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作心得 | 作楹联本不是坏事,但若一味追求用典使事,对仗押韵辞...
  • 楼主: 摩天居士 |查看: 587|回复: 9
摩天居士 发表于 2017-6-6 03:32:24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电视剧《苏东坡》与太学生对联后言道:“这作楹联本不是坏事,但若一味追求用典使事,对仗押韵,辞藻生僻,甚至作为学问之本,便是入了魔道。“

笔者觉得,诗歌若如此,同样是入了“魔道”啊,诗歌中国的会员警哉,醒哉!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上一篇:关于“如何通过刻意练习,成为行业内顶尖专家”的清单
下一篇:第二节 宋朝对太学考试制度的改革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立即注册 就能点赞
潇湘颂 2017-6-6 14:59 +1
秋九 2017-6-6 10:26 +1
+1
596°C
9
  • 风清扬
  • 中山双鱼
  • 风清扬
  • 中山双鱼
  • 摩天居士
过: 他们
楼主热帖
只言片语也是一种鼓励
返回板块
回帖列表

主题

好友

4万

积分
发表于 2017-6-7 19:23:2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7-6-7 19:28:48 |显示全部楼层
风清扬 发表于 2017-6-7 19:23
@中山双鱼

风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喜好,诗亦然。
过不过在您,怎么写在我,问好。

主题

好友

4万

积分
发表于 2017-6-7 19:39:29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7-6-7 19:40:59 |显示全部楼层
凡事不可作绝。堆典虽不好,无典亦不成。唐以前多“清水出芙蓉”诗,唐以后多“读书破万卷”文。

主题

好友

13万

积分
发表于 2017-6-7 23:55:45 |显示全部楼层
中山双鱼 发表于 2017-6-7 19:40
凡事不可作绝。堆典虽不好,无典亦不成。唐以前多“清水出芙蓉”诗,唐以后多“读书破万卷”文。
...

诗歌中国并不反对用典,反对的就是“堆典”,另外作品典故并不是必须的,无典同样可以出好作品,古人那些无典故的好作品也不少,什么时候无典不成了?看来还是是在“用典”的“魔道”上,忠言逆耳,看着图片上“苏轼”的话语可能有些刺眼,但是不是确有道理,是不是还在自己身上发生,需要思考下。

主题

好友

13万

积分
发表于 2017-6-8 00:36:22 |显示全部楼层
中山双鱼 发表于 2017-6-7 19:40
凡事不可作绝。堆典虽不好,无典亦不成。唐以前多“清水出芙蓉”诗,唐以后多“读书破万卷”文。
...

即便是少用典,用典的时候也需慎重,《苏东坡》这部电视剧推荐看一下,古人用典用不好或随意杜撰典故,都是有可能掉脑袋的,虽然电视剧可能夸张了些,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古人对用典的审慎慎重。“唐以前多‘清水出芙蓉’诗,唐以后多‘读书破万卷’文。”好大的口气,不说作品有没有唐以前的水平,唐以后的诗人,随便找一个出来,就够这位作者喝一壶的吧,作品方面不如前人,而去评价前人时,是否有必要“谦虚”些?要学那些市井之徒随意评价前人伟人吗?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循环往复,不断发生类似的事情,两宋太学考试制度的改革,正因为太学过于迂腐,过分讲究词藻华丽,追求“险怪”而毫无实际,就像大家熟知的“八股文”。欧阳修极力反对“太学体”,对“太学体”深恶痛绝,“太学体”的代表人物刘几的考试文章被其拿着大红笔从头叉到尾,这位刘几两年之后改名重考,被殿试考官欧阳修又拔为头名,虽尴尬愕然,但也说明一个道理,此人并非没有“简而为文,平淡造理”的能力,全是风气使然。

过度用典,过分追求辞藻华丽、过度追求“险怪”;内容空洞、毫无实际、无病呻吟、晦涩难懂、佶屈聱口等类型作品,往往是不了解中国历史,不熟悉中国文学史,不读古人书或者说不会读书的人,至少是不深入了解中国文学史的人。我这么说你先别急,看完再回复:

