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BBS
导读
Guide
最新
精华
诗国学堂
诗国APP
AI问答
AI生图
AI音乐
统计
AI文库
AI聊天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登录:
清风文学
窗口
公告(必看)
活动
原创区
古典诗词
现代诗歌
楹联书画
遗珠阁
学习区
热门话题
诗书欣赏
诗人故事
诗歌讲义
站务区
管理圆桌
站务
最新回复
最新精华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古典诗词
| 望海潮·连州观物忆乡(词林正韵)
楼主:
唐韵
|
查看: 5686
|
回复: 2
清风文学
›
原创区
›
古典诗词
›
望海潮·连州观物忆乡(词林正韵)
[词]
望海潮·连州观物忆乡(词林正韵)
[复制链接]
唐韵
当前离线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唐韵
古体免审(中阶)
主题
好友
1万
积分
唐韵
发表于
3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
查看:5686
|
回复:2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望海潮(钦定词谱) 双调一百七字,前段十一句五平韵,后段十一句六平韵——柳永
连州春雨,轻沾檐瓦,苔痕暗染雕栊。青石巷深,柴扉半掩,展厅漫觅遗踪。风毂锁尘封。见蓑衣草帽,叠影千重。木榫横陈,恍然如返旧楼中。
忽思土寨春浓。正新梁举处,笑语浮空。柔翰写祥,圆糍坠地,稚童欢逐西东。父辈影匆匆。念斗簦遮雨,犁破烟蒙。纵使山遥水远,乡土意相通。
一、写作背景:
雨落连州:老物件里的土家光阴
2025年4月27日,雨丝如细密的银针,斜斜地将连州城缝进一张青灰色的水幕。踏入连州博物馆“悠悠乡土情”展厅,潮湿的青苔气息裹挟着陈年木香扑面而来,展柜里静默的老物件,瞬间撬开记忆的榫卯,让六十年代末的土家往事,如涨潮的清江般漫过心头。
褪色的竹制风车歪斜地立在展台上,竹骨间缠绕的蛛丝像是凝固的风。刹那间,鄂西山区的晨雾在眼前弥漫——那时父亲总爱把风车擦拭得锃亮,扬起的谷粒在风叶的搅动下,金黄的是收成,灰白的是秕壳,"哗啦啦"的声响里藏着全家的盼头。旁边的蓑衣与草帽泛着陈旧的棕褐,蓑草间的补丁密密麻麻,恰似母亲纳鞋底时留下的针脚。恍惚间,1968年的梅雨季重现眼前:七岁的我挎着小竹篮,踩着父亲的旧草鞋,深一脚浅一脚地穿过田埂,将蓑衣送到正在犁地的父亲手中。老牛的蹄印在水洼里漾开涟漪,父亲头戴斗笠的身影在雨幕中愈发高大,他接过蓑衣时粗糙的手掌,至今仍留着温暖的触感。
角落里的榨油机布满岁月的包浆,木楔与铁环的缝隙里,仿佛还浸润着菜籽油的醇厚香气。这让我想起祖父挑着装满桐籽的背篓,沿着青石板路去油坊的身影。他总说"一滴油,一滴汗",看着琥珀色的油缓缓流出,脸上的皱纹里都盛满笑意。而那层层叠叠的木榫带着细密的年轮与斧凿痕迹,瞬间唤醒了土家吊脚楼的记忆。每逢新屋上梁,寨子里的乡亲们齐聚一堂,掌墨师高声唱诵:"上一步,一步天堂;上二步,二步吉祥!"红绸系着的房梁缓缓升起,糯米粑粑与铜钱如雨点般洒落,孩子们笑着闹着在木榫搭建的新屋里穿梭,老人们则念叨着"立柱喜逢黄道日,上梁正遇紫微星",让木榫稳稳托起新生活的希望。
窗外的雨愈发急骤,水珠顺着窗棂蜿蜒成河,在玻璃上折射出扭曲的光影。这些陈列在连州的老物件,明明带着岭南的温润气息,却与我记忆深处的土家旧物别无二致。风车转动的弧度、蓑衣编织的纹路、木榫凿刻的印记,跨越千里山水,在展厅的灯光下与儿时的场景完美重叠。原来农耕文明的智慧从无边界,土家族的生活图腾与连州先民的劳作印记,都在岁月长河中沉淀为相似的生存密码,诉说着人类对土地共同的敬畏与眷恋。
