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文转自公号荐见美学堂,美是见识,美是共识 ID:gh_8177863ad5f5 曾经的百雅轩画廊创始人李大钧今天在微博上讲了一件事。
蒋兆和是谁?这又是一件什么样的作品呢? 1
蒋兆和 蒋兆和与徐悲鸿、林风眠是20世纪中国画改革三大家。在改造中国传统人物画方面,蒋兆和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在画中表现下层人物的艰苦。被称为“满纸穷相”。
蒋兆和与徐悲鸿、吴作人、田汉等 摄于1929年南京中央大学 这位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西画之长,拓展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技巧。普遍公认的是,蒋兆和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在中国人物画史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他笔下的人物,又都和“贫穷”相关。刚刚进入北平时蒋兆和初次进入人们视野的水墨画名叫《卖小吃的老人》,描绘的是一位重庆街头卖小吃的老人。1929年,他以油画作品《江边》参加了上海举办的“中国第一届美展”,这件作品画的是上海一个穷困黄包车夫的生活状态。
《卖小吃的老人》 而在我们今天谈论的事件中,受到裸体道德危机挑战和被某平台小编要求打码的作品《大洪水》,同样与一段悲痛穷困的民族历史相关。
《大洪水》 这幅3mx2.7m的大型宣纸水墨是蒋兆和创作于1947年的作品,但创作后不久便遗憾流失海外。 1951年在梵蒂冈举办的“传教士寻访各国宗教艺术展览会”上,这幅作品被康斯坦丁・卡西涅利购得。直到45年后,卡西涅利按照他已故妻子的遗愿,把这幅画捐赠给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 在这之后,这幅《大洪水》就一直悬挂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的入口处。 在梵蒂冈为这幅作品开具的购买发票上,画家的名字被写成了“ChangChao-ho”,但在画作上,并没有留下画家的签名。 这就导致长期以来国外的机构和收藏家一直不知道这幅作品的作者是谁。又过了一段漫长的时间,经过意大利和中国的若干研究机构学会的调查辨认,这幅水墨的创作者——蒋兆和,才得以确认。 五年前,经过多方努力,这件流失海外多年的作品终于回国,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不尽丹心——蒋兆和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展》展览中展出。
展览现场 那么,蒋兆和为何会在1947年创作这样一幅这幅《大洪水》?这幅作品记载的是哪一段历史?画作上这位裸体的女性又有什么样的寓意呢? 2 有研究者将蒋兆和生平和《中国水灾年表》对比,蒋兆和有可能亲身经历的洪灾,分别是1920年的重庆水灾,1931年的江淮大水及1939年京津地区洪灾。 其中1931年的江淮大水,南至珠江流域、北至长城关外、东起江苏北部、西到四川盆地,长江、珠江、黄河、淮河等主要流域无一幸免,也被认为是中国有记录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自然灾害,仅长江流域泄洪区的死亡人数就高达14万5千人。 当年蒋兆和27岁,大洪水应当是在这位青年艺术家的记忆里植下了深刻的印记。
年轻时的蒋兆和 但他为何会选择在不惑之年画下这幅作品,又是什么激活了他脑海中的苦难记忆呢? 事实上,就在1947年,我国发生了一件事,揭起了一段民族创伤旧事。 这一年,花园口大堤修复合龙。而正是这个被修复的花园口大堤,在1938年成了中国抗战史上与文夕大火(长沙大火)、重庆防空洞惨案并称的三大惨案之一。
花园口决堤事件 1938年5月19日,侵华日军攻陷徐州,并沿陇海线西犯。6月9日,为阻止日军西进,蒋介石政府采取“以水代兵”的办法,下令扒开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区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的渡口——花园口,造成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 奔腾的黄河水迅速下泄,花园口决口处被迅速冲大,同时被淤塞的赵口也被大水冲开,赵口和花园口两股洪水汇合一起,顿时掀起滔天巨浪。 大浪历时4天4夜,淹没了中牟、 淮阳等地,又经颍河、西淝河,注入蚌埠上游的淮河,淹没了淮河的堤岸 ,冲断了蚌埠附近的淮河铁路大桥......形成大片的黄泛区,也间接导致惨绝人寰的1942河南大饥荒。
