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天地 | 经典咏流传 | 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一夜之间,亿万中...
  • 楼主: 摩天居士 |查看: 1158|回复: 4
摩天居士 发表于 2018-2-17 21:25:19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原标题:经典咏流传 | 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一夜之间,亿万中国人记住了它

今年春节,央视综合频道推出创新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探索流行音乐与诗歌的结合,让诗词之美走进千家万户。其中,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苔》被乡村教师梁俊和来自贵州山里的孩子们动情演绎,一夜爆红。


视频:《经典咏流传》片段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 清 · 袁枚

拥有的不多,也可以像牡丹一样绽放

梁俊老师说,想通过这首诗告诉这群山里的孩子们,“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孩子们最朴质无华的天籁之声唱哭了鉴赏团的老师们,也感动了电视机前的亿万中国人。

1fe28a0c83cc44c6954f6afcfec78ae2.jpg

“这群孩子所拥有的资源是很有限的,可是他们却有着最纯真的爱。我也和他们一样,从山里走出来,不是最帅的,也不是成绩最好的,就像潮湿角落里的苔,人们看不见。但是他们如果被显微镜放大出来,就像一朵一朵的花,很美。”

梁俊:读古诗,是为了更好地做一个现代人

2013年梁俊带着新婚的妻子来到贵州省石门坎乌蒙山。2年的乡村教书时光是快乐的,因为他们认识了一群可爱的孩子。而对于孩子们来说,遇见梁老师则是一种幸运。

5e1150e68b5d4858ae3fa630da462734.jpg

梁俊骨子里的文人风骨让他坚信:读古诗,是为了更好地做一个现代人。于是,他尝试弹着琴,带孩子们唱着古诗,并一首一首把它们记录了下来。

2ec50e32f23a40c9bf01df762809f124.jpg

“我发现,原来我也可以做些事情。‘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就是这首诗歌的意义。在我心中,大山的孩子们也一样,找到生命的价值,等待绽放出来的时刻。我觉得,这个比我们的外表更重要。”

梁老师给了孩子们希望的种子,这些种子在每一个孩子心里、生命中开出了美丽的花朵。“我们迟早有一天会离开乌蒙山,不能教他们一辈子,起码要让孩子们想我的时候,能够唱出这首诗”。梁俊老师怀揣着这一信念,为大山中的孩子们,谱写了一本最棒的教材。

网友:好诗,好老师,好孩子,怎能不让人动容落泪!

来源:央视新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鹰之:提前死了,就不会再死一次
下一篇:中书协主席苏士澍要在书坛“打虎拍蝇”,从何处下手?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维风 2018-7-13 16:29 +1
于恨水 2018-3-18 20:41 +1
名正 2018-2-21 20:43 +1
一路追求 2018-2-21 20:06 +1
蓝皮书 2018-2-21 03:28 +1
洋河居士 2018-2-21 00:13 +1
泌园 2018-2-18 08:36 +1
刘之华 2018-2-18 08:07 +1
风清扬 2018-2-18 01:27 +1
风生水起 2018-2-17 23:55 +1
+1
1163°C
4
  • 风生水起
  • 雨后笋
  • 一路追求
  • 祥云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发表于 2018-2-17 23:59:59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小诗,在古诗词中并不起眼!但结合到现实社会的一角,意义不凡!苔花虽小,也学牡丹,寓意深长!
发表于 2018-2-21 19:54:52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视屏,确实感人,有激励鼓舞之作用!感谢诗友分享!

主题

好友

2741

积分
发表于 2018-2-21 20:07:48 |显示全部楼层
很感动,春节愉快。
发表于 2018-2-21 22:20:02 |显示全部楼层
苔花有青白色的,有黄白的,花朵小如米粒,每当夏季,我会去去铲一些苔皮做点盆景,或用来装点花盆,作为陪衬使用,毕竟青苔太无名气,也就并不太当会事。看到山里的孩子咏《苔》的场景,莫名地伤感起来,想起张又新的"牡丹一朵值千金,将谓从来色最深。今日满栏开似雪,一生辜负看花心",作为花魁的牡丹也分三六九等,谁又去在意苔花?这就是现实。怜悯改变不了现实,甚至行动也改变不了现实,我们承认差别永恆,因为等级和差别构成了秩序稳定,我们必须遵守秩序。哪而众生平等,平等是永远的理想,只能慢慢去接近。关山重重,阻隔人的不是山,而是封闭的思想和观念,还有现实世界的需要。教育可以改变一些人的命运,但教育也有其无力的一面,教育有教育上的差别,教育不是万能的,我们必须接受"苔花身牡丹心"的现实。走出大山的人对大山该有怎样复杂的心理感受和情结?我只能去猜测了。我们面临着不同的封闭和不同的压抑,我们都是不起眼的苔花,有着阴凉之下的环境,有着成为牡丹的心愿,这是活下去的动力之源。袁枚是个大才子,在之乎者也的社会环境下写出如些直白通俗易懂的诗句,为我们指明了诗歌的方向,然而他的努力并未唤醒当今的诗人们,真是可悲至极。今天的诗人只会胡说八道,只会糟蹋诗歌,嘴上喊着光大传统文化,实际上背道而驰,毫无廉耻,自吹自擂,媚骨投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