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天地 | 为什么说《走向共和》是史上最好的国产电视剧?
  • 楼主: 摩天居士 |查看: 2153|回复: 0
摩天居士 发表于 2018-8-24 15:06:38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首先自身的实力确实硬,干货也多,和国内目前其他的剧比算是很写实的。总的来说当其他电视剧的历史观都是手撕鬼子这种的时候,你弄一个正常的电视剧就会很鹤立鸡群的。

不管是大清的裱糊匠李鸿章,还是孙大炮孙中山,独裁老太慈禧,圆滑的袁世凯都刻画的入木三分,勾勒了一幅乱世众生相,改变了我以前很多对人物的看法,就连日本的天皇(矢野浩二演的)都让我又恨又爱,恨他要侵略我们,爱他身上有明君气质,反而观之当时的大清,唉。只能说国之将亡,无力回天。

这部电视剧当时看的时候,家里的老一辈也在,他们说这个是比较真实的,没有把很多历史人物过度扭曲,当时的李鸿章做出那么多看似匪夷所思的举动也是当时形式所迫;袁世凯就更不用说了,被误读了很多年,他的很多思想都是很超前的,比如说当时的警察的建立,治理百姓;推广免费学校,让更多人接受教育,这种都是从百姓的切身利益出发。另外官民分离的思想又有多少人提出过。走向共和对很多历史人物是一种平反,历史是让我们更辩证的看问题。

中国电视剧、历史剧前无古人的良心之作。

客观、公正、理性、科学、人性化的评价一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深刻地洞察历史人物内心,深动刻画其内心活动,准确诠释其思想,表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

比起历史教科书上的胡编乱造,本剧三观相当的正。给与了那个时期所有人物客观,人性化的评价。他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太后皇帝中堂总督。

在这里,慈禧太后不再是败家老娘们,而是一个被封建文化缠足的资深政治家,她脑子里只有权术和制衡,想的只是爱新觉罗家族万万年,并没有那么多主义和思想。是时代的局限性造就了她的局限性,是她的局限性,造就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悲剧。所以说,慈禧太后误国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这时候就算是换成康熙爷,结果也是差不多的。

在这里,李鸿章不再是卖国贼,而是一个有情有义有担当的国家栋梁,一个深谋远虑鞠躬尽瘁的政治家。MD人家本来就是,全世界都这么看,只有中国不这么看。

在这里,孙大炮就是个朝不保夕,东开一枪,西放一炮的实践者,然而正是因为他的不懈努力,才给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放上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这里,袁世凯依然是窃国大盗,然而突出的不只是他窃国,还有他作为乱世枭雄的气度和能力。是乱世造就了这个枭雄,而不是枭雄改变乱世。

在这里,翁同龢、张之洞这些所谓的清流,全部成了沽名钓誉,迂腐不化的可笑小丑,实在是书生误国。

在这里,康有为狂妄自大,眼光短浅,一个根本不懂政治的外行,仅凭理想主义和一腔热血搞起来的甚至带有不少私欲的变法必然会失败。

还有光绪、荣禄、徐世昌......每一个角色都是栩栩如生。且演员表演到位,堪称隽永。走向共和里面,每一个演员,都是把人物演活了的,王冰老师饰演的李鸿章,很好的诠释了忠、儒、实用主义、两难、无奈。孙淳老师饰演的袁世凯,很好的表现了奸、油、务实的乱世枭雄的形象。吕中老师饰演的慈禧,第一次把这个女人演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物化的妖魔鬼怪。马少骅老师饰演的孙中山,毫不掩饰的表现了革命家的浪漫主义情怀,也带有保留的批判了孙大炮脱离实际的缺陷。还有太多太多,光绪、康有为、荣禄、翁同龢......

批判和反省深刻!