灾难中匆忙撤离的难民 除了悲伤记忆被重提,1947年前后,还发生了另外一件事,直接促成了这幅画作的诞生。这一因素也大概能回答许多人心中的疑问:为什么蒋兆和,要用一位女性来作为“大洪水”的“代言人”?又为什么让要这位女性在这样悲痛的画面中赤裸上身? 1944年,40岁的蒋兆和和京城四大名医之一萧龙友的女儿萧琼完婚。婚后,他并没有特别稳定的收入来源,加上时局动荡,新婚的蒋兆和陷入了财务上的困顿。
蒋兆和与萧琼 1946年,他通过学生郭明桥认识了音乐家江文也。江文也正在为天主教会谱写圣经歌曲,为了帮助朋友解决经济上的困境,江文也介绍蒋与雷永明神父相识。这位出生于意大利西西里岛、1931年来华传教的神父,便主动邀请蒋兆和为方济会思高圣经学会绘制几幅圣经故事。 这幅名作《大洪水》和另一幅作品《圣母玛利亚的悲哀》,就是为这组“圣经故事”题材而创作。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创作完成后就由雷神父的思高圣经学会将这批作品送到了意大利。
《圣母玛利亚的悲哀》 3 一幅宗教题材的定制作品,对于一位擅长于“满纸穷相”的中国艺术家来说,如何既完成定制,又寄托他的家国情怀和个人经历呢? 花园口的悲痛往事应该让蒋兆和想起了《旧约》中的大洪水。而在中国传说中替代旧约中“新生”形象的,应该就是女娲了。当凡人与神争权后,作为母性慈爱和人类拯救者象征的“女娲”就是最好的中国形象了。在蒋兆和的画作中,大洪水造成的一片混沌之中,唯一坚强屹立的正是这位人神一体、赤裸而大爱的母亲。 蒋兆和用这样一种聪明的方式,既完成了基督教的叙述,也赋予了图像兼具现实主义和东方特征的味道,同时清晰地延续了他极富个人特质的风格。
我们都很熟悉的这幅杜甫像, 便是出自蒋兆和之手 一位研究者说:“与圣经中的故事相比,中国的大洪水传说有更强的悲剧色彩——人类在面对更强大的对象时,对其所作所为的后果无计可施,只能忍受灾难性的后果,祈求拯救者的出现其中的痛苦与无助跟蒋兆和作品中一贯所有的对世人的悲悯情怀契合。” “具体到《大洪水》这幅作品,我们在画面中也看不到任何基督教式的原罪感,也没有灾难背后的新生的希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悲壮之情,在末日般的灾难之后,侥幸存活的人不得不面对满目疮痍的大地,似乎没有任何生存的可能却又不得不为生存挣扎。这也正是战火之中的中国百姓的真实写照,也可以说是《流民图》等作品悲剧情怀的一种延续。” 我们在这幅《大洪水》的上面,完全可以看到蒋兆和1941年开始构思、1943年完成的《流民图》所表现出的气质和悲悯之心。
《流民图》 在这幅最著名的代表作中,蒋兆和塑造了一百多个无家可归的、社会底层,与真人等大的劳苦大众形象。 陈丹青认为,谈论《流民图》,是一份困难。这困难,并不因其语义复杂,而在极度单纯的说服力。 就绘画的绝对价值而言,《流民图》的说服力很难在本土作品中寻获等量齐观的案例,惟在欧洲经典中,可资观照。 这幅画所投射的绝望、悲剧性、死亡感,如圣经的片断,直追中世纪晚期及文艺复兴初期的宗教壁画;逾百位画面人物的组合纠结而能各在其位、各呈其态,便在欧陆亦属一流;画中每一人物的面相、种姓、神态、气质,高度准确——不是“准确”,而是“如其所是”——堪与委拉斯凯支的《侏儒》系列、伦勃朗的自画像相媲美;而《流民图》的道德力量、心理深度、历史分量,与列宾、苏利科夫、珂罗惠支,同属一支;整幅长卷从容而深沉的叙述性,令我想起托尔斯泰的《复活》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被侮辱被损害的人;论及一位艺术家在沦陷期间所能做出的强悍回应,《流民图》超过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而《流民图》成稿期间的政治语境,远较《格尔尼卡》危险而艰难。
毕加索《格尔尼卡》 我觉得这份评价,同样适用于《大洪水》。 而现在,这幅触动沉重民族记忆的作品,被要求打码!我想问一下,今日头条的小编,不用懂艺术,你的语文和历史,都是谁教的?
最后,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这幅流失海外,又曾回国展览的画加上了马赛克之后……的样子。 荐友说
Lily 坚持立场。蒋兆和一生太苦,各种政治不正确的问题。 北鸟南鱼 前些天发了一些鉴赏西方油画的文章,其中有一篇因为有裸体,被头条扣了20分,理由是黄色色情。这个小编底气足,而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毫无立场。
MT的风景画 央视曾经给大卫打过马赛克。 ceci, 你在微博上发一个维纳斯,整张图给你吃了。
藍 鳳 可怕的是那些跟着揣摩所谓上面的心思一大群人。
之前在微博上发个电影截图,已经打码了,但最后还是被和谐……
Tseng-Suren 提到衣不蔽体,突然想到了那幅著名的《愚公移山》,有徐悲鸿先生创作的油画。
加入荐群,这里也会出现你说的话…… 对于给艺术品强行打码的行为, 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