离开展厅时,雨仍未歇。冰凉的雨丝拂过脸颊,却冲刷不掉心头翻涌的暖意。这些静默在“悠悠乡土情”展厅里的老物件,不仅是时光的标本,更是连接不同地域文明的纽带。它们让我明白,无论身处何方,那些沾着泥土、带着体温的平凡日子,永远是游子血脉中最温暖的图腾。
二、带你走进我的词:
观物溯乡魂——《望海潮·连州观物忆乡》赏析
作为作者,我在连州的雨雾中凝望这些静默的老物件时,恍然惊觉:地域的边界在文化共鸣中悄然消融。散文用三千字铺展土家族的生活长卷,而《望海潮》则以百字词牌,将这份跨越时空的文明共鸣锻造成诗性的结晶。两者互为表里,共同构建起一个关于乡土文明的精神穹顶。
总体概述
背景散文以连州博物馆为支点,撬动六十年代土家族的集体记忆,而《望海潮》则像一面棱镜,将这些记忆折射成璀璨的词章。“春雨”“苔痕”等意象,既是连州烟雨的写照,也暗合鄂西故土的湿润记忆;“蓑衣草帽”“木笋”等展品,既是岭南风物的陈列,又与土家传统物件形成跨地域的呼应。词与散文的交织,打破了地理空间的桎梏,让不同纬度的文明碎片在情感磁场中自然聚合,印证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万种风情归同源”的文化真谛。
上阕赏析
“连州春雨,轻沾檐瓦,苔痕暗染雕栊”开篇三句,以工笔勾勒连州特有的湿润质感。“轻沾”二字精准捕捉雨丝的缠绵,“暗染”则赋予苔痕时间的厚重感,这种细腻的笔触既还原了连州博物馆的真实场景,又唤醒了记忆中鄂西老宅的烟雨朦胧。“青石巷深,柴扉半掩”采用白描手法,营造出幽深静谧的氛围,“深”字拉长空间纵深感,“半掩”增添神秘感,与散文中对展馆曲径通幽的描写形成呼应。
“展厅漫觅遗踪”中的“漫觅”生动展现探寻旧物时的悠然心境,“风毂锁尘封”里的“锁”字极具张力,将尘封的时光具象化,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锈迹。“蓑衣草帽,叠影千重”以典型农耕物件为载体,“叠影”一词巧妙融合现实陈列与记忆重叠,暗示不同地域农耕文明的相似性。“木榫横陈,恍然如返旧楼中”的“恍然”一词,精准刻画时空交错的瞬间,让岭南展馆的木榫与土家新屋的梁柱在意识深处重叠,完成从观物到思旧的情感跃迁。
下阕赏析
“忽思土寨春浓”以“忽思”转折,笔锋从连州转向鄂西故土,“浓”字饱含对故乡春色的深情。“新梁举处,笑语浮空”化用散文中上梁习俗的描写,“举”字动态十足,“浮空”则让欢笑声有了飘荡的质感,重现集体劳作的热闹场景。“柔翰写祥,圆糍坠地,稚童欢逐西东”三组意象极具画面感,“柔翰”对应写吉祥话的民俗,“圆糍”象征团圆,“欢逐”展现童真,以小见大呈现乡土生活的鲜活图景。
“父辈影匆匆。念斗簦遮雨,犁破烟蒙”中,“匆匆”二字道尽父辈辛劳的岁月,“遮雨”“犁破”两个动词,既勾勒出农耕劳作的艰辛,又塑造出父辈坚韧的形象。这种对父辈的追忆,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代表着对所有农耕文明传承者的致敬。“纵使山遥水远,乡土意相通”作为全篇点睛之笔,以“纵使……相通”的句式,跨越空间距离,点明无论岭南连州还是鄂西土寨,对土地的眷恋、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的坚守,都是人类共通的精神基因,实现从个体乡愁到文明共鸣的升华。
升华总结
无论是背景散文中对连州春雨、土家族旧物的具象刻画,还是《望海潮》里“蓑衣草帽”“斗簦遮雨”等意象构筑的情感世界,都在诉说着一个永恒的主题:乡土文明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原乡。那些陈列在博物馆的老物件,布满岁月的斑驳痕迹,它们既是个体生命记忆的鲜活载体,更是农耕文明基因的无声延续。当岭南连州的木榫与鄂西土家的梁柱在记忆中重叠,当不同地域的蓑衣斗笠共同承载着对土地的敬畏,这些跨越时空的共鸣,恰如坚韧的丝线,串联起人类文明的万千脉络。
