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诗词 | 破阵子·仪仗队赴越纪事(词林正韵)
  • 楼主: 唐韵 |查看: 6525|回复: 3
唐韵 古体免审(中阶)

主题

好友

1万

积分
唐韵 发表于 6 天前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破阵子(钦定词谱)    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晏

        铁翼穿云跨海,军仪映日凌空。五载锋磨今亮剑,正步生风踏万重。汗凝青甲浓。

         刀入鞘惊鸿影,号声裂帛苍穹。七秩交情同日月,一曲和鸣振远空。“和”融裳绣中。

一、写词背景:

         铁流踏响友谊路,军旗映照兄弟情——解放军仪仗队越南亮相侧记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2025年4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的118名官兵,以“行走的中国名片”之姿,亮相越南胡志明市,为越南纪念南方解放50周年庆典镌刻下熠熠生辉的“中国注脚”。这一幕跨越山海的“军事外交课”,既传承着中越“同志加兄弟”的历史情谊,更以“铁流所至,初心如炬”的姿态,诠释着大国军队的风范与担当。

            “一令一动皆铁律,一步一履见真章”

         “凡兵,制必先定。”从北京到河内,从训练场到阅兵场,仪仗队员用“毫米级”标准丈量使命。平均1.88米的挺拔身姿下,是5年以上重大任务的积淀;24岁的青春脸庞上,写满“一次受阅,一生荣光”的信念。为适应越南湿热气候,他们将正步定型训练从3分钟延长至5分钟,任汗水浸透衣襟,仍如青松挺立——正如《孙子兵法》所言:“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当指挥刀以毫秒级精度“入鞘有声”,当步幅误差控制在±1厘米、摆臂角度误差小于0.5度,这不仅是军事素养的极致展现,更是“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中国智慧。

          “乐声相和鸣友谊,青衿之志映山河”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当《歌唱祖国》与《胡志明颂》的旋律在庆典现场交织,当中国小号手即兴吹奏《越南-中国》前奏,中越军乐团的默契合奏,恰如中越两国“守望相助、命运与共”的生动注脚。越方学员穿上绣有汉字“和”的奥黛,跟着中国军人学习踢腿动作;仪仗队员用刚学会的越南语问候“Chào bạn”(你好),汗水交织的笑容里,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真切共鸣。正如越南战争史学者阮文雄所言:“50年前,两国军人用鲜血铸就和平;50年后,中国仪仗队的步伐,正踏在‘中越命运共同体’的路基上。”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计利当计天下利。”从1950年两国建交时“同志加兄弟”的并肩战斗,到2025年庆典上“共叙友谊、共话和平”的携手同行,中国军队的每一次亮相,始终带着“协和万邦”的东方智慧。正如中国驻越大使在现场所说:“仪仗队的正步,不仅是中国军人的‘标准步’,更是中越关系行稳致远的‘丈量步’。”当越南网友在社交媒体留言:“中国军人的眼神像湄公河一样清澈,步伐像安南山脉一样坚定”,这份跨越国界的赞誉,正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最佳注脚。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当仪仗队员踏上归程,他们留下的不仅是“行走的中国气质”,更是和平发展的期许与担当。正如《礼记》所言:“礼者,天地之序也。”中国仪仗队用标准之礼、友谊之礼、和平之礼,在中越关系的长卷上,写下了“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新篇章。未来,愿这股“中国力量”与“越南速度”携手共进,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征途上,踏出更坚实的时代足音。

二、带你走进我的词:

朋友们,今儿个想跟大伙儿唠唠我写的这首《破阵子·仪仗队赴越纪事》。说实话,提笔写的时候,脑子里全是2025年4月25日咱仪仗队在越南亮相的画面,那股子热乎劲儿直往上涌,索性就着这股子冲动,把心里的感慨都揉进词里了。

         为啥选《破阵子》?就得这股子硬气!

