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旅天下(聂) 发表于 昨天 17:44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石径通天外,莺燕自在游。
弦歌山色静,烟舍日光浮。
风爽衣轻动,山幽氧自浓。
芳园寻妙韵,何异武陵秋?

     .诗笔绘烟霞:《五律·山顶尚农庄即景》的田园诗心

       《五律·山顶尚农庄即景》以凝练的笔触,在五十六字间织就一幅动静相宜的山居画卷。诗人以“即景”为题,却不止于描摹自然,更将情志深潜于山水烟霞之中,构筑出一个兼具写实与写意的精神原乡。

一、取景:从微观到宏观的空间张力

        首联“石径通天外,莺燕自在游”以视野的延伸奠定全诗基调。“石径”作为实写的具象,蜿蜒向上,打破画面的平面感,其指向“天外”的动态,既暗示农庄地势之高,又赋予空间以无限延伸的想象。“莺燕”则以轻盈的意象切入微观视角,“自在游”三字不仅状其形态,更暗合庄子“鲦鱼之乐”的哲学意趣,为全诗注入自由洒脱的气韵。

        颔联“弦歌山色静,烟舍日光浮”转入听觉与视觉的交织。“弦歌”本为有声之景,却以声衬静,如王维“鸟鸣山更幽”般,让山色在乐声中愈发澄明。“烟舍”二字自带朦胧美感,日光穿透炊烟的浮动感被精准捕捉,一“浮”字化静为动,使静态的农舍宛如悬浮于光影之中,极具画面张力。.

二、感物:多重感官的通感体验

        颈联“风爽衣轻动,山幽氧自浓”转向触觉与嗅觉的细腻感知。“风爽”诉诸触觉,“衣轻动”以身体的细微反应印证风的存在,似有“吴带当风”的飘逸感;“山幽氧自浓”则以通感手法,将山林的幽深转化为可感知的清新气息,仿佛氧气也带着草木的芬芳扑面而来。此处无一字写人,却处处有人的踪迹——衣袂的飘动、呼吸的畅然,皆暗示诗人沉浸其间的姿态。

       尾联“芳园寻妙韵,何异武陵秋”收束全诗,以典故点睛。“芳园”呼应前文“莺燕”“烟舍”,将散落的意象统摄于“寻”的动作之下,见出诗人主动捕捉诗意的过程。“武陵秋”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以“秋”代指桃源的永恒之美,既避熟就生,又赋予农庄以隐逸的文化基因。“何异”二字以反问作结,既赞农庄之美不让桃源,亦暗含对现世宁静生活的珍视。

三、言志:田园诗的现代性转译

       传统田园诗多含隐逸情怀,而此诗在古典意象中融入现代感知。“氧自浓”的表述带有科学理性色彩,却与“山幽”的古典意境浑然天成,体现出对自然生态的现代关注;“弦歌”“芳园”等元素,则勾连起都市人对田园生活的想象与向往。诗人以五律的严整格律,打破古今时空的界限,让千年以来的田园情结在现代语境中重新焕发新生。

       全诗以“石径”始,以“芳园”终,形成从“探索”到“沉醉”的情感闭环。字里行间,既有对山水田园的写实描摹,亦有对精神家园的诗意建构,最终在“何异武陵秋”的叩问中,完成对理想生活的哲学思考——所谓桃源,不在远方,而在当下可触的烟霞深处,在诗人与自然相看两不厌的刹那凝视之中。














上一篇:八声甘州·秋山胜境(词林正韵)
下一篇:母亲节——忆母亲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太湖石 昨天 22:42 +1
东方.启明星 昨天 22:23 +1
Jimmy-S 昨天 18:43 +1
潇潇湘雨 昨天 18:39 +1
+1
5522°C
1
  • 潇潇湘雨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发表于 昨天 18:39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