这份深沉的乡土情怀,不仅是游子心灵的慰藉,更是文明传承中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在时代浪潮奔涌向前的今天,这些静默的老物件与凝结其中的文化密码,时刻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不应忘记来时的路,更要守护好血脉里的文化之根。因为正是这些跨越地域、超越时代的精神共鸣,构成了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让我们在寻根溯源中,找到心灵的归处与文化的认同。
来自苹果APP客户端
上一篇:
春暖花开
下一篇:
蔷薇颂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
登录
/
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王凤岭
7 小时前
+1
东方.启明星
前天 14:07
+1
燕赵之声
前天 08:55
+1
需键
前天 04:36
+1
太湖石
前天 00:48
+1
+1
5688°C
2
人
等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下载论坛手机客户端,随时随地发表查看作品!
精华作品,尽在诗歌中国!
鹧鸪天·归途晨遇(词林正韵)
[
古典诗词
]
青玉案. 归途(词林正韵)
[
古典诗词
]
望海潮·连州观物忆乡(词林正韵)
[
古典诗词
]
望海潮·连州新寨乡韵(词林正韵)
[
古典诗词
]
谒韩愈纪念馆赋
[
古典诗词
]
水调歌头·谒韩愈公园(词林正韵)
[
古典诗词
]
鹧鸪天·夜畦词(词林正韵)
[
古典诗词
]
破阵子·仪仗队赴越纪事(词林正韵)
[
古典诗词
]
永遇乐·当代婚恋观(词林正韵)
[
古典诗词
]
沁园春·银杏钟楼话青春(词林正韵)
[
古典诗词
]
望海潮·街头梁祝舞(词林正韵)
[
古典诗词
]
沁园春·恩施高中课间操赋(词林正韵)
[
古典诗词
]
【强烈推荐】>>点击下载平台手机客户端——诗歌中国app<<
【强烈推荐】
举报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需键
当前离线
加好友
打招呼
发消息
需键
古体免审(初阶)
主题
好友
1万
积分
发消息
发表于
前天 04: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佳作欣赏
来自安卓APP客户端
【强烈推荐】>>点击下载平台手机客户端——诗歌中国app<<
【强烈推荐】
举报
唐韵
当前离线
加好友
打招呼
发消息
唐韵
古体免审(中阶)
主题
好友
1万
积分
发消息
发表于
前天 09: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来自苹果APP客户端
【强烈推荐】>>点击下载平台手机客户端——诗歌中国app<<
【强烈推荐】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新诗/现代诗
AI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本站公众号
个人中心
个人中心
登录或注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
签到统计
|
申请友链
|
Archiver
|
手机版
|
诗歌中国app
|
RSS订阅
|
Powered by
清风文学
with Discuz! X3.4 |
TingYuXuan
™ FREE template Designed by vr4u, Do NOT for commercial use
Copyright © 2012
清风文学
(
粤ICP备13061499号
)
|
粤公网安备44011502000648号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