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键 古体免审(初阶)

主题

好友

1万

积分
需键 发表于 昨天 05:2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寒香凝玉魄,疏影认逋仙。

何逊扬州笔,冰魂落砚前。




空谷藏幽质,孤标接楚骚。

素心元自守,九畹谢霜刀。




千竿摇绿雪,劲节拂青霄。

解箨龙孙出,风来起舜韶。




金蕊浮陶盏,秋光上葛巾。

南山谁作证,元亮是前身。


注:四首五绝分别以梅兰竹菊为题,化用经典意象。梅诗以林逋“逋仙”典写其清绝,兰诗引屈原“九畹”典彰其高洁,竹诗用“解箨龙孙”暗合《史记》典故,菊诗借陶潜“葛巾漉酒”事显其隐逸。全篇紧扣四君子特质,融典入景,托物言志,通过凝练的笔触展现传统文人的精神品格。




上一篇:七绝·喇叭花
下一篇:七绝    立夏(二)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张罗 2 小时前 +1
太湖石 昨天 23:35 +1
无欲则刚 昨天 23:26 +1
生命在于运动 昨天 22:32 +1
渔歌听海 昨天 20:13 +1
学伟 昨天 18:18 +1
乘风归去 昨天 17:51 +1
干里马 昨天 14:40 +1
东方.启明星 昨天 13:50 +1
今夜.启明星 昨天 13:26 +1
宽龍 昨天 10:55 +1
章显引 昨天 07:58 +1
炎黄春秋 昨天 07:47 +1
老黑鱼.烟过成诗 昨天 07:42 +1
言西早 昨天 07:02 +1
燕赵之声 昨天 07:00 +1
潇潇湘雨 昨天 06:20 +1
Jimmy-S 昨天 06:01 +1
王凤岭 昨天 05:41 +1
无韵心语 昨天 05:34 +1
+1
3657°C
16
  • Jimmy-S
  • 潇潇湘雨
  • 需键
  • 需键
  • 燕赵之声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12下一页

主题

好友

758

积分
发表于 昨天 06:0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昨天 06:20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
发表于 昨天 06:27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何逊(约466—519),南朝梁代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与阴铿并称“阴何”,以山水诗与抒情诗见长,诗风清丽婉转,开唐人五律先声。其咏梅诗尤为后世推崇,杜甫曾言“颇学阴何苦用心”,可见其影响之深远。以下分述其生平与文学价值:

---

### **一、生平浮沉:宦途漂泊见诗心**
1. **寒门仕进,沉沦下僚**  
   何逊出身寒微,八岁能诗,弱冠举秀才,却因门第所限,仅任建安王萧伟幕僚、庐陵王记室等微职。晚年一度被梁武帝萧衍疏远,称“何逊不逊”,后复得任用,卒于任上。宦海漂泊的生涯使其诗中常含羁旅孤寂之叹,如“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相送》)。

2. **交游名士,诗酒风流**  
   与吴均、刘孝绰等文人交游,参与梁武帝“华林园赋诗”盛会,以“阶前嫩草含新粉,庭上垂杨惹暮烟”(《苑中见美人》)等句展现细腻笔触。其诗虽多酬唱之作,却能在应制中保留个人情韵。

---

### **二、诗歌艺术:清泠婉丽启唐音**
1. **山水诗:空翠湿人衣的先声**  
   何逊突破玄言诗桎梏,善以白描写景,如“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与胡兴安夜别》),景中含情,启王维“空翠湿人衣”之境。其《下方山》中“繁霜白晓岸,苦雾黑晨流”更以凝练字句捕捉瞬间光影,被陆时雍赞为“语语实际,了无滞色”。

2. **咏梅鼻祖:冷蕊疏枝的审美定型**  
   其《扬州法曹梅花盛开》为现存最早专题咏梅诗,名句“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将梅与霜雪并置,确立梅花“凌寒独放”的意象。杜甫“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直接致敬,宋人更将“何逊扬州”固化为咏梅典故。

---

### **三、文学史地位:六朝至唐的转关**
1. **声律化探索**  
   何逊诗注重声韵谐美,如“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临行与故游夜别》),平仄相对工稳,已近唐人律句。清人陈祚明称其“生骈俪之中,居然独秀”。

2. **情景交融范式**  
   开创“以景截情”手法,如《慈姥矶》中“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的壮阔景象,与“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的羁旅愁思交织,为盛唐山水诗提供范式。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评:“集中若‘团团月隐洲’,‘轻燕逐风花’,读之浑然全似唐律。”