天皇不吃饭也要买吉野号,对比慈禧要钱修园子,导演没有终点批判慈禧这个个人,历史评价简单针对于个人好坏善恶,只不过是小学生的水平而已。本剧是透过慈溪来批判中国的封建文化。作为一个风里来雨里去的老牌政治家,她是典型的中国封建文化的代表,她的出发点,是站在她所处的环境,从小受到的文化熏陶而言,并没有错——老太太生日过差了,街坊四邻就不服气,最可怕的是,自家人就不服气,所以不是我过生日,是我们满清王族,要借这个机会昭告天下我们江山稳固,家底雄厚。要知道,鞑子这时候可是骑在汉人头上,正在江河日下,刚刚遭遇了太平天国运动,要不是曾文正公站出来,召集汉人平叛,就那些已经腐化为烟袋锅子的八旗子弟,基本上是靠不住的。如果曾文正公没有解甲归田,而是拥兵自重,估计那个时候开始满清的江山就已经没了。所以慈禧是两难的,攘外必先安内,我就是修园子了,也要小心在自己枕头边养头老虎。

严格来说,这部剧评价如此高的原因并不是它有多优秀,而是鉴于种种原因,国内的历史剧太脸谱化,好人坏人泾渭分明。

抛开人们对这部剧立场的追捧觉得它影射了当今社会说出了人们想说的话这一点不谈,这部剧最出挑的地方在于它把人当人。在这部剧里,无论是垂帘听政的慈禧,血气方刚的光绪,清流领袖的翁同龢,左支右绌的李鸿章,操持南洋的张之洞,满口革命的孙中山,还是袁世凯康有为等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都有自己的局限都会做错事,但是每个人又都有他闪光的地方。这部剧的魅力就在于此,它让我们去思考历史,为什么一群都不算坏的人,怎么最后就把事情弄到了这个地步呢?

小时候,我们或许都曾天真的以为,我们以后如果投身政界,一定会清廉高效一定会如何如何,可是年岁渐长后,我们才渐渐明白事情并非那样简单,我们渐渐地不会轻易地对一件事下结论,因为我们知道决策这件事的人有他们的无奈有他们的不得已,只有一腔热血是做不好事情的。即使我们坐在决策的位置上,我们往往做的还没他们好。这部剧就会让你产生这样的思考。

有些台词,从今天开始往后数十年,都没人再敢往剧里面写啊!可说堪称经典了。

比如李鸿章教育盛宣怀: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人若有了生杀之权,就嗜杀无忌,有了行政之权就作威作福,有了度支之权就为己敛财。甚至有一点小小的权力,比如说县衙的差役,收税的小吏,官员的随从,如果把权力都用的无所不用其极,那真的是国将不国啊……一个当权者有了权力,第一要紧的什么?不是运用权力,不是滥用权力,而是要遏制自己的权力欲啊。'

你就看看这种词儿,现在哪里还有。

王冰演的李鸿章让人知道什么叫做”神伤“,什么叫做”无力“。

”我主力定远号的航速是14.5节,而日本的吉野号是22.5节他想打你的时候马上可以追上你,而你想打他的时候,他早就一溜烟跑掉了。而射速呢?我方是五分钟开一炮,而敌方是一分钟开五炮,季直,请你告诉我,在开战的一瞬间,这人心何足恃?

……

说的好,说的好,我方的……十英寸巨炮确实倭寇所无,可我问你,这炮弹呢?“

老爷子驳某官员之”正义之师必胜论“。

”去卖国!去当汉奸!“

老爷子抽着陀螺大喊着。

再如这个:

慈禧:“这一个国家最难得的,总是稳定,不管多好的事情,动静一闹大了,就不再是好事了。”

这是闹义和团的时候,一群大臣给义和团说好话,慈禧的回复。

后来慈禧说:

“义和团的那些刀枪不入的玩意儿鬼把戏都是假的,若外交上谈崩了,他们至少也可以充当消耗洋人弹药的炮灰。”

慈禧没有成为一个脸谱化的恶鬼老太,而这又究竟是谁的眼睛雪亮?

