民族立碑、为人民立言,是当下诗歌必须坚守的信仰。随着快捷、多元、开放的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诗歌与传媒的融合发展成为当下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

诗歌与现实

诗歌是否要与现实发生关联,本不应成为一个问题。然而在当下,无论是诗人还是读者都会发出疑问:诗歌是否有必要反映现实?就诗歌本体来说,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自诞生之初,它便担负起了言志传情的作用。由此,诗歌必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诗意的栖居”“诗和远方”,已成为平常人当下生活的一种方式和常态,这说明,诗歌必须坚守现实主义道路,必须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再现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真实、具体、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折射出时代变迁的万千气象。

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文学体裁,诗歌在当下更应该与现实相连接,反映时代的精神气象,为时代提供精神激励和价值引领作用。《诗经》中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有“诗史”之称的杜甫,以一颗诚心把关切的目光投向社会底层,他的代表作《三吏》《三别》深入把握了时代脉搏,呈现了一个时代的血与泪。白居易新乐府诗,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卖炭翁》中“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文字,一直触动着后人的心。中国诗歌始终贯穿着一条现实主义的红线,使自身更紧密地贴近生活,承担起“时代歌手”的职责,并且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就。

诗歌是疗救人心的良药,尤其在后现代的社会中,大众更需要诗人承担起对现实责任和使命的担当。倘若离开现实生活,诗歌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如何摆脱这种痼疾?法门之一便是,当代诗人应把视线投向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处,从经典作品中汲取养分。唯有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态度,才能精确捕捉时代心声,把握时代主题。诗歌要反映现实生活,不能同质化,照葫芦画瓢,而要探索自己对生活的诗意表达。做到细节的真实性,就是要有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做到形象的典型性,就是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做到描写的客观性,就是诗人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诗歌的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诗人的爱憎感情。做到思想的深刻性,就是让诗歌的导向更加鲜明,揭示的内涵更加丰富,用直抵心灵的诗歌作品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诗歌与传播

叶嘉莹先生认为,“读诗的好处,在于培养一颗美好的活泼不死的心灵”。诗人吉狄马加也说:“诗歌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依然是人类精神世界中最美丽的花朵。只要人类存在,诗歌就会抚慰一代又一代人类的心灵。”但我们也都清楚,在诗歌艺术的发展中,除了诗歌本身的精神内核外,传播所具备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毕竟,再好的作品,如果没有合适的传播方式,就难以流传。在提及“诗歌传媒”一词时,我们先回顾一下自诗歌诞生之日起,它所经历的传播方式。

自西周初期,中华先民口口相传,借由诗歌抒情表意;在此后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歌唱、吟诵、抄录、印刷等多种传播方式。及至当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诗歌的传播方式越来越立体多样。互联网和移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诗歌报刊已被新型媒体所分化,逐步淡出大众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微博、微信和公众号的传播时代。在新的形势下,诗歌迫切需要突围,由小众向大众拓宽,由缓慢向快捷转变,由传统向现代迈进,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读者需求的重要渠道。与新型传媒的同频共振,是诗歌扩大传播的必由之路,是培育诗歌读者的有效途径。新型媒体使得诗歌创作的门槛降低,艺术探索的自由度大幅提高,人人皆可参与到这项活动当中,人人皆可成为“诗人”,全社会掀起了一股“读诗、写诗热”。诗歌似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热度。繁荣之下,暗流涌动。当创作者处在完全开放的新型媒体环境下,还能否考虑到读者的需求?能否保持对诗歌的敬畏?在当下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大众对高质量艺术需求越来越紧迫的情况下,如何搭上新型媒体之船,构建当代诗歌记忆,唤起大众的情感共振,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诗人必须通过新型媒体,扩大诗歌的传播范围,提高作品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让诗歌走进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陶冶情操、启迪心灵、锻造信仰、丰富人生的一种精神境界;另一方面,诗人要坚守诗歌理想,提高诗歌品质,胸怀“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正确处理好量与质、义与利的关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作品,为历史立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童瑜




上一篇:《红楼梦》是从《金瓶梅》脱胎而来
下一篇:古诗中走出的地名,这么美!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汝静 2022-1-30 07:05 +1
无心插柳 2022-1-30 06:50 +1
极品酝酿 2022-1-30 00:01 +1
食为天 2022-1-29 22:25 +1
清风大地 2022-1-29 21:55 +1
清静太平人 2022-1-29 20:13 +1
井泉水 2022-1-29 18:14 +1
人参娃 2022-1-29 12:51 +1
梅花宝剑 2022-1-29 09:23 +1
冰心陈 2022-1-29 08:09 +1
云天 2022-1-29 07:29 +1
李永军 2022-1-29 07:05 +1
~王泽晋~翡翠 2022-1-29 00:06 +1
彭飞 2022-1-28 23:59 +1
黄叶飞飞 2022-1-28 23:08 +1
洋河居士 2022-1-28 22:09 +1
寸草心 2022-1-28 21:58 +1
小草青青 2022-1-28 21:55 +1
+1
1761°C
沙发哦 ^ ^ 马上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