---

### **四、后世回响:从杜甫到姜夔**
- 杜甫多次化用其诗句,如“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宿江边阁》)脱胎于何逊“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
- 姜夔《暗香》《疏影》词牌名虽取自林逋,但其“千树压、西湖寒碧”的冷艳笔调,实承何逊咏梅衣钵。
-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直言:“何仲言诗,清丽简远,正叔夜(嵇康)之遗响也。”

---

### **结语**
何逊上承谢朓之清发,下启杜甫之沉郁,在六朝至唐的诗史转关中扮演关键角色。其咏梅诗赋予梅花人格化的文化基因,而羁旅诗中的时空意识与生命感悟,更成为唐诗美学的先导。正如清人沈德潜所言:“水部(何逊)诗,虽乏风骨,而情词宛转,浅语俱深,正耐人寻味。”
发表于 昨天 06:28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林逋(968—1028),字君复,北宋初年著名隐士、诗人,世称“和靖先生”。他以其孤高绝俗的隐逸生活、与梅鹤相伴的传奇故事及咏梅诗中的千古绝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高洁人格的象征。以下从多个维度解析其生平与精神遗产:

---

### **一、隐逸人生:孤山梅鹤伴清寒**
1. **弃仕归隐**  
   林逋早年游历江淮,曾怀报国之志,甚至身披戎装北上。但目睹宋真宗时期的政治腐败(如“天书封禅”闹剧)后,对仕途彻底失望,于41岁归隐杭州西湖孤山,自此20余年足不入城市。他以“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自明心志,拒绝宋真宗赐官,甘守清贫。

2. **梅妻鹤子**  
   隐居期间,林逋植梅三百六十株,养白鹤一双,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其生活极简,售梅子所得分装三百六十包,日取一包度日,以此超然物外。梅与鹤不仅是生活伴侣,更成为其精神象征:梅之孤傲、鹤之清逸,映照其不趋荣利的高士风骨。

---

### **二、文学成就:咏梅诗魂冠古今**
1. **千古绝唱《山园小梅》**  
   林逋存诗约三百首,以咏梅诗最负盛名。其《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不着一“梅”字而尽得梅之神韵,被誉“咏梅诗的灵魂”。此联以水月为背景,通过“疏影”写梅姿之清瘦、“暗香”传梅气之幽淡,营造出空灵超逸的意境,开创了从“花”到“枝”的审美转向,深刻影响了后世咏梅诗词及绘画。

2. **词作中的隐逸与深情**  
   林逋存词仅三首,却风格迥异。如《相思令·吴山青》以民歌风韵写离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透露出其情感世界的另一面,甚至引发后世对其是否曾有爱侣的猜测。而墓中仅存端砚与玉簪的传说,更为其终身不娶的隐逸形象增添神秘色彩。

---

### **三、精神遗产:高士风骨映湖山**
1. **人格与自然的统一**  
   林逋将隐逸精神与梅花品格熔铸一体,其诗“澄澹高逸,如其为人”(《四库全书总目》)。朱熹赞其为“宋亡而此人不亡,为国朝三百年间第一人”,范仲淹则称其“风俗因君厚,文章到老醇”,凸显其道德与文学的双重典范意义。

2. **文化符号的千年传承**  
   林逋确立的梅花“孤高绝俗”意象,被后世文人视为人格象征。姜夔以“疏影”“暗香”创词牌名,辛弃疾直言“若无和靖即无梅”。明清以降,“孤山探梅”更演变为文人朝圣活动,林逋、孤山、梅花三者合一,成为西湖文化的精神地标。

---

### **四、书法艺术:空灵自然见风骨**
林逋书法存世极少,但《秋凉帖》《自书松扇五诗卷》等作品以瘦挺劲健、章法疏朗著称。其书风如梅枝“疏影横斜”,线条细瘦流畅,留白虚静,与其隐逸人格相契,被黄庭坚评为“清气照人,端劲有骨”。这种“字如其人”的艺术表现,进一步强化了其超脱尘俗的文化形象。

---

### **结语**
林逋以隐逸之志、咏梅之笔、高洁之魂,塑造了中国文化中“梅神”般的永恒形象。他不仅是西湖孤山的守护者,更是文人精神家园的象征。在功利喧嚣的今日,其“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的纯粹追求,仍为现代人提供了一面返照内心的明镜。

主题

好友

1万

积分
发表于 昨天 07:00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点赞
发表于 昨天 07:42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

主题

好友

330

积分
发表于 昨天 07:48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了,欣赏的让人心里有了光彩
发表于 昨天 14:35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

主题

好友

686

积分
发表于 昨天 14:40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12下一页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