再说孙淳演的袁世凯,这段台词简直是莱因哈特才能说出来的:

“人民?我从来没有见过什么人民。我只见过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而感觉应当是杨威利能说出来的话,孙淳演的袁世凯也是有的:

杨度:”国家若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实行宪政,我们就是历史的罪人。 “

袁世凯:”这就是政治,可以犯罪,但绝不能犯错。“

再看看瞿鸿机和吴毓昌的对话:

瞿鸿机:“错了!夜太黑了,道德操守不过一丝烛光,只能照亮一个人眼前的路,顶多再拉上一个你!可是毓昌啊,咱们那点道德的烛光,挡不住人家的明枪暗箭啊! 咱出的那张牌叫做整肃吏治!表面上看,正气凛然,其实迂腐呀!我昨天才想明白:咱们的太后不看重这个。老佛爷哪里在乎你贪污玩闹,可你要跟她离心离德,你死去吧!这一点呀,那么多年,咱们竟然就没看明白!可你看人家出的牌,张张都是政治牌、屁股牌— —人家玩着、闹着,搞女人,搂钱财,可人家永远政治上正确,屁股坐的永远是正确的地方。那才叫高!毓昌啊,清洁的道德牌打不过肮脏的屁股牌啊!咱们从一开始就败了!”

徐锡林:“凡搞假立宪,必遭真革命。大清没救了,只有推翻他,我煌煌华夏才有真的宪政。”

这台词我看着都觉得心慌,更别提写这台词的人家里面的水表了。

还有些很边角的好玩的玩意儿:

美国总统向大清国的宪政考察团说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中文翻译直接翻成了:民治民有民享。

大清国的考察团的头头载泽一挑大拇哥,好!翻译的好!

美国总统表示,这是贵国的孙文翻译的。

于是载泽勃然做相:我们要求你们抓捕孙文交予我国。

美国总统表示:我两国没有引渡条例。

”我们要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把国民对政府的不满转移到对清国的仇恨上去。“

这是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在剧中的台词。

眼熟不?

然后伊藤博文马上补上一句:

“外相的话真是说得太好了!日本帝国的优势就在于一举起民族主义的旗帜,便能举国一致。而中国向来是各行其是,他们的人民对于国事更是混沌无知。李鸿章刚想伸一伸胳膊,马上会有七八支胳膊把他拽住。”

明治天皇:“你们对清国的赔款有什么打算吗?”

伊藤博文:“臣觉得战争让人民受了不少苦,应该用来改善人民生活。”

明治天皇:“不,教育。”

伊藤博文:“陛下远见,但臣觉得可以用一部分来投入教育,其他的用来改善民生。”

明治天皇:“不,全部用作教育。”

伊藤博文:要听真话还是客气话?

载泽:听真话!

伊藤博文:真话是残酷的,就像我大日本帝国的武士刀!

载泽:刀在忍字头,头可断,真话一定要听!

伊藤博文:我恨中国!

载泽:同文同种,何以恨之?

伊藤博文:我的老同学严复先生可好?

载泽:严复先生?

旁人回答:泽公,就是翻译《天演论》的人!

伊藤博文:他仍不过是个翻译,在英国留学时他是高才生,爱国热忱亦不在我之下,同时回国后,我为日本首相,他至今仍是个翻译。仅以个人际遇而论,对日本帝国何能不爱之,对中华帝国又何以不恨之?

载泽:却没有听说严复先生恨他的祖国,就像伊藤先生不憎恨你的祖国.

伊藤博文:我恨贵国,其源有自,自贵国唐朝以来,我国对贵国便俯首称是,耻辱啊!明治维新之时,我国要富强,更要改变这只能称是的历史, 我们做到了,大日本帝国战胜了大清国,我们改变了历史!

载泽:但要大清俯首称臣于日本,怕是没那么容易!