历史有几大著名的文学变革或改良运动,至今仍具有相当的现实参考意义,当今诗歌文学之亟需革新,古体诗词之亟改变,须借鉴中唐时期唐宋八大家提倡散文提倡散文、反对骈文运动,尤其是韩愈与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所大力倡导的古文运动,对散文创作的发展是一个有力的推动。韩愈提倡作家“不平则鸣”,要敢于写出“感激怨怼之辞”,鼓励散文作者表现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愤懑不平;而他的散文提出的“文从字顺”、“务去陈言”等主张,也促使作家们努力提炼新鲜活泼、通顺畅达的文学语言,来更充分、更深刻地抒发思想感情。韩愈的抒情散文最卓越、最可贵的成就乃是他能在继承古人的著作与文章的基础之上创作出自己新奇的文章风格,体现出个人独立的精神风貌,表现出迥异凡俗的思想见解和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白居易与元稹时期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倡导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以及欧阳修肃清宋文坛“太学体”的“险怪”风气,倡导“简而为文,平淡造理”的文学变革。现代诗的写作要参考胡适所倡导的新文化(新诗)运动,参考《文学改良刍议》中的提议,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还有其他一些文学运动,其实中国文学史上有诸多类似文学改良改革运动,说到底无不是围绕时代需求,围绕时代读者需要展开,皆有反对过度追求文学表现形式的影子在,过度用典、过分追求辞藻华丽、过度追求“险怪”就是一种过度注重文学表现形式的现象,历史上有这么多的文学运动,却视而不见——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循环往复,不断发生类似的事情,千百年来,人类的智商是越来越高,但人类的智慧却没多大进步,皆因人类其实并不善于传承和借鉴,反而更善于毁灭和遗忘。

说到传承,再言及发扬,其实不客气讲,太多人是没有资格说传承和发扬的:未曾认真学习研究过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学的人,又如何说有资格说“传承”?不熟悉不了解,谈不上传承,又如何发扬?我这么讲是显得“刻薄”了,但是不是事实如此呢。没办法,身为精卫鸟,便是刀笔吏。既为刀笔吏,每字必薄心!

主题

好友

13万

积分
发表于 2017-6-8 01:07:33 |显示全部楼层
中山双鱼 发表于 2017-6-7 19:40
凡事不可作绝。堆典虽不好,无典亦不成。唐以前多“清水出芙蓉”诗,唐以后多“读书破万卷”文。
...


我个人每每品读古人文章,总觉惭愧,常听人“水涨船高”的以各种方式抬高身价,其中最常见的一项就是:张口闭口就是传统文学博大精深,我总觉得这些未曾深入系统学习及研究传统文学的人不宜轻易评说传统文学如何如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同样,‘没有学习研究也没有发言权“,未曾切身领教过传统文学的“博大精深”就言说传统文学博大精深,也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未曾”领教“,就下结论,人云亦云,缺乏深入学习研究,缺乏独立思考,都是随人说短长,于我今人而言,岂不可笑悲哉?
发表于 2017-6-8 03:18:36 |显示全部楼层
摩天居士 发表于 2017-6-8 00:36
即便是少用典,用典的时候也需慎重,《苏东坡》这部电视剧推荐看一下,古人用典用不好或随意杜撰典故,都 ...

请注意胡适多条款,如君所言,它是针对新诗的,与旧体诗(主要指格律诗)何干?
用典,如做菜之用盐,多则涩口,无则寡味,妙在有而不觉。我作,也许用典过重,但我宁重不轻,因是初学,用典可以帮助记忆,亦使作品显得古雅些。其实,我们讨论用不用典,有舍本逐末之嫌。诗以抒怀移人为上,用典而使情著,自用,用典而使情疏,自弃。认内容而分,山水田园诗用典少或无,怀古感时作用典多而重。用典的缺点是易隔,不用的缺点是易白,而古诗讲真切讲蕴藉。

主题

好友

13万

积分
发表于 2017-6-8 20:59:47 |显示全部楼层
中山双鱼 发表于 2017-6-8 03:18
请注意胡适多条款,如君所言,它是针对新诗的,与旧体诗(主要指格律诗)何干?
用典,如做菜之用盐,多则 ...

1、请注意胡适”条款“,我有无注明“现代诗的写作要参考···”?关键的不看,只盯着这现代诗的条款看,我的留言不止是给你一人看,因为写现代诗的会员也有相类的现象。

2、用典来帮助记忆,这本就偏离诗歌本身,这才是舍本逐末吧?

3、用典就情著,不用典就情疏?别人都看不懂看不明白什么意思了,还有情可以出?情又从何出?别说是写给自己的。如果是写给自己的,发出来是为何?

4、怀古之作也不会典多而重。都是典,还是自己在写作吗?那是“典”在写作,太多的典来表达情感,难免拾人牙慧之嫌。

5、不用典易白?不用典如果就易白,那么多大诗人不用典,怎么白了?如果白,不是反思典故多少影响之,而是需要反思自己语言功力是否还不足,如只思考至用典层面,有舍本逐末,缘木求鱼之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I智能问答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