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像被屏蔽

主题

好友

4057

积分
发表于 2020-1-12 18:21:5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20-1-12 18:30:33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濮炜懿 发表于 2020-01-12 18:16
原标题:未脱贫人数为何能精准到个位?基层扶贫干部这样解读

“江苏省脱贫攻坚工作已取得了决定性成效,仅剩17人未脱贫”,这是今年地方两会上,扶贫工作汇报中透露的消息。有网友说“有零有整,怎么会这么准确?”、“这17个人压力很大”、“99.99%?高级黑?”……

1月9日,人民网强国论坛采访工作在一线的扶贫干部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者浪乡者徕村第一书记刘晓宇,为网友讲述真实的扶贫经历,还原真实的扶贫现场。



网友提问:怎么会统计如此精准的数据

刘晓宇:扶贫数据是经过多方验证和层层公示后确认的。我们首先会从村一级组成核验小组,到每一户去核验这一户是否符合脱贫的政策。核实后,会再召开屯级评议会,来确定他是否符合脱贫标准。屯一级公示无异议后,会到达乡一级评议。这个过程是一级一级评议、一级一级公示,都不存在异议后,我们才会对这户贫困户进行脱贫。同时,市一级、自治区一级、国家一级,会形成各种核验组,有针对性地对这些贫困户的脱贫质量进行核验,确保真正的脱贫、高质量的脱贫。如果基础工作都做扎实了,未脱贫数字精确到人,是没有问题的。

关于扶贫数据的监控统计。例如我现在所在的这个县实行网格化,我们的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每一个人会包一到两个屯,我们会实时监控这一个屯内的贫困户情况。如果今年可能因为生病或者自然灾害造成村民返贫的,我们会及时把这些情况报乡脱贫攻坚战指挥部,并由乡里逐级上报,将这些返贫或者致贫的对象划分为监测户(贫困户)和边缘户(非贫困户)进行实时监控并及时研究帮扶计划等,确保他们不返贫不致贫。确保数据的真实性来做好动态的及时调整。我们在扶贫开发思路和办法上不断创新,有信心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保证最后的贫困人口到今年实现全面脱贫,全民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伟大目标。

网友提问:扶贫标准如何定?

刘晓宇:脱贫标准就是按照国家“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和住房安全保障。要特别说明的是,住房安全有保障不是按照比小康还要高的标准,而是按照脱贫的标准,满足搬迁群众基本住房需要,规定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这是基本标准。同时,各地也会因地制宜地来增加一些事项,提高脱贫质量。例如广西在“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上,设置一个广西自有的脱贫标准,叫做“八有一超”,“八有”指的是有稳固住房、有饮用水、有电用、有路通自然村、有义务教育保障、有医疗保障、有电视看以及有收入来源或最低生活保障。而“一超”指的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超过国家扶贫标准。即通过这样一场脱贫攻坚,来完善整个基础落后的现状,完善影响群众增收致富的水电路基础设施。路通了,电通了,网通了,老百姓的致富路也通了,他的农产品运得出去了,他的收入也就有保障了。

网友提问:脱贫到底脱什么?

刘晓宇:每个人对于脱贫这个概念理解是不同的,从国家的层面来看,是“两不愁三保障”,但是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小康标准。有些人觉得买一辆车就是奔小康了,而有些人觉得我这套房子80平米,是不是明年再买120平米的,住得更宽敞就是奔小康?每个人对物质的需求是在不断增长的,对小康的标准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老百姓或者更多的网友以自己的小康标准来要求农村脱贫,我觉得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生活环境不同,收入也不同。贫困户的需求其实更多地体现在现实的医疗保障、教育保障和住房保障。有了稳定的住房,有了良好的教育,农村的孩子才能渐渐走出大山,有了医疗保障,他们才能够病有所医,不因病返贫。所以,大家不能以自己心目中的小康标准去要求精准扶贫当中的脱贫标准。

网友提问:扶贫工作啥感觉?

刘晓宇:我们基层的扶贫干部在扶贫点真的很辛苦,每天面对很多家长里短的事,要处理非常多琐碎的事情。一个简单的数字变化,背后可能就凝结着多少扶贫干部一两年的辛苦付出。但在苦的同时,也有不苦的乐事。比如,当你看到贫困户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当你看到村民家门前,那条经常让他摔倒、困扰他多年的水泥路通了,他激动地握着你的手对你说感谢,这些都是扶贫干部的一种小小的成就或者是一种收获。我觉得,在村一级做扶贫干部,可能不会有非常惊天动地的大成就。但是老百姓的一句感谢和一个微笑,会让我们特别欣慰和满足。

来自扶贫一线的同志的真实话语。脱不脱,有标准,并不是虚无的。江苏敢于报道,明知会有质疑和舆论压力,那么透明而广泛的监督,是真正有底气和勇气,更有全能按时完成脱贫任务的决心私聊担当。对此,我们深入思考和认真了解后就不会质疑,更多的是羡慕、自励和为国骄傲。谢谢老友将事实访谈选贴于此。祝冬祺笔丰,周末愉快!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发表于 2020-1-12 18:33:53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濮炜懿 发表于 2020-01-12 18:21
大伙儿的对精确数字固有印象可不能有,应该先了解事实在说话,江苏的扶贫工作确实做得不错,我看在眼里。现在是信息化时代,精确到户,人,其实很容易的