伊藤博文:总有那一天!这是历史证明了的!我国之开放,较之贵国为晚,但我国大兴教育,甚至改良人种,汲汲然全盘西化,却保留了我大日本帝国的武士道精神! 最重要的是,我们当即便实行了君主立宪!所有法律必须经过国会决议!呈君主裁定,然后公诸于众!总之,我国是一个法,立宪明君之法, 贵国是一个君,专制主义之君,何其不同乃尔,故甲午之战,我国战胜贵国乃必然之势!

载泽:便无丝毫侥幸?

伊藤博文冷笑:日俄战争,仍是侥幸吗?

伊藤博文拿起一本《李鸿章传》:

“真希望这会儿与我交谈的有贵国的李鸿章,他若是看到此书,会高兴吗?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以成败而论,自是伊藤胜于李鸿章,然以个人而论,李鸿章优于伊藤博文甚也。诸位大人可知此书何人所写?正是贵国满世界通缉的政治要犯梁启超。高才高论,洞若观火啊!其高论,正在假如二人易地以处八个字,'伊藤不才,然何其幸哉,能驻足日本之地,此乃立宪国之地,且举国人才辈出;李鸿章大才,然何其不幸,为政于中国,此乃绝对专制之地,故而有才而化无才,且举国人才,一遇专制俱为奴才。'李中堂若读得此论,当含笑冥府。而竟以有才败于无才,岂非又死不瞑目!“

更不要说最后一集孙文的演讲了。那简直是分分钟你家房门爆破的节奏。“我要弹劾你!!!”

中国建国以来明目张胆的作死被禁的实至名归的片子。你看这片子有时会控制不住的联想。

大清国的价值观

1234001403de620a2230.jpg
大清国的外交

1234001403e75a2bb657.jpg
大清国的国情

13540006310d2097e41c.jpg
大清国的公知

123400140454e8cc4e3f.jpg
大清国的军队

1233000ea31f8337ad38.jpg
大清国的官员

135400063127c54648cd.jpg
大清国的改革

12320013db280a4596e3.jpg
大清国的人民

12340014048e291a177f.jpg
大清国的稳定

12320013db74faa6e7ae.jpg
大清国的覆灭

12320013db815f5110a7.jpg
中国大多数的历史题材电视剧,都是帝王将相的奋斗史夹杂着才子佳人的罗曼史。很少将视角定位在一个变动中的时代,以及面对历史潮流人们的选择和奋斗。而《走向共和》以一种独特的情怀和视角聚焦了从清末到民初这段“四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描绘了这段波澜壮阔而又辛酸沉重的历史中的中国精英的群像,力求表现历史的细节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格,从而让后来人感受历史的沧桑和沉重。

要把这样一个故事讲好是需要水平和勇气的。一旦成功对于观众的启迪和震撼也是巨大的。

《走向共和》没有男主角,也没有女主角。全剧不以一个人始,也不以一个人终。

全剧的第一个镜头,李鸿章在吃一条鱼。

他已经过了最风光的时候,他的北洋水师没钱了。朝廷里上上下下开始搞他了,日本人要摩拳擦掌打过来了,皇帝还以为大清水师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然而李中堂知道他已经注定要退出历史舞台了,他已经做到了他这一代人的极致,再往后他就hold不住了。

于是,袁大人出场了。和李中堂正襟危坐不同,他是以一个在妓院里吃软饭吃得理直气壮的小白脸身份出场的,闲拨琵琶,情挑花魁。然而在李鸿章的召唤下他告别了情人,穿上长衫,阔步走上了历史舞台。

袁世凯代表的是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第二代精英,他们是在洋务运动的蒸汽机轰鸣中成长起来的,功名、品级、忠臣之名对于他们就是浮云,他们走上历史舞台的使命就是变革制度,埋葬帝国王朝。这就是《走向共和》的主线精神。