一开始琢磨词牌,我就觉得《破阵子》合适。为啥?这词牌听着就带刀光剑影的劲儿,跟仪仗队的威严太对脾气了。咱仪仗队那可是“行走的国家名片”,正步能踏碎石板,刀光能惊起鸿鹄,就得用这种刚健的调子才托得住。再往深了想,中越之间“同志加兄弟”的交情,既有并肩战斗的铁血过往,又有共筑和平的柔软期许,《破阵子》刚中带柔,正好能把这层意思藏里头。

          上片咋写的?全是眼里的震撼!

           “铁翼穿云跨海,军仪映日凌空”
这两句是我第一眼看到仪仗队飞抵越南的画面时蹦出来的。“铁翼”说的是运输机,那么大的飞机穿云过海,跟咱军人的气势一样,啥障碍都挡不住。“军仪映日”更实在,阳光下那军装锃亮,队员们站得跟青松似的,这不就是咱中国的精气神儿吗?

         “五载锋磨今亮剑,正步生风踏万重”
写这句时,我特意去查了资料,知道队员平均有5年以上仪仗经验,可不就是“五载锋磨”嘛!“亮剑”俩字带点武侠味儿,咱仪仗队虽不打仗,但每一次亮相都是“亮家底”,那正步踏得“生风”,踏的是咱的底气,也是中越情谊的“万重山”——啥山都能跨过去,交情就得这么瓷实!

              “汗凝青甲浓”
就这么一句,没说训练多苦多累,但您琢磨琢磨,越南那湿热天儿,队员们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汗水把铠甲都浸透了,这背后得有多少咬牙坚持?我不想写得太煽情,就用“汗凝”俩字,实实在在,比啥都有力量。

下片写的啥?全是心里的软和!

           “刀入鞘惊鸿影,号声裂帛苍穹”
这是最让我拍案叫绝的画面!指挥刀入鞘那瞬间,快得像道闪电,可不就是“惊鸿影”?号声一响,《越南-中国》的旋律起来,那声音跟能劈开天空似的——您说这是军事展示吧,可我听着分明是“兄弟俩唠家常”,硬气里透着亲热。

        “七秩交情同日月,一曲和鸣振远空”
中越建交75年,咱掐指算个整数,“七秩”就出来了。这交情跟日月似的,多少年都没变过。“一曲和鸣”说的是现场奏乐,可往深了想,咱两国不就像这曲子吗?各有调儿,合一块儿却格外顺耳,这就是“和而不同”的妙处。

              “和融裳绣中”
这句是我最得意的“小心思”!越方学员穿的奥黛上绣着汉字“和”,多有意思?一个“和”字,绣在越南传统服饰上,却融在两国人心里。咱中国人讲究“以和为贵”,这不是把咱的理念实实在在亮出来了吗?不用喊口号,一针一线都是情谊。

           写完啥感受?越品越有滋味!

         写完这首词,我反复读了好几遍,越读越觉得有意思。上片像看阅兵式,每句都带“咚咚”的鼓点;下片像拉家常,字里行间都是热乎气儿。咱仪仗队既有“铁翼穿云”的硬实力,又有“和融裳绣”的软心肠,这不就是咱中国的样子吗?
有人问我,写词为啥非得扣着细节?您看,“汗凝青甲”里有军人的坚持,“和字绣裳”里有文化的交融,这些小细节堆起来,才是咱真实的情谊,才是咱想让世界看见的中国。
就说到这儿吧,大伙儿要是觉得哪句还能琢磨琢磨,咱随时唠!这词里有我的感慨,更有咱中国人的骄傲,愿咱的“铁流”永远踏响和平路,“和字”永远绣在兄弟心!









上一篇:抑世
下一篇:阜阳二里井的夜(诗二首)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韦素练 5 天前 +1
太湖石 6 天前 +1
王凤岭 6 天前 +1
东方.启明星 6 天前 +1
燕赵之声 6 天前 +1
潇潇湘雨 6 天前 +1
+1
6528°C
3
  • 潇潇湘雨
  • 燕赵之声
  • 唐韵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发表于 6 天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

主题

好友

1万

积分
发表于 6 天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点赞
发表于 5 天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