我的本意正如此!谢谢!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头像被屏蔽

主题

好友

4万

积分
发表于 2020-1-12 18:45:54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20-1-12 18:57:27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濮炜懿 发表于 2020-01-12 18:49
谢诗友关注江苏,身为江苏人,竟然是看了诗兄的佳作才知道这件事,惭愧
拜读大作

咱们江苏必须关注本省民生发展,当为自傲,也当齐同砥励奋斗,为圆梦作出自己的贡献!
发表于 2020-1-12 18:59:22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值得怀疑,扶贫任重道远,不可掉以轻心!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淮左凡客 +1
发表于 2020-1-12 19:37:3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提倡脱贫,证明国家真正富裕了,人民真正解决温饱问题了,脱贫致富并正式向全国人民推送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淮左凡客 +1
发表于 2020-1-12 19:50:02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江苏公布“17人未脱贫”:这个引起争议的数字,了不起!

中国长安网

01-10 14:34中国长安网

        江苏距离“全面脱贫”还有多远?江苏省政府公布的数据回答:17人。

        近日,江苏省发布了关于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报告中的数据成色十足:当地已实现脱贫254万人,脱贫率达到99.99%以上,目前还剩6户、17人未脱贫。

        不出意料,这一数字立即在互联网引发热议。除了惊叹之外,不少网友对此提出疑问,也有人调侃“让我看看剩下的16个人都是谁”。

网友各抒己见,但面对江苏的坦诚,长安君的感受只有三个字:了不起!
           首先,毫无保留的点赞,是因为公布数据的勇气和自信。

作为2018年常住人口总数就已突破8000万人的大省,江苏不会不知道,公布反差感如此强烈的数字,一定会吸引舆论挑剔甚至挑刺的目光。

事实上,在数据公布的次日,江苏省扶贫办工作人员就接受了媒体采访,对扶贫标准怎么确定、为何不直接给补贴等争议最多的问题,一一从容作答:

对贫困人口数字化建档,动态进出,最低收入保障全覆盖,就连6000元年纯收入的贫困标准也是江苏自行制定,至于4000元的全国标准,江苏省早在2015年底就已经达到……

无论是不靠“输血”伪脱贫,还是坦陈数据可能也会出现动态变化,都展示了当地扶贫工作开展之扎实、摸排之精细。可以说,在最后的冲刺阶段,江苏省开了个好头。也许更多地方及时跟进,也晒晒自己的精准扶贫账,才能让我们看看距离梦想的实现还有多远距离。

只有严实的工作作风和坚定的脱贫决心,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不会止步于愿景。

         江苏盱眙的扶贫茶园中游人体验采茶,当地把农业生产和旅游休闲有机结合起来,带动贫困居民增收

第二,平静面对怀疑,绝不意味着对群众关切“脱敏”。

也许一些调侃和质疑是出于误读,但这种“不敢信”背后,却是人民群众对于脱贫攻坚的期许。将脱贫攻坚做得更扎实、更真实,在小康道路上不落下任何一个人,这也同样是脱贫攻坚战的内在要求。

          如果双腿不沾半点泥水,只是埋头“做数据”,扶贫就是纸上谈兵的数字政绩;如果不注重引入产业扶贫,只是为了迎检送点钱送袋米,脱贫就会沦为风过无痕的突击游戏。这种投机取巧,在全民追问下注定无法脱身。

          针对老百姓最关心、最担忧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早已做出告诫。2019年全国“两会”上,总书记在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专门强调:

       “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越到关键时候越要响鼓重锤。不要搞‘大跃进’‘浮夸风’,不要搞急功近利、虚假政绩的东西。这些问题我们历史上都有深刻教训。对这类问题现在就要敲打,防患未然,防微杜渐”。

         心存敬畏,杜绝“数字出奇迹”,才对得起奋斗的初心,才对得起在精准扶贫中踏破万水千山的扶贫干部,才对得起在全面富裕道路上携手同行的亿万人民。

        在这个民意借助舆论充分表达的时代,这才是“举头三尺有神明”。
       栝楼产业是宿迁市大兴镇“农业调结构助力精准脱贫”主导产业,当地栝楼种植户达6300户,人均增收6000余元。

       最后,我们必须牢记一句老话:行百里者半九十。

当2020年已经成为摆在案头的日历,中国距离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最后一公里。但是这也意味着,扶贫工作将面临最艰巨的考验。

这些年来,各地扶贫工作普遍备齐了政策支撑、资源投入、人员下沉等有利条件,但这也意味着,拔掉贫困的最后钉子,需要各级政府倾注更多心血。

在江苏,从17到0的距离,也许不会比从254万到17更近。

但是,越到最后越艰难的觉悟,不会动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的决心。决胜脱贫攻坚,需要不忘初心、坚定信心,完成好历史使命。



连云港市实施盐田复垦转养、转农工程,在盐碱地上种植水稻获得成功,昔日百里盐田变身“沿海粮仓”。

一个数字引发的“舆情”,其实是对扶贫工作的莫大勉励;人民汇聚的目光,就是我们向梦想冲刺的动力!

发表于 2020-1-12 19:59:1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洋河居士 发表于 2020-01-12 08:24
踏踏实实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才是真理!

踏踏实实做,明明白白干,精准方显担当,更表决心、勇气和希望!我倒希望各地都能将扶贫进度如实定期公布于民,更好地接受群众监督,也可更广泛地凝心聚气加油干!
发表于 2020-1-12 21:39:42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精准扶贫应该不能是形象工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