时代在不断变化,甲午战败、维新变法、庚子国变、预备立宪、辛亥革命、南北议和、民主共和、军阀内乱,一次次翻天覆地的历史事件相隔也就3/5年,这批人在剧烈的动荡中不断变换着身份。

比如袁世凯。一开始他是个练新军的统领。你看到他有新想法、新思维,不拘一格,思路开放却又纪律严明,他要利用这个恩师李鸿章给的机会成为站在历史中心的人物。

你看到他主政天津时利用欧洲人的条例弄出了一群“警察”,苦心机智地在辛丑条约“不得驻军”的条款中找出空子实际上驻军天津,最大限度的守护了国家主权。

你看到他搞新学、兴女权、搞新政研究,实力推动中国现代化,你也看到他当了大总统后孤家寡人前夫所指成为独夫民贼。

你看到他在变法失败后一把扑在情人怀里哭得像个孩子:“他们想要杀我!”

——当年年少轻狂意气风发的他在朝鲜一举阻止了日本人逼宫的野心,将甲午战争推迟了10年,回来后朝廷想要杀他。

——年富力强,手握军权的他在变法中左右逢源最终选择站在朝廷这一边,将一场幼稚的变法扼杀,结果朝廷还是想要杀他。

——权倾天下、万众所归的他力推立宪,清王朝视立宪为最后的救命稻草,然而条件是,要立宪,先杀你祭旗。

——最后他把朝廷用非暴力的方式弄掉了,还要面对南方那批没有任何执政经验的梦想家们,后来,全国人民想杀他。

——他没被杀掉,自己生病嗝屁了。

我觉得《走向共和》是真正有益的历史剧,因为他能引发人们思考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说袁世凯。看完全剧你不会再像教科书里那样用上帝视角来看他,给他简单扣上一顶“卖国贼”“做皇帝梦”“独裁者”的帽子,不得不承认,在《走向共和》的时间线上,袁世凯确实是无可争议的领袖人物,是全国精英阶层改革变法、救国强国的一面旗帜。

他有很多优点,也有很多缺点。清王朝在时,他的缺点并无所谓,但优点使他平步青云、光芒万丈,使人们把他看作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救星。(剧中,西方记者采访他:“有人把您比作中国的拿破仑……”老袁:“啥?啥破轮?”233333)但一旦他亲手埋葬了王朝时代,他的缺点就都暴露出来,成为了让他“落后”的代表,最终让他身败名裂。因为他终究是一个旧时代走过来的人。

比如全剧最突出的一条感情线莫过于袁世凯和他的大姨太英子(就是一出场时的那个花魁)之间的。袁世凯和他的确是真爱,不仅是真爱而且是soulmate,只有在她怀里一代枭雄才会变成一个哭泣的委屈宝宝,袁世凯对待她完全是平等的,没有嫌弃过她的身份(让自己的大儿子叫她“母亲”),完全是以一种“英雄惜英雄”的态度来和她相处。(称帝前夜这夫妇两相互吐槽“呵呵,一个婊子也想当皇后?”’呵呵,一个痞子也想当皇帝?“)

即使这样,老袁还是让他做了姨太太,不会休正妻。即使这样,老袁对他的承诺依然是”我以后娶十房姨太太让你做她们的头儿“。而且后来他真搞出十个老婆。。。这要是在古代,袁世凯可以算得上是齐家的典范,他和花魁的故事估计能被冯梦龙改编一下写进三言二拍,然而进入民国,他这副做派就是活脱脱的封建腐朽气息——亚洲第一个共和制民主国家的总统有九个小老婆,Excuse me ?(其实历史冥冥之中也暗示了他必定不得善终,即使安心做大总统也必定不会有正面的历史定位)

那面对孔孟之道,袁世凯又是什么态度呢。剧中浓墨重彩地写了他在天津办新学的过程。首先,他请来一个书香门第又留过洋的女博士来当校长。然后一群直男癌士子看不起新学,看不起女人,组队来闹事。袁世凯怎么处理的,他先派遣自己的姨太太高调站台,以英子为首的袁氏姨太团举止粗俗、言辞犀利,论撒泼撕逼这些举子秀才们简直都是垃圾,双方闹起来自然是文人们斯文扫地,姨太太们本非良家自然无畏,这时老袁再登场,以总督之名打脸,秀才们理亏失态在先,一顿板子一打自然老实了。同时,袁世凯当着众人的面对女博士礼节周到,一口一个“先生”,“这帮人怎么处置您来决定”,表示总督我就是先生最大的后台,不服憋着。这一红一黑,既给足了女先生的面子,又震慑了津门士子,给自己立了威。

然而王朝时代啪啪啪打孔孟门生脸的是他,共和之后呢,大兴“尊孔复古”的又是他。是袁世凯变了吗?不是,是时代变了,他终究是个政治人物,不是一个为了理想奋斗终生的圣人,也许当年他是有理想的,但在一次次残酷的现实和生死命悬一线的关口之后他才认识到,追寻利益最大化,保全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即使成为权倾天下的统治者,权力依然无比脆弱,这就是乱世。

同样,我们也看到了在衙门前剪辫子被打成狗的孙中山,到万木草堂拜会公知被无视的孙中山,和黄兴身无分文被小旅馆赶出来,除夕夜在美国街头彼此说“恭喜发财”的孙中山,在夏威夷筹款被骂傻逼的孙中山,搞个人崇拜要年轻人效忠自己和黄兴闹翻的孙中山……

我们也看到了曾经孤高自傲、藐视天下的南海康有为,和仓皇逃窜在船舱里衣衫褴褛哭成狗的康有为,颤巍巍拄着拐杖穿着官服向皇帝下跪的遗老康有为……

我们看到了作为大才子一袭长衫、白衣飘飘的梁启超,作为政治新星的梁启超,作为舆论领袖的梁启超,作为流亡乱党密会袁世凯暗示可以拥戴他做’president“的梁启超,最后是留着背头穿着西服的梁启超面对议会的乱象无可奈何地望着袁世凯的背影远去……

当然还有和孙大炮和袁大头都是好基友最后却在本剧时间线的延长线上加入我党的皙子兄杨度。

而这一切的跨度只有15-20年,差不多就是长者的第二任期到现在的距离,世事沧桑、人生剧变,不过如此,真是细思恐极,而这也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这些风流人物在怀抱利器走入历史洪流之初如果能够看到自己最后告别历史舞台的样子,会不会开始厌恶自己呢?就像《中国合伙人》里那句话一样:

“我们没能改变世界,是世界改变了我们。”

《走向共和》这部剧正是以这种方式展现了历史的厚重。这批精英,无疑都是怀抱救国的崇高理想的,不是追求功名利禄之辈,因为在那个乱世,金钱和官位都如同浮云。然而,这个国,也不是靠一个人、一个组织和一种思想就能够救的。每个历史人物的主观愿望大多是正面的,但每个人的历史局限性也是无法改变的,就像老袁、老康、老孙他们,在生涯的末期不也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如当年的慈禧和李鸿章那样已无力回天,再多的努力不过是增加自己的骂名罢了。在这样的客观过程中,不分”大清“”北洋“还是”革命党“,正如《三体》中的名台词

“在中国,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现实的引力实在是太沉重了。”

但是这个引力必须被克服,于是就靠着一代代的“超人”们用自己的一生前赴后继,每个人最终都会失败,都会怦然坠地,但思想的旗帜依然会不断飞扬。

来源:360doc个人图书馆




上一篇:“道德审判”之风不可长
下一篇:40年前这场全国性大讨论,确立了哪条影响至今的重要思想...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明熹 2018-12-9 00:56 +1
东门飞雪 2018-12-3 05:14 +1
于恨水 2018-9-10 21:58 +1
+1
2153°C
沙发哦 ^ ^ 马上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